粉红=娘炮?所谓的“性别限制”可能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不久前,有这样一个访谈:
“如何看待有些女生比较像男孩子?”
“如何看待'娘炮’现象?”
问题的底层含义不言而喻,可回答的人却正义感满满。
一个中学生这么说:“那是一种个性,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一个小女孩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反倒发出灵魂拷问:
“为什么女人必须玩女人应该玩的东西,男人必须玩男人应该玩的东西呢?”
最绝的莫过于这个男孩,他直接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有一天我穿着一件粉色的衣服上学,老师看见了就和我说,妈妈又给你买了件女孩的衣服。”
“我说,粉色不是只有女孩才能穿的,粉色是所有人都可以穿的颜色。”
他不仅喜欢穿粉色衣服,还喜欢玩芭比娃娃,家里已经堆满了成千上万个。
佩服这个小男孩的理直气壮,但更钦佩背后默默支持他、鼓励他的妈妈。
不是所有大人都能像妈妈那般有觉悟。
毕竟在现下的社会环境里,“性别限制”依旧是主流文化的风向标,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你是男人/女人,就该……”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分享这样一件事:
她曾在一次会议,和美国财长、财长随行人员、来自硅谷的执行官吃早餐。
当时场上大多都是男性,他们抓过盘子、装上食物,然后坐到了最大的会议桌前。
而仅有的几位女性,则等到最后才取餐,并在房间的一侧坐下。
看到这样的情形,谢丽尔主动上前示意她们坐到桌前来,暗示她们完全有权利参与到会议中。
可犹豫了半天,她们仍在自己的座位上一动不动。
这让谢丽尔意识到女性内心的障碍。
曾经的她,也有过类似的心理。
即便大学高年级被选拔进入美国大学优秀生荣誉学会,所取得的成绩被人称赞,她也会觉得那些称赞是骗取来的。
自己不值得被认可,不配受到称赞,心存负疚,好像犯了什么错。
这种“性别限制”而带来的自我怀疑,即“负担症候群”。
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对男人和女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一套标准和规定。
只要有人做出的事情不符合大众对于性别的理解,大家很容易会产生异样的心理状态。
比如说,本该在家相夫教子、全身心照顾家庭的女人,只要出现在职场上,表现过分出色,大家往往会在背地里议论:
“一定是老公吃软饭,她才那么要强。”
“她的婚姻一定不幸福,要么就是离婚,要么就是没有结婚。”
对于男人,亦是如此。
前段时间一夜爆火的李承铉,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家带娃。身为一家之主,他坦言遭到的非议不少。
毕竟像他这样四肢健全、身强力壮的男人,就该出来社会闯荡,而不是让妻子出来赚钱,他“躲”起来当奶爸。
所谓的“性别限制”,人为地将男人和女人的价值观、能力和机会一分为二。
一旦某些人行为表现不符合“常理”,就会收到负面反馈,随即而来的是外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议论、攻击和贬低。
“性别”不平等,
正毁掉无数的“玫瑰少年”
21年前,台湾屏东初中生叶永鋕,莫名倒在血泊中,经送医后不治身亡。
死因不明。
然而熟悉他的人,都清楚他的死绝非偶然。
生前,叶永鋕是妈妈心中那个孝顺体贴的儿子,只是有着偏向女性化的行为和举止。
由于在极其传统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他有太多太多的误解,以至于在学校里,他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那些“霸凌者”笑话他娘娘腔,甚至还会趁他上厕所时,强行脱下他的裤子检查他的性别。
老师甚至还提议,让妈妈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纠正这些“非正常”表现。
可结果显示:他非常正常。如果有人认为他不正常,那个人才不正常。
遗憾的是,没有人选择站在他的身边帮助他。
老师给他唯一的特权就是,允许他提前几分钟下课,或者使用教职工的卫生间上厕所。
就这样,叶永鋕在委曲求全中,战战兢兢度过了四年。
原以为能逃过欺辱和暴力,不料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他像往常一样提前下课上厕所,结果一去不复返,生命从此定格。
原来,对性别的误解、偏见和不公,真能杀死一个人。
而刽子手正是站在“性别限制”道德制高点的人们。
他们用自以为对的标签,划分正常人和非正常人,并滥用自己的批判权,事实上是被内心的畏惧所辖制。
心理学认为,人的天性中有趋同避异的本能。
特别是在绝对两性的标准下,为了证明自己属于大众群体,不得不要站在少数群体的对立面,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实际上是羡慕这些少数群体活出个性,与众不同。
却随大流站队,和那些持有刻板性别意识的群体指责别人,攻击别人。
他们除了没有坚定的立场,更重要的是,缺乏抵抗主流文化的能力,终究被迫困在畏惧中。
限制孩子的性别,就是限制他的人生
现实中,绝不是只有一个叶永鋕。
很多男孩,因为温柔、说话声音细、动作举止柔美,就被冠上“娘炮”的骂名;很多女孩,也因为短发、不穿裙子、长相中性,就被指责“不男不女”。
限制孩子的性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限制他未来人生的可能。
而不被限制的,他反倒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并在独属于自己的美丽上,走出与众不同的亮光。
前段时间,上海崇明一位00后男孩上了热搜。
和其他喜欢玩游戏、刷抖音的男孩不同,他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踩缝纫机。
当初高考选志愿时,他出于热爱,报读了服装设计专业。
身边不乏有各种质疑和反对声:“男生能干好服装设计?这难道不应该是心思细腻、审美能力更强的女生的事儿?”
就连妈妈,刚开始也不太赞同,总觉得男孩子想学设计,读工程类比较合适。研究服装,听起来多少有点别扭。
可在他的坚持下,家人慢慢接受,也试着去理解他背后那份热爱。
有一次,他和妈妈逛街,走着走着的时候,发现妈妈的服装搭配有问题,便提出重新为妈妈搭配的想法。
果不其然,重新搭配的衣服,穿在妈妈身上特别合适。
后来,他还凭借独特的洞察力,设计出一套套连老师都赞不绝口的土布服装。
为此,还将老家崇明土布推广出去,吸引很多同学到老家旅游,了解更多关于土布的文化。
看,突破性别限制的孩子,总能给人意想不到的精彩。
假如一开始,别人总是习惯打击他、否定他、挖苦他,想必就没有如今才华洋溢的他。
“反性别”,反的不是对世界的定义,而是反大家对性别的固有想法。
尊重孩子的性别爱好,接纳他最真实的一面,才能给他足够的机会,尝试更多人生不同的可能。
记得节目《少年说》有一期来了一个喜欢跳傣族舞的男孩。
当所有人得知他这个“另类”的爱好后,都喜欢问他:你一个男孩子,学什么傣族舞。
他的反击铿锵有力,“谁说男的不能学,孔雀它也是分雄雌的呀。”
深以为然。
孩子天生是什么角色,不管他喜好什么,做什么,性别永远都不是他的紧箍咒。
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不该有过分的性别限制。
他有绝对的自由,选择自己渴望成为的人,梦想中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给他足够的理解和保护,让他内心那颗独有的火种,可以健康快乐地燃烧起来。
(0)

相关推荐

  • 中国家庭:排行老几,对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影响几何?

    pixabay.com 编者按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这样形容鲍小姐:"葡萄牙人有句谚语说:'运气好的人生孩子,第一胎准是女的'.因为孩子长大了,可以打杂,看护弟弟妹妹,在未嫁之 ...

  • 男人骚起来没有女人什么事,华语电影中10位经典娘炮

    现在社会中渐渐流行起了一种性别:伪娘.我们也时候也会叫他们"可爱的男孩子",他们有着让妹子们都羡慕不已的颜值和身材,他们性格温和.举止妩媚,让人傻傻分不清性别. 除了在一年龄限定的 ...

  • 曹操最爱的养子,却诱导华夏男子争相做娘炮,害汉人被胡人按着揍

    当今社会,"小鲜肉"类型的审美逐渐成为荧屏上的主流,各色花美男活跃于舞台上,获得万千簇拥.然而这种类型的审美古已有之,早在魏晋时期,就曾流行过这种"女性化"的审 ...

  • 让入门级SUV不再娘炮 全新Jeep自由侠专业“撩”85后

    点击上方 e汽车 关注我们 文 | 毛均华 微信号 | eautocar 无论是普通青年.文艺青年还是2x青年,对于玩着魔兽长大,生活在美剧充斥时代里的85后而言,Jeep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款超越车本身 ...

  • 一直以为鹿晗是个“娘炮”,这回干的事还挺爷们儿!

    国庆大假最后一天,鹿晗突然公布和关晓彤的恋情,而且来了一句:"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一副带女朋友见哥们的样子.这事儿一公布,据说微博都崩溃了,5900万粉丝号 ...

  • “娘炮”误国?对不起,臣不敢附议

    本文原题:"娘炮"误国?对不起,不敢附议 文字 | 马敏强 编辑 | 海猫街 本文字数:1533 阅读时间:5分钟 每年九月份开学,央视爸爸都会推出一档名叫<开学第一课> ...

  • 培养阳刚之气,不能杜绝“娘炮”,但可预防“巨婴”

    最近,一则#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的话题冲上热搜,也让"阳刚之气"成为2021年最新的网络热词. 庙堂之上的关注,对于体育健身行业,特别是针对从事青少年领域的人来说, ...

  • 论娘炮

    文/Coco 最近各大网络都被娘炮这个词刷屏,但我觉得娘炮这个词不仅是对男性的侮辱,也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 娘炮根据度娘的解释是较为女性化的男性,其中的代表是范承承.鹿晗.蔡徐等人. 可是我认为一个男 ...

  • 男生女相有什么说法“娘炮”好不好

    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看好男生女相,觉得这样的男人看起来没有阳刚之气,面相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面相不是只单纯看看就可以的,男生女相有什么说法?男生女相到底好不好? 男生女相有什么说法 男生女相并没有什么不 ...

  • [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娘炮

    容颜赛过潘郎,口舌无非说谎. 扭捏作态凭嚣张,全是迴肠屁响. 台上狂呼高唱,人前装扮娇娘,非男非女臭皮囊. 生就一双繁花眼, 架起一道铁鼻梁, 活脱一个腼东施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