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难写两个刘——河南光山金山堂刘氏迁徙郎溪的故事

一笔难写两个刘一笔难写两个刘一笔难写两个刘一笔难写两个刘

刘家发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37期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称帝人数最多、统治年限最长、创建帝国最多的姓氏,民间素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在郎溪县涛城镇,也生活着一群刘姓后裔,大约有1000余人,他们来自于邻省湖北、河南等地,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宣统元年(1909),年景不济,春旱无收,入夏以来,大雨兼旬,洪水泛滥,圩田都被淹没,一片汪洋,尽成泽国,大水退后,大批省外移民迁入,这其中便有来自于河南光山县的一支移民大军,他们肩挑全副家当、携儿带女“下江南”,离开祖居地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在这支移民大军中,刘姓家族金山堂的第十四世传人“崇”字辈五兄弟,于1909年起陆陆续续拖家带口来到涛城上阳、前高、黄墅森家园、凤河吴家边、万家湾(即刘沟)、长乐汪村等村子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一百余年,刘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现第二十世传人已面世。全镇这一刘氏支脉具有强大的张力,据2008年底增修家谱时粗略统计,仅第十七世“家”字辈的就有78户,总人数达到500余人。

经查阅老家河南光山金山堂刘氏宗族2011年编印的《刘氏宗谱》,我们了解到,该支刘氏家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迁徙,皆有据可考:

其一,光山金山堂刘氏,肇基始祖——建储公是明“弘治—嘉靖”(1488—1566)年间由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花园镇迁徙到光山县泼陂河镇赵畈村刘围孜的。“山西大槐树、苏州阊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玑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的集散地,“光山金山堂刘氏迁自花园,但不属于花园襄花刘氏”。由此可知,其先祖来自于麻城孝感花园。

其二,同治九年(1870)—民国十九年(1930)间,光山诸姓家族,有众多人口迁居这一地区谋生存。这第二次移民历程就是民间俗称的“下江南”。金山堂刘氏南、北、中分三大房“十三世‘世’字辈、十四世‘崇、金’字辈、十五世‘恩’字辈”三代人,有很多门头“下江南”,移居在郎溪、广德、江苏溧水、南京、句容、溧阳、当涂等县市。

其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南分八世祖刘士哲面临“族大丁繁,端绪未理”的局面,恐“年湮代远,不有以订其谱,则流乱支分,数典忘宗”,他承前启后,定基开派,订立“万世崇恩义,家兴汉道昌,永存文学志,定国庆元良”二十个谱字派言,并刻石为纪,永为后辈铭记。该谱字派言于金山堂刘氏家族通用,涛城河南光山籍刘氏家族也不例外。

刘氏家族,无论身居何位,生处何时,都谨遵“三祖遗训”:

其一,高祖(刘邦)遗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简言之,上善“任人唯贤”。

其二,汉光武帝(刘秀)遗训: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广文地者荒,务文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简言之,上善“知足常乐”。

其三,昭烈帝(刘备)遗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善惟德,可以服人。

——简言之,上善“以德服人”。

刘氏家族除以《三祖遗训》、《百孝篇》、《古代二十四孝》、《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二则》、《刘伯温·传家宝》、《朱伯庐·世家格言》等历代名家名言名篇作为幼学启蒙、治家修身的法宝之外,还于近代创制了“正人伦、敦族谊、守王法、争国课、虔祀典、勤本业、隆师儒、肃闺范、崇礼义、务节俭、禁嫖赌、征刁讼”的《家规族约12条》(1912年冬月合订)、赋予新时代精神的《族人八项守则》(1964年冬月修订),并以“祭先祖、传宗训”等60字《家训》作为敬祖、爱国、孝亲、治家、修身的准则。

刘氏家族崇尚和为贵,孝为本,善为先,注重家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祭先祖——我国历朝历代都把祭祀祖宗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祭祀的作用在于强化本族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宗族的认同意识。本族每年祭祀先祖都在这几个时段:一是正月十五,为祖先“送灯”,即在老坟边上点上纸糊的“灯笼”,给祖先照明引路观赏元宵花灯;二是清明期间,给祖先扫墓插青,俗称“上坟”,上坟时要在草地上起老坟帽子,必须是八角形的,形似清朝的官帽,上下倒叠相扣,中间压上十字形的“三六表”,然后化些纸钱给老祖先作路费到扬州赏花;三是冬至日,每年的冬至日(农历闰月年份不能动土除外),后辈都要到祖先坟地清除杂草,修剪树枝,给祖坟培土添高。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是在大年三十,在这万家灯火团圆日,按照河南老家的风俗习惯,各家各户都要备上“三荤三素”、三副碗筷、三只酒杯,由家里最为年长的男翁主持,斟上酒、盛上饭(大半碗,用铁勺只盛一次倒扣碗中,这也是河南人给客人盛饭为什么不能只盛一次的原因,盛饭一次被视为斋饭,是敬祖宗祭祀用的,对客人不敬),然后斋饭供品摆上立着祖宗昭穆神位的供桌,由长辈沐浴焚香,烧纸祷告,敬请祖宗回家过年,直到过完三天年。在这三天年中,家里的泔水和洗漱用水是不往外面倒的,垃圾也只能由外往里扫,这叫财气不外流……用这种方式祭祀先祖,用强烈的人文精神来弘扬本族源远流长的宗族传统文化。

孝为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河南光山刘氏家族历代的家教典范是《二十四孝》和传统的伦理观念,以孝为本,以孝为先,“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孝”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不孝,死后作鬼叫”会被邻里轻看、同门指责,故倡导“厚养薄葬”。

和兄弟——“兄弟者,同胞胎而生者也,骨肉至亲,情意至密……对于同根所生的兄弟,自应友爱,推而广之。”凡是同一祖宗析出的昆仲,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精诚团结,为本族的兴旺发达作出应有的努力。俗话说:“兄弟不和外人欺。”刘氏家族以家规家训教化、约束同门相敬而勿相轻,兄弟相爱而勿相害,妯娌相容而勿相争,从而求得家庭安宁、邻里和谐、社会稳定。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刘氏家族一贯秉承家训,不乱纲枉法,无奸盗屑小,不拉帮结派,无强霸专横。故在涛城一带,刘氏家族能够博得上佳口碑,几乎难找被人诟病之处。

当年刘氏尊祖肩挑一担箩筐(全部家当)下江南,有手艺的靠手艺挣钱,不会手艺的开荒种田,总而言之依靠双手养家糊口。就拿家住凤河吴家边的第十五世先祖刘恩树为例,其人会木匠,做的一手好农具活,什么犁、耙、耖、水车、风车、手推车以及各种中小型农具都能打造,他靠着这个手艺在乡下很吃得开,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带出徒弟,手艺从他手中失传了。其下一代(第十六世)老大刘义仁,不愿学木匠,只好给人帮长工,虽成为种庄稼的能手,却一生贫苦,生活难以为继,生养8个孩子竟有6个孩子先后在病饿中夭折;老二刘义和,学徒做篾匠,一生只与竹子打交道,没吃过苦也没受过罪,生养9个孩子个个成人,只将第三个儿子送给别人寄养;老三刘义祥,年轻时候就投身革命,只拿过枪杆,没拿过锄杆,现在5个孩子个个健康。

说起刘义祥,他是目前郎溪县参加过抗日战争仅存的三个老战士之一。1926年7月出生,1942年他才17岁,小鬼子到处抽壮丁,他大哥不幸被抽到。因为家里非常穷,父母拼死拼活干活还喂不饱一家大小的肚子,哪里能拿出一大笔钱去赎回大哥呢?当时村里的保长、乡长都来刘家敲竹杠,并威胁说:“没有钱就不能保释,你家老大就得上战场。”万般无奈,父母只好将老三抵押在地主家帮长工,换来三担米将哥哥救出了他们的魔掌。由此,刘义祥开始了他的帮工生涯。

1943年,在地主家帮工也有一年多了,与那里的雇工相处得比较熟悉。当时接触最多的是“大师傅”张学文。就在那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大师傅又像往常一样准备出去,刘义祥好奇地上前拦住他:“大师傅,你干什么去?”大师傅回答道:“小孩子你不要多问,知道多了对你没什么好处。”“我晓得,你是打鬼子去!能带上我吗?”刘义祥试探着问道。“带你去可以,但你不能走漏风声。”随后,大师傅交给他一把“三八大盖”,当时枪盒里还有十几颗子弹。从那以后,刘义祥就一直跟着大师傅参加了游击队,打鬼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4年,刘义祥所在的游击队被编为郎广游击队,二三十人,都是穷苦人出身。那一年,郎广游击队配合八路军从浙江天目山一路打到广德柏店、杨杆、誓节、宣城、涛城等地,连续攻下了鬼子20多个据点和碉堡,同年6月份,鬼子在长乐村(涛城所属一个小村)大扫荡,张学文、涂玉华、刘义祥三人各自守一个小山头,负责在山头上吹哨、放枪,制造重兵埋伏的假象,鬼子闻风丧胆,掉转头就逃跑了。

1944年元月,刘义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随部队北上,从梅村出发,辗转军次镇江。抗战胜利后,1946年,其所在部队被编入三野六纵十八旅五三团三营九连,他担任了副排长。这一年,他所在的部队与国民党74师争夺江苏涟水城。激战了3个多月,一直打到当年10月上旬,涟水城终于被我部夺取。在这场战斗中,他荣立二等功,却因颈部、左脚踝处、左耳后部三处都负了伤送回后方医院治疗养伤。

1948年7月,刘义祥伤愈后从医院返回部队,接着随大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攻克了南京,一直打进了“总统府”。进城的那段日子里,部队分头清扫南京城。下关当时是国民党的一个花园,由刘义祥领一个排去清扫。到了那里后,从附近的居民口中得知,花园里有个水牢,里面还关着一批被捕的革命战士和地下党员。刘义祥和战友用枪托砸开20多个水牢的门锁,侧着身子进去寻找,把关在水牢里的12位革命同志解救了出来……

1954年,退伍后的刘义祥回到了家乡,先后任农业合作社指导员、涛城区组织委员等职。1957年被县委组织部精简回乡,担任凤河大队支委兼会计,后被调整到大队加工厂工作,直到60岁退休在家。目前,已92岁高龄的他在老伴和四儿一女的陪伴下安享晚年。

刘义祥,这是个新中国值得铭记的名字,也是刘氏家族值得骄傲的名字!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ID:xclswh999

制作:童达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