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式成长的思维方式之一———跨界思维
经济独立 灵魂挺拔 斜杠向上 野蛮生长
一位连续10年阅读写作早起的书法老师一枚。
2018年开始写作,两年内出版签约5本书籍的95后作家《不如风雅过生活一二》《清晴可喜》《女子力》《尘微》
女子力成长学院创始人|阅读漂流瓶活动发起人|见喜书院创始人|央广网山西网记者,主持人。
目标:带领上千人克服阅读障碍,爱上阅读
口号:始于一页,抵达世界。
我是希雅,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个人精进和写作阅读干货。
最近学到了了一个新词,“跨界思维”,虽然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词的存在,但我却发现自己在有意无意中一直贯彻和实践着该理念和原则,只是自己不觉知而已。
跨界,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自身优势,整合更多的资源,从而开辟出一个或多个新领域,变成不容易被轻易取代的人,让自己能成为一个占据更多稀缺性的,独一无二的人,这样,你在任何领域脱颖而出的概率就会越大。
那么什么是跨界?
生活中,我们处处会看到“跨界”二字,比如综艺节目《跨界歌王》鼓励那些活跃在影视、娱乐、体育等领域的明星,通过歌曲竞赛的方式挑战自我,向观众展现音乐才华。演员刘涛、王凯凭借自己的演唱曲目成功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调侃“被演戏耽误的歌手”。
我们也常常会见到很多跨界的商业营销案例,国货老字号大白兔奶糖和气味图书馆、麦当劳和小黄人、王者荣耀与M·A·C美妆等都是非常出圈儿的跨界营销。
大白兔奶糖和气味图书馆两个品牌要联名的消息一出,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品牌方顺势推出大白兔奶糖味香氛,十分钟就售出一万多件。合作款快乐童年系列更是主打高性价比、高话题度,自然地切中用户心理,在收获好口碑的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这也让大白兔奶糖一跃成为众多老牌国货的学习对象,开始尝试跟其他调性相符、年轻化的品牌合作,希望玩转跨界,重新焕发出活力。
在百度百科中,跨界是指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
跨界一词对应的英文是“crossover”,意为“交叉”,强调A和B两个属性存在交集。
当一个人从一个领域跨界进入另一个领域,如果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那么这部分可以帮助成倍的放大你的竞争力。
因为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是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他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搭配。
什么是跨界杠杆?
我们分为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一是个人层面的跨界二是商业层面跨界。
从个人层面来看
我是一个十分追求卓越的人,不断学习,迭代自我,扩宽人生边界,提升个人影响力是我的人生目标之一。
一路走来,我在学习工作之余主导和参与了很多和摄影,文学,主持演讲等方面相关的活动,在别人眼中,我是个妥妥的斜杠青年和跨界成功的人。
但我在选择跨界的时候,也不是随意匹配的,比如我之所以跨了书法,文学,摄影三者的界,是因为三者之间存在强关联性。所以在选择跨界的领域同时,我们要注意跨的界和你原来的“界”之间如果共生的关系紧密,也就是如果满足相关性强,能力可迁移,经验可复制等因素,那么自然可以作为你跨界的首选。
学会运用跨界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自身优势,从而开辟出一个全新领域,变成不能被轻易取代的人,你的人生会一路开挂。
就拿写作这个例子来说,在文学这个圈子里,文笔好的,自身比较勤奋的,,背后有资源的,比比皆是,想从中脱颖而出着实不易,我能够达成,完全得益于运用了跨界思维。
我通过写作,书法两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我会书法,这对于文学圈来说,是缺失的一角,而对书法这个圈子来说,我又是最会写的。
两个毫无交集的圈层所造就的中间的空白地带,而这正是我可以无限发挥跨界优势的空间。再加上因为我有主持人,书法老师,央广网记者等多重身份的加持,三个标签放在一起,出圈出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无形中我被人看见的机会和获取的资源就比别人多。
换句话说,我可能不是最厉害的写作达人,也可能不是技能最娴熟的书法大师,也不是最引人注目的摄影家,但跨界成功并找到那个小范围的中间地带,我占据了一个新领域,拥有了鲜明的个人优势,还不会被轻易取代。对了在这里也想告诉大家,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兴趣型主导型的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多发掘自己各个方面的基因优势,或许你的某一项技能并不是特别拔尖,但你可以做两个交叉领域的第一名。
当然但我之所以跨界成功,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我很多年的一个知识积累和沉淀。
接下来我通过我的学生时代跨界文学领域来讲述我所获得的跨界杠杆。
我初中时就在学校担任了我们学校校刊的五个主题的撰稿人,主题跨度巨大,包括历史、新闻、教育、校园等,当时,写稿的不只我一个人,还有很多高中的学姐学长,他们可能由于长时间呆在此岗位上,激情早以消耗殆尽,但对我来说,这却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看见的时刻,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后来,我凭着持续的勤奋输出,我的名字成为了校刊上经常出现的名字,也因此成为了班里和学校里的一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想来对于写作的热情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开始萌芽的,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女子披着一副弱不禁风的身体和一群比我四五岁的人一起并驾齐驱的写书评、办校刊、写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高中时,我成立了文学社团,牵头举办过大型的有奖征文活动,作为带头人,我的文章也获了奖,更是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进入大学后,我每年在图书馆呆的时间超过了2500个小时,包揽了学校和社团的很多主持工作,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些专业学习之外的其他经历不仅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多的可能性,也让我结识了更多优秀的人,职业生涯也一路高歌猛进,我的闪光之处都让人一目了然。大学毕业后,我阴差阳错成了一名自媒体人和写作者,也收获了许多关注,出版了自己的书籍,如今得以在此与你分享我的经验。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我实现了自己的爆发式成长,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如今,我对未来没有了当初的迷茫,而是笃定自信,逐渐成为一个活在当下,又值得信赖和敢于接受挑战的人。
商业层面的跨界,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做两个交叉领域的第一名。
在原本的两个圈子中不是头部,但跨界后能成为中间领域的头部也很重要。换句话说,当品类里的第一名,给自己一个新定义。
这类成功的案例很多,如果是在我熟悉的饮料领域寻找案例,那三顿半超即溶咖啡和元气森林都提供了不错的思路。
他们在已有的技术、品类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品,之后借助营销、渠道,迅速成为爆品。我们都知道速溶咖啡的特性,方便、便宜,但口感不好,也知道现磨咖啡的优势,口感好,品质佳,但价格超出一部分人的承受能力。
三顿半把一个很早就应用于多个领域的冻干技术嫁接在咖啡饮品上,独创出“冷萃提取、智能冻干”超级萃技术。这项技术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超频萃取工艺,在更低温、更短时冷萃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咖啡口感、香气、新鲜度、甜感等细节层次。它还有很好的溶解性,方便冲泡,这样生产出的咖啡,既兼顾了便捷又保留了口感。所以,新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认可,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有数据显示,三顿半继2019年天猫双十一荣登咖啡类目榜首后,2020年天猫“6·18”活动期间,又力压雀巢、星巴克两大巨头,跃居天猫“6·18”冲调大类销量第一。元气森林也是如此,在原有的道路上走得吃力了,就尝试另一条道路,找到“无糖”和“气泡水”这两个结合点,弯道超车,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聚集资源,销售额20亿,估值超过300亿。
元气森林核心切入的赛道为碳酸饮料,有约900亿市场规模,市场前景可观。我们都知道,可口可乐早有无糖可乐这个产品,巴黎水也牢牢占据“气泡水”这个品类的老大,元气森林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无糖气泡水。当大家想到无糖气泡水,也就想起了元气森林。
这种商业层面的巨大成功,也体现着跨界杠杆的神奇。
在了解了跨界杠杆所能发挥的能量后,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到如何获得跨界杠杆这件事上。
如何获得跨界杠杆?
我觉得主要方法有两个:
第一,锻炼多元思维,思考要多元。
第二,路径多元,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要多元。
一、跨界杠杆需要拥有多元思维
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做事的路径和结果,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也源自思维方式的不同,如同电影《教父》中所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思维方式单一的人,很可能只会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拘泥于某个因素或环节,再加上捕捉信息的能力不足,导致思考深度和广度不足,最终做出的判断会出现偏差,行动力也会大打折扣。
他们给人的感觉就像在盲人摸象,看人看事过于片面,还容易固执己见,明明只是摸到局部位置就乱加猜测,企图做出全面的判断。但不得不说,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查理·芒格曾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然而,我这种特殊的方法似乎很少得到认可,甚至对那些非常有才能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人们要是觉得一件事情'太难’,往往就会放弃去做它。”
他提到的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就是多元思维。随着国内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也有更多人意识到它既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美国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斯科特·佩奇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多元思维模型的“多样性红利”。在他看来,拥有多种思维方式的人更有创新力和灵活性。
什么是多元思维?
通俗来讲,多元思维指的是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运用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多元思维的多元指的不仅是横向领域的多元,更指的是纵向层次的多元,也就是多元思维包括深度和广度两大维度。
1.多元思维的深度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经过广泛验证的规律和原理,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会获得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这些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如果根据思考的层次对常见的思维模型进行一个分类,大概有三类:
(1)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
这种思维模型的形成,多半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比如,我们常说的“大道至简”“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经验,这些看似质朴的道理,都是通过总结日常经验得出的规律,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快速提供思路。
但这样的规律往往过于浅显,也无法被科学验证,更无法被迁移到不同的问题的解决。例如,我们是否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事实上,我们又常常被告知应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从规律中提炼的方法论
通过将生活中总结的规律不断提炼,我们会将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成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重复出现的,相应地,人们在无数次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形成的一套标准流程,也是一种思维模型。比如SWOT分析、PEST分析、4P理论等。
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们特别擅长使用方法论,也特别擅长构建方法论,因为他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客户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之前做过的大量案例沉淀了大量的方法论供他们使用。
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波士顿咨询的BCG矩阵、麦肯锡工作法。还比如贝恩著名NPS(净推荐值)工具就是一种科学衡量顾客满意度的指标,它最早是由贝恩公司客户忠诚度业务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雷赫(Frederick Reichheld)提出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快速、客观、高效地处理信息、做出判断。
(3)从方法论中发现的基础理论
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之中的定律、原理都属于这个范畴。简单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复杂如牛顿三大定律,它们都是前人对自然现象的高度归纳总结,是目前最好的归纳总结,可以有效解释一些现象,甚至预测一些还未发现的现象。因为这种思维模型具有底层性,所以它的普适性也是最强的,可以被应用到非常多的日常场景中,比如一颗苹果从树上掉落砸到牛顿和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运动,究其根本都是因为万有引力这条原理。
介绍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这几种思维模型并没有绝对的高下好坏之分,并不是越深层就越好用,而是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
对于年轻人而言,我非常建议大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刻意练习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仅仅停留在经验型、规律型的浅层思考,思维是无法被打开的。尝试着刨根问底,追寻底层的第一性原理,一定比浅层思考收获更多。
2.多元思维的广度
多元思维除了在深度上具有不同层次,在广度上也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
多元思维模型
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往往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很多时候,人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从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中获得启发。
而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更底层的相似性,就能提炼出跨学科的基本问题。通过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掌握多层次、多维度的多元思维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
第一点,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思维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补的。而多元思维的一个底层应用角度,就是让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结合。
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而这需要大量阅读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各学科及相关学科中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著述,了解并熟悉书中介绍的核心概念,能够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
一个人学习掌握几十种学科像天方夜谭,但了解不同种类的学科还是能做到的。
比如现在有些的学校有一个叫GER(通识教育标准)的项目,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在毕业前必须从7个不同的领域中选修足够学分的课程,其中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体育、语言、写作、量化等。比如,社科可以选经济学、社会学等课程;人文可以选宗教、哲学等。
之前国内没有类似的项目,大家都是高考后根据兴趣爱好或前辈指导选专业,选了土木工程,大学四年要学土木工程,有人入学后发现不合适,也很难转专业,这是我们教育上的一个弊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来搭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学科呢?我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四类(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学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可否认,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是我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
第二,与客观世界相对,我们也要学习了解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宗教、历史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第三,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群体是重要的存在,为了学习群体活动的规律,我们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辅助。
第四,交叉学科,这是在前三种学科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学科,随时代的发展、知识的迭代,它们也日渐成为基础学科,如领导力管理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第二点,学会贯通
把所学的知识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称为迁移能力。
所谓能够把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质上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问题时,有哪些策略可以相互借鉴。
就像我现在学文学,摄影,书法,看似没有直接的显性联系,但如果掌握其背后的也就是艺术领域一些共有的思维方式,就能帮我们很好地解决自己在不熟悉领域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比如之前有人让我写一篇人物稿,由于我之前一直专攻散文,不太了解写人物的方式,跟那些了解写人物稿的人来说我没有优势,但我通过写书评,看名人传记等方式培养了我的分析、归纳能力,让我同样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相比学了什么专业,看了什么书,做了什么工作,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所选的学科,你所在的职位能培养什么能力,锻炼哪些思维方式,这些才是核心能力,拥有了这项能力,你所谓的棘手的具体问题就很快能够迎刃而解了。
很多时候遇到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新问题,有个很重要的方法——从已有知识中进行迁移。我们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具体某个问题的答案。
融会贯通的诀窍在于,不是掌握哪些重要学的知识,甚至不是某些重要原理,而是理解其背后的思维模式,并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三点,结构化思考
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只是顺着自己的直觉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很少有意识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和哪些学科、领域相关。
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凡有问题,必有结构,用“厘清问题——归类领域——寻找结构”的流程思考,就可以把人类积累的各种重要模型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上了。
比如作为阅读达人,每天会有好多的读者咨询我怎样去阅读?有时问题五花八门,让我一度很特别头大,我回答起来也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过后,甚至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非常没有条理。
后来我静下心来,找来了一个笔记本,我罗列了一下,大问题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如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二是如何能够做到最大效率的理解一本书的知识点,三是关于如何选书,深阅读,速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虽然提问的问题很多很杂,会涉及到很多细节,但自从我把主要问题整理出类目后,再给每个类目总结了一个模块,梳理出一个有关如何如何高效阅读的详细结构后,我分门别类的做了相关的答疑。
读者的这些问题都在我的一一梳理归纳下,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遇到特殊情况,发现有不适用的部分,就给原本的模块添加备注。经过不断完善和调整,这个模块会越来越丰满。
学会结构性思考,会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要知道,人要记住的东西越多,越容易记不住。而提炼出架构,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第四点,不断完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知识树”,这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方便我们把某个学科或某个方面的内容整理成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树状网络。
所以,我们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树,还要用存量思维去完善。如果说知识树是每个人存储有效知识的根基,那存量思维就是知识处理机,它要做的是分类、归纳、整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保持成长性和不断优化原有模型的心态,补充、删减、修正,慢慢让模型变得更加完整。
第五点,严格行事,刻意练习
任何高效的学习,都需要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增加刻意练习。掌握方法只是开始,要想达到获得真知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更何况锻炼思维模式、掌握多元思维是一件并不简单的事,所以,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长期练习的习惯。
二、跨界杠杆需要创造多元路径
多一个选择,就多一个机会。我们说为什么排名第10左右的学生为什么会在未来发展得更好。有一个浅显的原因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这条主线路上,而那些成绩不错又有兴趣研究其他方面的学生,花时间、精力尝试了其他不同的路径。
我觉得,这是两种自我实现的路径,第一种专注于一个方向,把某件事情做到极致。像我们班的第一名,后来考上了北京大学,到美国读博士专心做科研。国家需要这样的科研人才,他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种是每条路都走,把多元发展走到极致,利用各种领域的杠杆,做非常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指出,“劳动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境遇,是一种把自己的标准取向引向自我的实在性”,随着新兴职业的涌现,比如,剥虾师、收纳师、各种直播博主等,个人价值实现的路径也多元化,选择第二种的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们只要想清楚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持续深耕,但不能左右摇摆,两边不靠,因为那样很可能到最后哪条路都走不通。
专注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个选择,创造多元路径也是一个选择,无关对错。
我有个同学也是典型的多元路径实践者,他是我们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还和室友一起申请了很多创业的项目。
他或许不是团队里研发能力最强的,但他却同时拥有出色的市场思维和表达能力。凭借这一点,他代表团队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创业项目,并获得了很多大公司老板的赏识和青睐。同时,他也是一名在音乐和小提琴方面都很优秀,成绩非常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他既懂艺术的浪漫又有理性的商业思维,出色地利用多元优势为自己的人生增加杠杆。后来毕业后,因此,他也从无数优秀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大公司直接高薪应聘。
做一个斜杠青年,多元化发展。
我之所以鼓励大家尝试多元路径,是因为随着成长,个人成绩的评价维度会越发多元,因此它需要的能力也会增加。而这些多元的能力储备,无法临时获取,往往需要长时间有意识地培养。
在学生时代,对一个人的评价维度十分单一,通常只以学习成绩高低来评价,好学生几乎等于成绩好的学生。我印象很深的是,初中的时候我们全年级有近千人,每次考试都是按照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安排考场座位,从1号考场到30号考场,一目了然。考完试出成绩,我们都会收到一张A3纸那么大的成绩单,上面详细记录了大家的各科分数、总分和排名,每个个体都仿佛被简化成了一串数字。这也让很多人形成了只要成绩优异就能万事大吉的想法,“不考的知识就不用学”似乎成了通用法则。
然而进入大学乃至进入社会之后,对一个人的评价维度不再是简单的一维。任何一个踏入职场的人都清楚,要想发展得顺利,仅有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甚至某些特长与才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重要时刻发挥作用。
但这些成绩以外的能力无法在毕业之后一蹴而就地获得,而是需要早早地在学生时代就开始锻炼和培养。因此,我们在学生时代既要做一名好学生,拥有好的成绩,也要适当有一点儿“叛逆和倔强,发展一些学习以外的能力素养。
那么,到底应该去积累什么样的能力呢?以及怎么区分“为未来做准备”和“不务正业”之间的区别呢?遗憾的是,我并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因人而异。
我是一个思维方式多元的人,对未来的规划也一直按照多元路径的原则在执行。虽然我很清楚现在短期内成功的一些路径,不一定是未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路径,但我仍希望自己能趁年轻多尝试不同的路,它们可能会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些曾经看起来分散精力的选择,其实是在给未来埋下伏笔。所以,我们做有些事的时候,不妨多一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豁达,从心出发,做好当下。
小节提炼
01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是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他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可相互放大资源的价值,甚至可以融合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面世。
02
学会运用跨界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自身优势,开辟一个新领域,变成不能被轻易取代的人。
03
如何获得跨界杠杆:第一,锻炼多元思维,思考要多元。第二,路径多元,对自己人生的规划要多元。
04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05
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多元思维指的是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运用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07
常见的思维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从规律中提炼的方法论、从方法论中发现的基础理论。
08
相比学了什么专业,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所选的学科能培养什么能力,锻炼哪些思维方式。
09
如何建立多元思维:第一点,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第二点,学会贯通;第三点,结构化思考;第四点,不断完善;第五点,严格行事,刻意练习。
10
专注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个选择,创造多元路径也是一个选择,无关对错。
行文至此,我已与你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在前文中,我总结了过往的人生经验中,经过反复验证,证明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毫无保地将它们分享出来。
此刻,展望未来,经过以往的总结、复盘、再总结、再复盘,我也逐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路径,打造出了一套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型,走好接下来的旅程。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射线,思维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射线的起点,认知水平越高,起点就越高。动机和热爱是射线的加速度,加速度越大,我们未来的发展才能越好。持续的耐力是射线的护身符,这条射线则会无限延伸,为了这条人生射线能持续,这也决定了我们需要向更远处看去,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方寸之地。
在最后这部分,我想和大家一起画出这条漂亮的人生射线—重塑思维,锚定人生端点;了解动机,不断加速,追求一直优秀;学会延迟满足,来日方长,大可以从长计议。请记住,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