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查铎墓的考证与发现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刘 聪
(本文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查铎,字子警,号毅斋,明代南直隶宁国府泾县震山乡九都(今属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卒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终年七十四岁。
查铎出生时家境贫寒,在其舅太平县人崔锦的资助下外出读书。十五岁时,母亲临终嘱托:“望汝读书有成,以光显吾后。”[1]嘉靖二十八年,以《诗》举应天乡试,随后因病归乡讲学。嘉靖四十四年,高拱主试中进士,同年十二月授湖广德安府推官。隆庆三年,选刑科给事中,赴京途经河南新郑,拜访高拱,因言得罪之。此后担任户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等职。隆庆三年,高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多次拉拢查铎,均被拒绝。隆庆五年,升山西等处承宣布政司左恭议,因病未能入贺万寿,被高拱下令回原籍闲住。万历三年官复原任。万历四年,升广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未任丁父忧。万历七年,起复补广西驿传道副使,任职三月即致仕回籍。万历十七年卒,葬于太平县道泰乡仙王山翟家园(今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白果树村)。万历十八年从祀泾县水西阳明祠,万历二十二年入祀乡贤祠。
查铎外出为官时间较短,一生中的多数时间在家乡致讲学著述,推广阳明学,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将其列为南中王门的代表人物。查铎与当时诸多阳明学者,如沈宠、钱德洪、王畿、罗汝芳等人讲学交游,其中与王畿的交往尤为密切。然而查铎的思想与这些阳明学者均有所不同,基本上是延续王守仁的“致良知”的传统说法,故《明儒学案》中称其“墨守致良知宗旨”。查铎的代表作《毅斋查先生阐道集》(简称《阐道集》)由十卷组成,卷一奏疏、卷二书札、卷三书札、卷四卷五语录、卷六至卷九文类、卷十杂吟。附录一卷,有行实、行略、祭文、乡贤呈稿、墓志铭等。
忽一日,示琪兄弟曰:“吾觉气体日衰,汝等毋望我久存,须当各自树立,保守祖宗善根,惟以俭朴自守,道义自处。”时十月念五日,微有痰火,遂食粥茹素,居于寝室,每日起居自若。念八日,族伯兄秀携二三长兄视,慰曰:“君素有涵养,毋以病动心。”先君曰:“能病吾身耳,安能病吾心乎?”别后心神了了,毫无挂蔕。次日再询侯,先君曰:“吾生机明日定。”是夜正冠默坐,至三十日寅时,启顾左右,踰时气息渐微而逝,享年七十有四,实万历己丑岁也。[2]
这一记载查铎临终时的情景,符合阳明学观念中道德境界高尚的学者临终时表现。在阳明学看来,真正的学者在临终时不像普通人那样慌张无措,急于向子孙交代遗言,而是从容面对死亡的来临。王阳明去世时,弟子周积“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3]江右阳明学者胡直说明了王阳明能如此平静面对死亡的原因:“今之学者,平居非不侃侃,其临艰大之境,处非常之变,能不动心有是乎?若非真能致其良知,而有万物一体之实者,未易臻也。”[4]在阳明学看来,临终时的表现是衡量一位学者道德修养境界高低的最终标志。普通人乃至修养功夫未达到一定程度的学者,平时也许能侃侃而谈,但当面对死亡时难免会非常紧张,暴露出人性中贪生怕死的弱点;而真正道德修养境界高尚的学者并不会因为死亡而心生畏惧,因为他们生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死亡只不过实现了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夙愿,阳明学者罗汝芳形象地将这种从容面对死亡的境界称之为“临终逍遥气象”。[5]查铎临终前也有这种“逍遥气象”:预感到不久于人世,他告诫儿子们要“当各自树立,保守祖宗善根,惟以俭朴自守,道义自处”;去世前两天,来探望的族伯兄第安慰查铎“毋以病动心”,他答之以:“能病吾身耳,安能病吾心乎?”身体之病不会影响到内心良知的光明;在去世前一晚,告诉身边人“吾生机明日定”,当晚从容去世。查铎临终前的表现,不但生动地诠释了阳明学提倡的“临终逍遥气象”,而且体现出他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高尚境界。
查铎墓址全景
关于查铎的墓葬,明代文献只有两处言及。一是焦竑的《查毅斋先生墓志铭》中说:“先生殁已久,犹子子友谒余,言文其墓中之石,余曷辞。”[6]这说明查铎去世后,其子请当时著名学者焦竑为查铎撰写《墓志铭》。二是泾县县令陈大绶撰写的《祭文》中说“万历二十三年十月,浮梁后学陈大绶承乏令泾。泾先达广西按察司副使毅翁查老先生卒有六载,绶追思公之道范而无已也,又越岁丙申秋七月既望,亲谒其墓而奠。”[7]查铎去世后的第七年,刚刚到任的泾县县令陈大绶拜谒查铎之墓。虽然这两条文献提及了查铎去世后的事情,但均未说明其墓葬的具体所在。
在现有文献中,第一次提及查铎墓的具体位置是《乾隆泾县志》。现存《泾县志》有七种:王廷干编纂《嘉靖泾县志》,王云龙等纂《顺治泾县志》,郑湘如编纂《乾隆泾县志》,钱人麟纂《乾隆乙亥泾县志》,洪亮吉编纂《嘉庆泾县志》,赵茂曜等纂《光绪泾县续志》。笔者检索上述七种《泾县志》,发现第一种《嘉靖泾县志》编纂于查铎去世前而不可能言及此事,距离查铎去世最近的《顺治泾县志》也未曾提及查铎墓之所在。郑湘如编纂《乾隆泾县志》首次说明查铎墓的具体位置:“广西按察副使查铎墓,在震山乡。”[8]震山乡是当时查铎家乡泾县查济所在地,即现在的泾县桃花潭镇,包括原包合、厚岸、查济、陈村乡范围。然而洪亮吉编纂《嘉庆泾县志》所记载的查铎墓却有不同的说法:“广西按察副使查铎墓,在太平县道泰乡仙王山翟家园。”[9]太平县即现今黄山市黄山区,距离查铎的家乡泾县查济大约百余里,明代时太平县与泾县同属南直隶宁国府。至此,查铎墓的所在地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泾县震山乡,二是太平县道泰乡。
查铎之墓碑
查铎之墓碑
哲人已逝,精神永存!500年前的查铎,为弘扬社会正气,提升道德风尚,在皖南这片土地上兴办书院,推广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今天的我们唯有以诚实和敬畏之心考证前人的遗迹,方能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此,笔者向为发现查铎墓提供帮助的徐东辉教授、丁力争先生、查从发先生、毕国栋先生、白果树村为我们做向导的老先生等人致以深深的谢意!向保护查铎墓的黄山市黄山区文物局致以深深的谢意!
注释: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