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古今丧葬习俗

 宁国古今丧葬习俗

               郑树森

老人死去称“正寝”,丧事则称“白喜”。旧时,客死他乡者不得在家设灵堂;生前是戏子、太监和因造反而被诛杀的,均不得葬入祖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不得进村,至今在胡乐一带,在外非正常死亡者的遗体仍不得运进村,暂放在村口,也不在家设灵堂。清末始有耶稣教传入宁国县,教徒死亡,教友(互称兄弟姐妹)前来帮忙,不兴哭、不烧纸,撤去字画。回教徒死亡,以白布裹尸,打洞葬之。汉人正常死亡才有一套丧仪。旧时均用棺材“土葬”,儒教重礼,故丧礼甚繁。

送终  报丧  设灵堂

老人临终,家属(包括出嫁姑娘)到场送别,问有无遗嘱。咽气后,即烧“落气纸”(即纸箔),门前插白幡,放3支爆竹,告知乡邻;并差人向远处的亲友“报丧”。解放后退休人员死亡,退休前的单位为之发讣告。

撤出死者床上的蚊帐、被絮,为死者梳头、更衣,将死者“下榻”于停板,覆以被单或红綾被。在停板下方放一烘罩,其下点“菜油灯”(名长明灯),其上放死者生前穿过的一双布鞋。在出殡必经的路口烧毁死者用过的被褥、席草之类。胡乐、庄村一带在非正常死亡者的胸口放一杆秤;在梅村,遗体不放在停板而放在床席上;在梅林、青龙为死者下帐后即烧纸扎的轿马;在姚高,男(女)性死者穿的内衣先由其子(媳)焐热,以谢养育之恩,至今仍有此俗。

请道士布置灵堂,依男左女右挂遗像(现时遗像置于棺头),两边布黑纱,有的用簸箕(或筛、笠)将灵堂与先祖牌位隔开。对卒年不满60岁的死者不设灵堂,在门外搭棚放棺。大门一侧的墙壁贴白纸,上书前来帮忙人的分工事项(喜事帮忙不请不到,丧事帮忙则未请自到)。

孝子委托本村8位异姓汉子组成抬重的“八仙”班子(又称“八大金刚”),赠以草鞋(80年代后改为解放鞋)一双、毛巾一条。湖北籍人遇死者为男,其子以白布(白纸条)缠于青桐树(裁两尺多长),孙辈用红(白)色纸缠青桐树;死者为女性,其子用竹竿一节缠白布(白纸),放在灵堂。

吊唁  守灵  做斋

一般将棺材放在灵堂前方,胡乐一带棺材放在灵堂何处,依“男左女右”定。棺材大头朝外,前置“送终饭”(又称“棺头饭”,即夹生饭上放一生鸡蛋,竖插一双筷子),棺头下方是吊唁烧纸之处。孝子孝女孝媳向前来吊唁的亲友行跪礼,陪烧三炷香和黄表,来人面朝亡者遗像三叩首,双手将孝子孝女孝媳扶起。在姚高、汪溪,来客对孝子孝媳还以“半下礼”。丧户对携礼金、黄表吊唁的亲友、乡邻回赠白孝布(黑纱)一块、毛巾一条、香烟一包,并挽留吃顿饭。

晚辈依“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戴孝,死者第一代下人披的孝布与棺材等长,用稻草或麻绳系腰,其他依次缩短,晚辈小孩的孝布上钉上一块小红布。孝子孝媳轮换侍守棺侧,通宵达旦,谓之“守夜”。在胡乐,亲友还为死者敬酒,并在出殡的前夜举行“升棺”(先将棺架于桌上,又在桌、棺之间叠放条凳),以求晚辈中有升官者,习俗至今犹存。

富有人家遇丧事,在出殡之前请僧人或道士“做道场”,以“超度亡灵”,俗称“做斋”,有的竟达十多天。安庆籍人、本地人请人做斋时,杀猪宰羊,把猪肉、羊肉分别悬于大门两边的竹叉上,道士(或僧人)念经。现时道士领人唱孝歌。

入殓  出殡  安葬

先请阴阳先生为死者的墓穴选址,请“八仙”去挖墓基,谓之“打井”(单数年取南北向,双数年取东西向,现时有的地方“打井”不分大小年),择时安葬。死者的至亲到场后才可入殓,本地人习俗:死者为女性,要待娘家来人才入殓。入殓时,在棺底撒些石灰,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脸蒙一纸。在死者胸部盖上亲生女儿买来的“红绫被”。在青龙,合棺时孝子在棺下以背托棺。

届日,亲友着孝布送死者上山。“八仙”抬棺,不得踩到门槛、棺材不得碰到门,否则孝家用“骨尸棒”击之。出门后,将送终饭朝棺上猛地一砸(汪溪、姚高一带将送终饭带到坟头做供品)。孝子捧遗像在棺前走,其他人随棺后行。一路有人撒黄表(让死者之魂回家)、放双响、敲丧锣。送葬途中,“八仙”歇脚,棺材架于凳上,孝子孝女则在棺前几路排开跪哭;遇桥,由孝子从桥上爬行随棺过桥,并嘱其父(母)不要害怕。出村口,“八仙”抬棺“打回龙”,以示乡邻回家。将到墓地,“八仙”再次抬棺打转,死者的至亲摘下孝布便回家。

由“八仙”将绑在棺上的公鸡杀死,以鸡血绕墓穴洒一圈。在庄村、胡乐,如一次“打井”顺利,则带回公鸡饲养;第一次挖的墓基如不适宜,便将公鸡埋焉,重新挖墓基。有的地区将爬路鸡带回,杀给“八仙”吃。南阳村本地人、安庆籍人习俗:先由孝子或女婿用围腰兜些土,从棺头(小端朝外,对山包)走到另一端,边走边撒土(以示死者入土为安),宁国西乡和南极等地无此俗。长子先挖3锄后,阴阳先生指挥“八仙”做墓。抬棺用的“龙杠”由孝子扛回家。在南极梅村,亲友乡邻均送终到墓地,死者的女儿如要回娘家,则半路便回。回家经村口,要跨过烧死者床草的草灰。南极乡本地人则由媳妇用麻杆点油做火把,绕棺走一圈后,“八仙”即覆土。做墓时设祭台,以备日后祭奠。在胡乐,子女所献“龙钱”(用彩纸缠绕竹竿)插在坟边。

中午,丧事人家以简便酒席招待亲友,“八仙”单为一席。酒过三巡,孝子孝女跪于桌边,答谢众人帮忙。在姚高,孝子孝媳敬酒时不下礼。

圆坟  回煞  做七

葬后3日内祭奠,即为“圆坟”。湖北籍人习俗:3日内在坟头置一盏油灯,日夜不息;傍晚送上用稻草扎成的“火把”(或称“怕火”。死者年龄多大,则火把为多少节),绕坟一周烧,为死者去阴间的路上壮胆;拂晓时分为死者“复山”,此时只烧纸不说话。传说死者在太阳未出时尚未吃迷魂汤,可在“望乡台”看见家人。有的地区为死者浮厝(也称“做丘”),若干年后取出尸骨,移埋他处,称为“拣金”。

死者“回煞”那天,其家人将死者未带进坟墓的衣物置于桌上,摆放“三牲”,请他回来吃,在桌档上挂反串草鞋,在桌面用一支筷子插入茶叶蛋(在姚高,孝家在屋外设一纸梯,梯上栓1只草鞋、1个鸡蛋、1只筷),让阴差一时不能吃完这茶叶蛋,可让亡灵不早日离家。

从死者亡日起排出七周祭奠,遇到农历初七、十七、廿七日,认为后人有“吃”了。佛家认为,这四十九天内亡魂漫游无方,如果家人不做七,则亡魂将被投地狱。遇不着“七”,则讨七姓人家的米,倒入米缸,谓之“讨吃”。遇不着“七”,则提前一天祭奠,谓之“撞七”。

南极本地人由出嫁姑娘来做“四七”;“三七”、“七七”请八仙、礼房先生吃酒。安庆籍人、胡乐人、南阳本地人由出嫁姑娘做“五七”,并自带米、菜,不吃娘家饭,并请“八仙”吃酒。其它“七”由家人在午后到坟上烧纸。在青龙,不做“六七”、“七七”。湖北籍人重视做“五七”,这天焚纸人、纸马、灵屋,出嫁姑娘也来做七。

小孩夭亡、无子女的中年人死亡,则由其姐妹兄弟做七。

守孝  祭奠

旧时老人死后,儿女要服孝3年,后改在鞋帮上蒙孝布。为官者无论职位高低均要“服阙”,在墓旁搭棚守孝3年。当月孝子不出门,青龙、梅林、胡乐的孝子7周内不理发(姚高、太平等地孝子5周内不理发),3年内正月不迎接龙狮队,元宵节不掌灯,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贴白色联或绿色联或不贴,第二年贴黄色联,第三年贴绿色联)。

湖北籍人习俗:正月初三以内,亲友前来“烧亲香”(给亡人拜年),只烧香燃炮、不烧纸,当年春分前做清明(或不做清明)。胡乐一带过正月十五,带猪肉、豆腐果、酒、纸、双响等给死者做寿。本地人孝子春节一般不出门,客人来访先在屋前焚香烧纸,放过爆竹后才可入门。乞丐不可入孝家乞讨。

遇死者忌日、百日、周年,亲友还得到坟上烧纸祭奠。昌化籍人不为死者做百日、周年。在汪溪、姚高,逢男性死者两年半、女性死者三周年祭奠。

1998年11月,宁国市推行殡葬改革,实行遗体火化,丧礼有所简化。有的子女为高龄父母事先做喜闶,死者被火化后,孝子和女婿一人手捧骨灰盒,一人撑着黑伞,一人手捧死者遗像,乘车离开殡仪馆。前来送葬的亲友和聘请的鼓乐队员随行回到丧户家。再由“八仙”将死者骨灰葬于坟墓或公墓中。工作人员死亡后,其退休前的单位为之在殡仪馆开追悼会。

(作者系宁国市史志办工作人员)

(0)

相关推荐

  • 【乡土兰溪】芝堰丧葬文化

    芝堰丧葬文化.其丧葬主要程序为: (1)旧俗,老人临终,亲属须守候在旁:子女在外者,须赶回家会最后一面,名为"送终".病人弥留之际,子女侍于床前,一旦咽气,家人号啕告别,用红纸包好 ...

  • 宁海北路丧葬习俗考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孔林根 按: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 ...

  • 汉族丧俗[汉族丧俗]

    简介 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主要包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三个方面. 丧葬仪规,有属纩.招魂.停尸.小敛.报丧.吊唁.入敛.出殡.下葬. 丧服制度,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 ...

  • 宁海北路婚嫁习俗考 | 宁海北路丧葬习俗

    宁海北路婚嫁习俗考 文/孔林根 结婚是人生终身大事,所以得慎之又慎,"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男人干事业须有个贤内助,女人则把嫁人看作第二次投胎.完美的婚姻是幸福的基石,是家业兴 ...

  • 瑞昌民俗《之六》 | 全套农村丧葬习俗(待续)

    图片源于:华商论坛 归 三宝 - 归 一.丧葬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 ...

  • 东北民间丧葬习俗——阴阳先生

    在东北这片沃土当中,孕育着浓厚的黑土地文化.东北人的习俗,也别具一格.今天就来讲解一下,东北的丧葬民俗. 东北丧葬民俗中的灵棚及球幡条幡 在东北地区,尤其以农村为主,都知道一件事,人去死后,要请&qu ...

  • 从丧葬习俗判断黄帝故里

    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 <列仙传>也说:"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史记? ...

  • 蒙古族丧葬习俗

    蒙古俗话说:"人即生墓始形".意思是说,人一生下来便逐渐走向死亡,作为生命的客观规律,死与生同样不可避免.就像人活着的时候状况各异,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样,吊丧方式及其体现的风俗 ...

  •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彝族纳苏人历史上行火葬,从明末清初以来则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其土葬传统习俗可分为停尸.人殓.家祭.场祭.指路.安葬.脱孝等程序.现以老人病故为例,分别概略叙述. 一.停 ...

  • 土家族丧葬习俗—跳丧

    丧礼,属人生礼仪中的大礼.丧礼的基础是后代的爱亲.思亲和孝亲情结的极终表达.同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丧俗所表达的极终意义一样,土家族的殡葬习俗也是最能代表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形式之一.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 ...

  • 农村为什么要在棺材一边“点头灯”,这丧葬习俗的意义何在?

    在农村,人们对于婚丧嫁娶有着非常多的习俗和讲究,其中有很多风俗由于时代的限制,在现在看起来有些迷信,但是仍然历经千百年还在被人们牢牢遵守着. 在农村有一种丧葬习俗是:人在去世入柩之后,要在死者头部那一 ...

  •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人死亡叫丧,处理遗体称葬.古时对丧葬甚为重视,衣衾棺椁.修坟树碑,稍有不逊,则视为不孝不敬.以后虽有简略,特别是1996年12月15日后全市殡葬制度改革,实行人死一律"火葬&quo ...

  • 早期诡异的丧葬习俗

    在古代,因为神学思想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很多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丧葬习俗都曾真实上演.不得不服,古人面对丧葬习俗时个个都是冷幽默大师.正所谓"死亡不可怕,死后才尴尬". (一共5例,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