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读四周年特别推文 | 我和稻读的那些事儿
我
和
稻
读
的
那
些
事
儿
文/radmelon
从枫叶落到梅花香,从樱花飘到柳絮飞,我已经与稻读一起走过一个春夏秋冬。去年10月30日加入稻读,到今年年会举行的日子,我与稻读正好相识一整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缘分。回首走过的这一段历程,画一片回忆的树叶,随思绪飘远。
相遇
还记得去年那个清浅微凉的秋天,当梧桐树还没有落下最后一片树叶的时候,羽在一次闲聊时问我:“科俊姐,你想加入稻读吗?”稻读之前有听到过,因为开了一个医生手记的专栏,同事的夫人参加文章评选,让我投过票。但说实在的,我很反感有目的性的阅读,我觉得阅读只是我自己的事,与其他无关。羽说了一些有的没的,具体的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最后我说:那加一个吧。
相识
羽把我拉进了社科群,欢迎仪式并不友好 ,两段话直接po出来:“各位,本群秉持听课开放;留群打卡,并需要完成分享一次。分享主要为自己读过或想读的一本书,也可以是某一现象,某一自己思考的观点!参加听课分享的小伙伴在第二天想留群的请报分享题目,并开始打卡!否则就踢人了!在此给您带来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还请谅解!”“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一个要大家能跟上,第二个要大家有强迫形成自觉,第三个要大家能够勾起别人对你这本书的读书欲望。”然后群主跳出来@我说:周一分享请报选题,不然周末夺命连环催,再不然就直接踢人。我一脸懵逼,不知社科为何物,一进群就要报选题,这个下马威也太狠了。当时我正在看蒋勋的说唐诗,于是试探性地问可不可以分享不是社科类的,这回群主倒是很大度,说:第一次嘛,输出就好!第一次的照面,印象深刻!
相知
加入稻读公社后,慢慢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稻读公社是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的民间社会团体,“稻读”取自于“稻可果腹,读亦润身”,意为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既能脚踏实地,秉承慈溪人实干勤奋的气质,又不忘仰望星空,体现了慈溪人对文化孜孜以求的精神。自2016年创立以来,以网络为媒介,以书会友,以文载道,通过设立网上读书群,组织社员定期开展线上线下阅读分享活动,以多元化推介模式吸引大众参与。稻读的公众号开设“通识解读”“社科君来了”“稻读书评”“二十四节气”“獬豸说法”“医生手记”“同学之间”“稻读译介”等线上专栏,可以让读者按需选读不同专栏,满足了不同人的阅读需求。
在社科群里,每周的社科故事会很精彩,听分享、做分享、阅读、打卡,让我惊奇的是,我居然坚持下来了,这些也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稻读参加了很多次的线上和线下的分享活动,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畅谈阅读心得、人生理想和心灵感悟,酣畅淋漓。
蜕变
稻读力求每位稻友不但能自己读书输入,也要分享输出。分享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首先,每一次分享,对分享者而言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至少自己读通透了才能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再则,每个人阅读的类型和感受是不一样的,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也都是不一样的,通过听大家的分享,能够找到自己以前所未涉及的视角,拓宽自己的视野。群主大人经常说,分享后再写一个书评就更完美了,我觉得这是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分享完,听听大家的观点和想法,然后再次糅合书中的内容和感受,写一篇书评那是极好的。今年我作第一次分享——《乌合之众》时感受很深,分享完,大家各种提问和观点铺设,让我重新领会到了不同的“乌合之众”,然后一篇书评下来,脉络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在稻读的这一年,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无意识读书到有意识读书,从狭隘到豁达,从模糊到精准,从迷茫到坚定。
因书而生的分享,纯粹而深入;因书而生的友谊,单纯而真挚。无论相识时间长短,无论见面次数多少,无论年龄、性别,亦无论身份地位,大家都能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能只有志同道合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只有志同道合才能看懂同一片风景吧!
十月末,秋的气息,依旧是清欢的模样,倚在深秋的凉意里,感受着清风拂尘的清雅,听秋风低语,心底的温暖便带着长久的欢喜,生出无限感动。感恩遇见,遇见稻读,遇见各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秋意,微凉,而暖,我的遇见,我们的遇见,定能在光阴深处落地成花,飘散在四季轮回的尘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