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在课堂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
在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水发:现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教育学博士,中学特级教师。曾任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教育督导室主任,深圳市教育局师资管理处处长、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等职务。
在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时任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以“课堂革命”为切入点,从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基本追求、基本过程、基本结论等四个方面深刻揭示了“课堂革命”的内涵。当前要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是什么?王水发局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虽然是前两年的文章,但是对当前要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有很好的帮助和指导的作用。建议大家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结合实际、创新运用。特别是文中提到一些地方,本人也添加了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 、 “课堂革命”是未来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所理解的未来教育,不是指若干年以后的教育,不是一种静态的教育样式,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中的教育,是一种已然到来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是一种能体现新时代特点、满足新生活需求、应对新技术挑战的教育,我们正以“渐变”的方式推进这种教育……
2018年人民日报社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什么要号召掀起“课堂革命”?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而课程的关键在教学。尽管我国课程改革已推进多年,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没能真正改变,当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教育发展要求时,“课堂革命”便成为必然。
二、 落实“课堂革命”离不开校长的努力
在阐述“课堂革命”的内在逻辑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罗湖区关于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些经验。
大家都知道,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培养一位好校长就等于打造一所好学校。“课堂革命”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位校长的推进、落实,所以校长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罗湖,有一个“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每周固定时间,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专场。全区77位校长和139位园长,每周二下午都要参加校长学习会,会议时长为1小时。我们将这1小时分为四个15分钟:第一个15分钟,是校长们自主分享。分享自己的治校经验、实践智慧,每周一位校长轮流分享;第二个15分钟是小组讨论。
我们会让各位校长以小组的形式,说一说听完分享之后最大的收获、最想给出的建议和最大的困惑;第三个15分钟,是汇报交流。汇总每个小组、每个校长的观点,并随机抽取一个小组代表现场汇报。第四个15分钟,是专家的总结、点评。
罗湖的“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式”,但允许有“变式”。这种互动体验式、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只有校长率先投入到“课堂革命”的学习实践中来,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体验之后,才能够带动老师们去贯彻落实,“课堂革命”才能够真正发生并产生实效。
(体会:校长如果不知道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怎么能够带领教师从事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所以校长率先投入到“课堂革命”的学习实践中来,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体验之后,才能够带动老师们去贯彻落实。)
三 、 课堂要从主要依靠“教”转向主要依靠“学”
课改的关键是要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变“缺乏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缺乏对话”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如何教为主线,以教材和教学经验为依据开展的教学。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沿袭着这种模式,却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浑然不觉。实际上,这是一种“以教代学”的模式,而长期的“以教代学”慢慢就会变成“有教无学”。
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变成“充满对话”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和学习目标为依据的课堂。也就是从过去“依靠教”的逻辑,转向“依靠学”的逻辑。以学定教,以学为本。这样才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
依据这个基本逻辑,课堂教学要发生改变。首先要做好学情分析,要明白学生在哪里;其次要做好目标分析,要明白学生要去哪里,要实现怎样的目标;最后就是以如何学为主线,设计若干个学习活动,明确达成学习目标的路径。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导学,提供资源支持,做好组织、指导、促进、激励等工作。(体会:本段落提出来了课堂变革的几个关键问题,学情分析: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工具,在课前利用平台,通过师生互动以及课前的测试练习,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课前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带着学生的问题讲课,实施精准的精细化教学。为学生导学:为了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给学生准备导学案,导学案中特别要强调的是要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导学案的设计要努力达成三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目的。资源支持:我们一直强调课前要自主学习,学习什么?要学习数字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这种数字化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七个基本追求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逻辑,我概括了关于课堂教学的七个基本追求。
1、 第一个基本追求是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
先学后教,先学生后老师。让学生先看先学,学生做不了的老师再去指导。说到这里,也有人产生疑问,所有学科都要先学后教是不是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先学后教的时间怎么安排?
对此,我认为,先学的时间不一定在课外,也可以在课中,不一定要安排很长时间。最好设置一个先学的支架、指引或导学工具,内容安排要恰当、科学、合理,指导要到位。先学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同时,老师还应该有一些跟进反馈。这样的先学才能真正的为后教做好服务,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后教也要掌握好教的时机、教的方法、教的程度,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的效果。
(体会:我们所说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过现在要赋予新的含义,学生的先学学的是数字化课程,后教一方面是课堂的组织教学,即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课堂讨论互动交流,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交流、分享展示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再进行精讲。)
2、 第二个基本追求是激发学生两种状态
好的课堂会让学生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课堂对话状态。
积极的自我认同是学生能够认同自我,跃跃欲试;认同学习,全情投入、乐此不疲;认同身边的伙伴,乐于交流、愿意帮助;认同老师,跟老师积极互动。积极的课堂对话是指学生不仅能够与老师对话,同时能够与书本、同学、自我对话,积极交流、用心思考。
以上两种状态才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3、 第三个基本追求是运用好教师的三个策略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过,“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无非就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倾听,第二件事是串联,第三件事是反刍。”我将这一句话稍加改动,将“反刍”变成“追问”。我认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熟练运用“倾听、串联、追问”等三种策略。
倾听很好理解。我们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声音,让每一个学生把话说完,在倾听过程去捕捉学情,捕捉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追问也很好理解。教师备课的时候往往会设计很多好的问题,在课堂上也能够灵活地生成很多精彩的问题,催生精彩的观念。
串联是什么意思呢?串联就是老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关联起来,能够将新知识与社会生活、方法和规律、学科的思想与价值关联起来。教师将这三个策略运用好,课堂效果就不会差。
4、 第四种基本追求是提高四种学习效果
首先,是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表示变革的程度不够。不过参与程度高也未必就是好课堂,我们在实践当中看到,太多的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与肤浅的热闹。我们还需要看学生参与的质量和参与水平,需要看其他三种效果——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如果这三种效果都达到了一定要求,那么学生课堂的参与质量与思维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课堂就是成功的。
(体会: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国家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针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为了落实12字的课改方针,我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提出了16个字的教学流程,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展示、精讲精练,以此践行国家的12字课改方针。)
5、 第五种基本追求是满足学生五种欲望
每个人都有欲望,学校管理如果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便会事半功倍,管理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了解他们的基本需求,从学生内心渴望出发。
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欲望呢?我认为,学生心中至少有五种欲望。
(1). 体验和参与的欲望。课堂上,如果学生始终是观众,不能够参与进去,那么学生与课堂、老师就没有了关系。对学习也会慢慢失去兴趣。只有参与、体验,学生们才有存在感,继而慢慢产生获得感。
(2). 发现与创造的欲望。学生不会满足于浅层次的体验和参与,他们还需要创造、研究,要追寻更深刻的思考。
(3). 交往与互动的欲望。人都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交往,需要互动。课堂上,每个同学的探索与思考都希望能够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4). 表现与分享的欲望。每个学生都喜欢表现,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为每个同学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充分分享。
(5). 被表扬、被认可的欲望。与表现欲相似,每个同学心中同样渴望被认可、被表扬。如果学生以上五种欲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尊重和满足的话,那么他们在课堂上一定会乐此不疲。
(体会:这五种欲望实际上也是所有人的欲望,学生更甚,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课堂中就会主动的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国一位最佳教师曾说,“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令学生激动、让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无视学生的兴趣、无视学生的欲望,那么就不可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 第六个基本追求是落实六种学习活动
(1). 个体自学。老师讲得卖力、讲得精彩的课堂就一定是好课堂吗?真正的好课堂是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出彩。若想学生走向深刻,那就必须要让其独立思考。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和机会。
(2). 同伴互助。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既然有差异我们就要尊重差异,同时要利用差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利用差异的最好办法。除了老师、教材外,学生也是课堂上的宝贵资源,学生之间互为资源,而这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
(3). 互动展学。要给机会让学生说出来、展示出来。为什么要说出来,后面我会有解释。
(4). 网络拓学。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获取海量信息,或者与老师精心挑选组织的教育资源对话?这十分重要。
(5). 实践研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完成任务,包括动手实验,那么知识便会被学生很好地消化,转化为能力与智慧。
(6). 教师导学。导学要导得智慧,导得精彩,导得恰到好处。
(体会:如果这六种学习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也就体现了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16个字的教学流程,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展示、精讲精练,也就践行了国家的12字课改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