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线控制动系统
汽车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室
车辆与运载学院
1. 什么是线控制动系统?
汽车高速行驶失稳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高速车辆极易因轮胎-路面附着饱和,发生纵滑或侧滑,且回稳操控困难,常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商用车问题尤为严重。气压线控制动系统因其制动压力控制精确、响应迅速,是实现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关键执行机构;其也因可电控制动的特性,成为了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关键执行部件。
2. 线控制动系统设计
针对商用车对动力学控制及自动驾驶的需求,课题组基于前期在乘用车液压ESC的研发经验与所托瑞安深度合作,正向开发了集成式和分布式共两款线控制动系统。其中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基于传统气压ABS系统演化而来,通过增加电控比例阀实现ESC、线控制动功能,系统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电路气路复杂;分布式线控制动系统将制动系统中的继动阀、电磁阀组等集成于桥模块内,其成本稍高、响应速度快、电路气路简单。
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IBWS)
分布式线控制动系统(EBS)
针对上述两款线控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的大运算量需求,课题组开发了集成式控制器、分布式桥控、分布式主控共三款控制器,采用32位主芯片,支持AUTOSAR自动代码生成。
针对线控制动执行器调节频率高、响应速度快的要求,经多轮迭代特殊设计继动阀、电磁阀等关键部件。
3. 控制算法设计与实车验证
针对线控制动系统结构及响应特性,基于汽车软件V型开发流程,遵循AUTOSAR代码标准,开发得到了制动防抱死(ABS)、拖拽扭矩控制(DTC)、驱动防滑(ASR)、横摆稳定性控制(AYC)、防侧翻控制(RSC)、电子驻车(EPB)、线控制动(BBW)、线控驱动(DBW)、制动能量回收等策略。开发过程中遵循模型在环、代码在环、硬件在环、实车试验的验证流程,已先后在高附、低附路面完成4.5T轻卡、6T纯电客车及牵引车等多款车辆的验证。
3.1 桥模块压力控制算法
线控制动系统桥模块压力控制算法基于前馈+反馈控制策略,大误差范围内采用前馈策略实现制动压力快速响应,小误差范围内采用反馈策略减小压力误差,并采用历史控制数据进行参数自标定和诊断,实现对制造误差、温度、使用磨损和车型的自动补偿。算法可实现0.008MPa的稳态响应误差和0.05MPa动态响应误差。
3.2 线控驱动与线控制动
线控驱制动算法基于前馈+反馈控制策略。在前馈控制策略中,根据车辆历史制动力矩和制动压力实现质量估计,并根据期望加速度得到目标制动压力或发动机扭矩;在反馈控制策略中,基于轮速信号计算车辆实际加速度,将其与期望加速度的偏差用于计算目标压力或发动机扭矩;结合前馈和反馈得到的控制量,用于制动系统或发动机的控制,实现加速度控制、减速度控制和巡航控制功能。该功能实现0.4m/s2响应误误差、300ms响应速度,并保证ABS触发时减速度稳定可控。
线控制动应用于 ACC\AEB场景
3.3 制动防抱死(ABS)
ABS通过控制制动压力调节车轮的抱死程度,其防止因前轮抱死导致的转向能力不足、因后轴抱死导致的车辆失控,并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其原理为,ABS通过轮速计算参考车速,进而计算车辆滑移率;当轮减速度大或滑移率大时,表明车轮抱死趋势强,ABS控制压力保持或减小;在对开路面上,ABS限制左右侧车轮的制动力偏差,防止制动跑偏;ABS根据控制效果,实时调节控制门限。
速度
制动压力
雪面ABS效果
3.4 拖拽扭矩控制(DTC)
DTC通过轮速计算驱动轮滑移率,通过动力系统主动升扭将滑移率控制在期望值附近,以减少驱动轮抱死。DTC通过发动机/电机扭矩控制调节驱动轮滑移率,防止动力系统导致的驱动轮抱死,有效防止低附路面制动能量回收导致的车辆失稳,有效防止极低附路面上因动力系统阻力导致的车轮失稳。
DTC关闭效果
DTC启用效果
DTC控制效果(上:off 下:on)
3.5 驱动防滑( ASR)
ASR用于防止在低附路面因驱动力过大导致的驱动轮过度滑移。其判断驱动轴制动滑移率,滑移率过大时控制发动机降扭,或对车轮进行主动制动。ASR基于前馈+反馈控制形式,实现扭矩和制动力快速精准响应,其在均一低附路面下仅控制发动机降扭,在对开路面下控制发动机降扭并配合低附侧车轮主动制动,保证车辆稳定性、对开路面起步和加速性能。
ASR关闭&开启效果
ASR均一低附控制效果(上:on 下:off)
ASR对开路面控制效果
3.6横摆稳定性控制(AYC)
AYC是保障车辆横向临界侧滑状态稳定性的主动安全控制技术之一,与ABS、ASR集中构成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其通过方向盘转角计算驾驶员期望转向姿态,通过横摆角速度传感器计算实际转向姿态,在车辆失稳时通过差动制动实现过多或不足转向的抑制,保证车辆稳定性。
AYC关闭&介入
AYC正弦停滞效果(上:off 下:on)
AYC绕圆效果(上:off 下:on)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商用车观测策略,提升商用车质量、质心、纵坡等的观测速度和精度,并进一步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优化ABS、ASR、AYC等控制策略,通过观测和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简化线控制动系统的标定流程,并在稳定及临界稳定边界内扩展其可控范围,为商用车高效、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