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重难点及方法指导
二、三年级各册教材的《期末复习》按同一个体例编写。都是先简要回忆一学期学习的主要数学内容,并且让学生大致回顾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通过解答习题,整理数学知识,加强理解,灵活运用,完善认知结构。
本文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98页~102页内容进行分析。
一、回忆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知道自己的复习重点,教师也借此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困难
教材首先提出“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引导学生列出本册教材的重要知识点。知道主要知识点,就把握了全册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期末复习。
回忆整个学期的学习,具体包括:先后学习了哪几个单元的知识?各单元主要学习了什么?重要的知识都理解了吗?有没有忘记?重要的方法都掌握了吗?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发生过哪些错误?错误都改正了吗?……学生通过回顾,知道自己哪些知识学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就能明确自己的复习重点。尤其是新授时学得不好的内容,要在期末复习中得到弥补和加强。
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可以逐个单元翻看教材,边看边想,然后把回顾的主要情况(最感兴趣的内容、学得最好的内容、有困难的内容等)填写在教材的表格里,或者按表格的栏目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学生结合回顾学习情况,向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表达他们对期末复习的需求,有利于教师把握复习的重点与难点,改进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一、二年级有所增强,教学应该安排比较充分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上述活动。如果学生对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有所回忆、有所分析,就会对期末复习有所打算、有所需求。如果学生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好处,就会逐渐形成这些学习习惯。
二、编排的复习活动多样,为各个数学内容的复习设计了有操作性的方法
本单元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成乘法计算(第1~7题),除法计算(第8~14题),图形的周长(第15、16题),图形的运动(第17、18题),物体的质量(第19~21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2~24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5~28题)等七个部分,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编排了练习题,设计了复习活动。
(一)通过计算与比较,回忆、整理乘法知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有口算、笔算、估算等几种不同的计算形式,各有具体要求和算法技巧。教材让学生完成第1~4题的计算,整理乘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第1题口算,再次明确乘法口算的两个内容:几十或者几百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口算的思路与方法。第2题是口算能力检测,对学生口算几十或几百乘一位数与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速度要求,应该比表内乘法低一些,一般每分钟能正确计算6~8题就达到要求了。
第3题复习有关笔算的知识,利用两个题组引导学生回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几百零几、几百几十这些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技巧。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在什么情况下积是三位数,在什么情况下积是四位数。第一组乘法题是271×3、201×3、210×3,这些题的积都是三位数,涉及的进位较少,着重复习乘的顺序。第二组乘法题是8×467、8×406、8×460,这些题的积都是四位数,计算中经常要进位,甚至要连续进位。第4题里计算四道乘法题,题量不大,希望学生都能算对。
第6题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乘法的估算,要引导学生回忆估算乘法的思路,体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转化成相应的几十或几百乘一位数,口算出积大约是多少,还要让学生体会解决这个实际问题,采用估算比进行笔算好。
(二)通过计算和比较,回忆、整理除法知识。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里面有除的顺序与商的位置,求商的思考与被除数高位上的余数的处理,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等知识。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应用于除法计算。为了整理这些知识和方法,第10题编排了三个题组。通过66、64、61分别除以3,体会什么时候有余数、什么时候没有余数,体会商的个位上什么时候不是0、什么时候是0。通过848、548、148分别除以4,体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体会被除数百位上或十位上的余数如何处理。通过642分别除以9、8、6,体会什么时候商里没有0、什么时候商的十位上是0、什么时候商的个位上是0。利用这些题组复习除法计算,一要安排学生独立计算各题,二要组织学生说说算法,三要引导学生思辨每个题组里出现的情况。
“倍”的概念和有关倍数的问题是本学期教学的基本数量关系,安排第12题复习。教材把两类“倍”的问题编排在一道题里,体现它们有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倍”的认知结构。
(三)通过测量,回忆和整理周长知识。
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总和。理解周长的意义,首先要明白周长是长度,其次要明白周长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总和。以周长概念带动周长计算,一般需要知道图形每一条边的长度。第15题分别求一个三角形、一个等腰梯形、一个正六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回忆周长的意义以及求周长的方法。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应该测量哪些边的长度。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求图形的周长,掌握有关平面图形周长的知识以及求图形周长的技能。
(四)通过想象,回忆和整理图形运动的知识。
第17题识别儿童乐园里一些器械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想象坐摩天轮、玩滑滑梯、乘小火车、骑木马各是怎样的运动状态,对照头脑里已有的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作出判断。
第18题识别一些标志图案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在头脑里展开对折图形的操作,想象哪些图案的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哪些图案不能这样。
教学上述两道题,可以用手势或动作模拟各种器械是怎样运动的,进一步体验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运动特征。说说怎样对折图形,判断各个图案是否可以看做轴对称图形,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五)通过选择,回忆整理质量的知识。
本学期教学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认识每一个质量单位都在形成一个相关的概念。质量单位的概念是否清楚,往往表现为能不能正确使用质量单位。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或现象,合理地使用单位,又能促进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和巩固。
第19题为一袋大米、一袋水果、一盒饼干、一筐土豆选择合适的单位,首先要界定这些都是关于物体有多少,即物体质量的问题,然后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里选择使用。为一袋大米选择质量单位,要思考这袋大米重“25千克”与重“25克”哪一个符合实情。为一盒饼干选择质量单位,要思考这盒饼干重“500千克”与重“500克”哪一个符合实情。教学这道题,不能只着眼于学生选择了哪个单位、选对没有,还要让他们呈现选择单位时的思考过程,经历像上面说的“假设—验证—确定(或修正)”过程,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强计量单位的概念。
(六)通过操作,回忆整理分数的知识。
本学期初步认识分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具体形象,即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就是说,学生应该在平均分物体或平均分图形的情境中应用分数。第22题看图写出分数,第23题一边折纸一边说出分数,第24题画图表示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都没有离开图形直观。通过这些题,学生应该清楚地知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回忆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向问题推理”是本学期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第25~28题通过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复习和应用这种推理思路。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寻找已知条件之间的直接联系,利用这层联系提出一个过渡性问题,得出一个新的数量,为解决问题找到台阶。要通过推理构思解题计划,设计解题步骤,充分发挥策略对解决问题以及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
我们的杂志——《小学数学教育》下半月刊
欢迎一线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拨冗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