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三种“兴趣班”别给孩子报,浪费时间和金钱,还没啥效果

每到周末,学校附近的兴趣班人满为患,路上堵得水泄不通,比平时还热闹。

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热衷于给孩子报兴趣班,画画、钢琴、英语、书法、文化课等等五花八门。

2020年3月,上海市消保会发布了《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教育培训消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8.4%的家庭有过教育培训支出。平均年支出16000元,占家庭收入的9.4%。

家长在选择培训班时并不理性,76.3%的家长是因为自己焦虑,61.8%的家长认为是在尽家长之责。38.8%的家长是因为别的小朋友都报了。

在这种前提下,孩子的“兴趣班”不一定是真兴趣,而极有可能是为了家长才去学。孩子没有兴趣,在兴趣班就是磨洋工,混日子,只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钱,还没有任何效果,到头来,家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李玫瑾教授在访谈中提到,有三种“兴趣班”别给孩子报。

1

三种“兴趣班”别给孩子报

01

孩子不喜欢的兴趣班

家长们经常会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一些培训班。比如家长小时候没有机会学钢琴,想让孩子帮忙实现这个愿望,就给孩子报钢琴版。家长看到周围有小朋友画画很好,不能自甘落后,也让孩子去学画画。为了去一所好的学校,需要考奥数,家长就让孩子学奥数。

如果家长替孩子选择而不是孩子兴趣所在,孩子就有被逼迫去学、为了家长而学不是为了自己而学,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心情不好,学习效果欠佳。

有个朋友的女儿就是这样,她在6年级的时候被妈妈要求去学奥数,毕业前的那几个月,两眼都是痴痴呆呆的,没有光泽,整个人都没有精气神了。妈妈从别的老师嘴里了解到这个情况,也是分外心疼。

所以孩子不感兴趣的培训班,一定不要擅自替孩子报名。

02

学校里正在学习的科目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取得好成绩,会在外面给孩子报培训班,让孩子吃小灶。

暑假的时候,就有好多孩子提前学新学期的课程,在第一次考试的时候,是取得了好成绩,但是之后成绩会迅速下滑。孩子开始的成绩好完全是假象,一旦养成在外培训的习惯,在学校里的学习就会松懈,导致成绩跟不上。

李玫瑾教师说了一句话:孩子天天守着一本书,不疯才怪。

在学校里学文化课,再到外面补习就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周一到周五在学校里学,周六周日到培训班学,孩子一学就是12年,没有喘息的机会,孩子的心理状态肯定不会好。

03

外语没必要报

李玫瑾教授认为外语没必要上培训班,在家里听英语效果更好。

比较赞成这个观点,儿子在5岁多英语启蒙的时候,听朋友说他们上英语班,也眼馋,就让孩子上了一年。结果发现培训班一堂课就学几个单词,下堂课还是重复这些单词,一年学不了多少内容。当时贪恋他们有个外教,以为能用英文交流,发现他也是领着学单词,和中教差不多。后来果断退了培训班,自己在家教。

天天听英语音频、看英文动画、看原版绘本,几年坚持下来,儿子的英语水平达到看原版书、看原速视频、和外国人交流无障碍的程度。平时做英语作业经常偷奸耍滑,初二考初三英语,轻松得了A,在外面上培训班的同学反倒得了C。

2

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合适

李玫瑾教授说,要给孩子报培训班,一周能超过两个,一个是动的,一个是静的,动静结合。

这一点可能很多家长没做到,上海、北京、深圳青少年报班情况显示:有69.1%的报过1-3个培训班,27.4%报过4-6个培训班。培训班太多,把孩子的周末全部塞满,很充实,但是孩子很累。

1

运动有关的培训班

李玫瑾的外孙报了奥数班,她要求给退掉,她建议孩子喜欢什么运动就报什么运动。12岁之前,孩子应该多运动,通过运动让神经系统兴奋到最好的状态。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改造大脑,增强心理韧劲,不至于抑郁。

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会给孩子报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舞蹈、跆拳道、游泳、轮滑等等这些体育项目。经常看到孩子们穿着队服回家,很健康很阳光。

2

孩子感兴趣的、学校没法教的

李玫瑾对女儿的要求是擅长学什么、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女儿不喜欢学数学,她给予支持,可以不学数学。后来女儿学了音乐,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孩子最好学一些学校不教的兴趣,而其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孩子有兴趣就会快乐学习。

所谓的快乐教育,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而是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学习新的技能而感到快乐、获得价值感和自豪感。

像音乐、美术、机器人、编程、戏剧等等,学校可能教的不是很专业、很系统,就可以在外面进行专业学习。

3

比培训班重要的是陪伴孩子

李玫瑾还强调,一周要留出两个半天,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看到主持人王芳的视频,她说每天晚上7点左右都要回家,在8点左右陪孩子散步一个小时。多数是听孩子说,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有时候偶尔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会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家长给孩子指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掌握了方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现在都讲究给孩子“陪伴”,但是很多家长演化成了“陪着”。孩子在一边玩,家长在一旁刷手机,这种陪伴还不如没有。

标准的陪伴就是陪孩子聊天、一起劳动、一起读书、一起运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各玩各的。

孩子的心理状态都是家长给的,小时候经常陪伴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等到青春期叛逆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不调和的情况。

04

结语

家长喜欢给孩报兴趣班,但是大多没有仔细考虑应该报哪些兴趣班,一般随大流就报了,孩子很可能不喜欢。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三种兴趣班不要报,要报就报两种,孩子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若存在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