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主观显现
客观的主观显现
花雨
花恋雨
云飘然过
留下了雨的
相思几许
如你我
短暂的相聚
风入柳
吹响心中笛
大河弯弯
流向远方你
丘山上
思念成了我
生命的米
星灿了月隐
灯下只有
今晚的宴席
榷山
戊戌元月
在我看来,《花雨》这首诗就是一个微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呢。根据我的最新研究,要想更好的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还应该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客观的主观显现。
很显然,客观的主观显现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就是说一个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显现出来。但要想真正的从理解层面走向实践层面,还需要精微的思考和长期的实践。之所以要提出这个一个概念,就是要打破主客二元的思维模式,不能说有主观就不能有客观,有客观就一定不能有主观。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既有主观,又有客观,只是主观和客观哪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罢了。要理解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借助文学中的记叙和描写理论,这样就会显得更加浅显易懂。记叙就相当于主观,当然是相对的主观,而描写就是客观,当然是相对的客观。因为记叙是纯粹的第三者转述,告诉我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吃了什么,穿了什么等事实性的问题。而描写则是“我”视野的直观呈现,它告诉我们地方怎么样,做的怎么样,吃的怎么样,穿的怎么样等画面性的问题。而对于写作实践来说,记叙属于情节的范畴,描写则属于意境的范畴,这样想来两者同样重要。
然而,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区分开记叙和描写,并自觉地运用在写作当中。但这的确是不容易的。不过,我们用主客观的理论大体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这让我们对这一问题分析的比较透彻。尽管分析的结果让我们明白有时主客观几乎是纠缠在一起的,就像一句话当中,既有记叙又有描写。
下面我们就用一些文段做例子来具体谈一下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即什么是记叙,什么是描写。
比如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有一选段:“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这一段中来了五六个丫鬟、三个姊妹、起身见礼、斟茶等就是记叙,而对三个姊妹容貌的呈现就是描写,当然语言也是描写,因为这样的句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
再如孙犁《荷花淀》的中选段:“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这段中,女人编席、男人回来这两件事就是记叙,说了两件事,而对席子的比喻和对男人的介绍就是描写,给我们了直观的印象。
最后郁达夫《故都的秋》的这一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这里面就将记叙和描写结合在一起了,甚至结合在一个句子里面。比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一句整体上是扫地,但又能直观的看到扫地的情态。
因此,用客观的主观呈现这一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记叙和描写的区别,但这一切工作的重点并不在于仅仅认识到这个区别,而是要更进一步用这个理念和办法去做一些写作实践。事实证明,我们的写作理念真的需要不断提升,甚至需要借助其他的研究与实践方法来解决写作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写作,而是在相对自由的情境下写自己的心情,或者描绘沾染了自我心情的眼前的情境。因此,在写作领域里追求自我的自由,我们应该重视对主观与客观辩证关系的研究。
江一
戊戌元月
【作者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衡水市作协委员,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韵》编委,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