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信息,如何获取,如何应用,对我们有什么用?

互联网时代,有海量信息,什么都能搜索到。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显然不是啊。

在这个搜索能够获得一切知识的时代,我们必须知道——

  • 哪些是我们能够通过搜索得到的知识

  • 哪些是通过搜索,只能有点帮助

  • 哪些是搜索也没有用的

互联网上的知识,是别人的知识,不是你的知识

如何能够更高效的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如何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信息的奴仆呢?

1

硬知识

通过搜索找到的知识,我把它称作是“硬知识”,Hard Knowledge。
比如:月亮离地球有多远?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朝代?……这些都是单一的知识点,相当于一个填空题,搜索答案填上就好了。

还有一些相当于简答题,比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内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硬知识”的特点是答案唯一,是千百年人类知识积累的结果。

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只需做两个动作——搜索知道

如果还想做的更多,就是记住,记在脑子里,就不用上网搜索了。

记住,是把那些在云端的知识(过去在书本上)转化到脑子里存储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记住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伦敦出租车司机要通过超难的考试“基本知识测试”:

你需要对查令十字路半径2.5公里范围内(这是最低限度)的地区有彻底的认知。你有2500条街道要学习,你需要知道所有的街道、住宅、公园、露天场所、政府机关部门、金融商业中心、医院、宗教场所、体育场馆……
不仅如此,伦敦出租车司机还要成为一台人肉导航仪,能迅速推算出任意两点之间的最优路线。

打车软件Uber的出现,迅速颠覆了这种超强认知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脑袋里多记点东西,参加益智类电视节目或许有点用,除此之外呢?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知道太阳有多大、智利的首都在哪等硬知识,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自己认为知道那么多数字和符号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么对你的孩子,也没必要苛求他非要死记硬背那么多以后也用不到的知识。

硬知识是不是用处不大?当然不是。

比如:当你看到美景想抒发感情,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比“看,夕阳,哇,大鸟”更有文化。

记得大学时,一个老师讲过一句名言:“文学,内可修身,外可求偶。

文学诗词,虽然是固定的文字,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个知识就没有那么硬。这样的知识,多多益善。

简而言之,硬知识是通过搜索能够找到,并直接给出答案,让我立刻就能知道的知识。

但问题是,硬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能扮演微不足道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行动指南。

2

系统知识

我们更多时候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如:这道数学题怎么解答?美国的司法体制是什么样的?……

这些知识也能够在网上找到,但与硬知识不同,它们的答案相对比较复杂,不是单一知识点能够涵盖的。

对于这类系统知识,我们仅仅靠搜索知道这两步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加一个环节,就是理解。如果不能够理解,知道了也相当于不知道。

一旦进入理解环节,过程就开始复杂了。

同样的内容有的人只看到表象,有的人就能够看深看透。

看到表象浅尝辄止的人,认为自己都懂——“这有什么啊,我都知道”。但真让他做起来,他就寸步难行,没有任何方法。最后,还自我安慰的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是最哗众取宠的。你自己没过好,还怪道理咯?

  • 一是你可能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个道理。知道和理解是两个层次。

  • 二是你可能根本没有按照道理去实践,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实践。

  • 三是你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刻舟求剑照搬照抄。

知道不是懂,理解才是懂。

系统知识,进入人脑以后,就是知识体系。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只通过记忆是不够的,必须要理解,而且必须整理好再放进个人的大脑中。

每个人必须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套对自己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这时候道理才能起作用,知识才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

系统知识不容易通过搜索就得到简单的答案,搜索只能提供帮助。

所以在百度之后,开发了百度贴吧。之后还有知乎、分答、得到……所有这些产品的创新,都代表着简单的搜索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需求。

比如: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你可以到百度搜索,可以去看百度贴吧,可以去知乎问答,可以去樊登读书会听书,可以去得到搜书,可以来微信公众号看时间管理的文章……

无论你找到多少本书、多少篇文章、多少个案例,那都是别人的知识、别人的经验、别人的案例。你无法通过搜索、知道,就完成了理解、会用的过程。

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呈现,不能替你理解。

你既需要把零散的知识和经验串起来形成你自己独特的系统,又需要根据自身工作生活实际,不断地实践总结反思提高。

搜索只是知道,知道了更多的素材,你必须亲自咀嚼、消化、吸收

从简单的硬知识点,到系统知识,再到个人的知识体系。这已经挺难了,但这还不是最难的。

3

人生答案

复杂知识好歹也能搜索,有路可寻。但很多我们关心的问题,搜索几乎完全找不到答案。

比如:怎样获得成功?如何找到理想的伴侣?人活着的意义?……

这类问题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标准答案。

古代很多思想家,为何到今天仍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思考的问题是哲学问题,是人生永恒的问题。这些思考放在今天也不会过时。甚至,古人很多思考比今人还深刻的多。

这时候,互联网时代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互联网可以把所有的关于某个问题的思考都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全面学习、对比分析、系统思考。而且,现在互联网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你可以只通过一根网线,跟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人类进行交流。

你可以去豆瓣小组,可以去兴趣论坛,可以去各种社区,交流促进,互通有无,总比你闭门造车更有效。

当我们真正想通过网络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获得改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真正那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不是海量的,而是非常稀缺的。

换句话说,信息海量,知识稀缺,经验更少

互联网汇集了海量的信息,你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藏在某一个角落,只是你找不到、看不见而已。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而不是深陷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威廉·庞德斯通,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迄今为止已出版作品14部,包括广为熟知的《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就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知识观?

4

掌握事实

科学家认为,早期的人类猎杀了剑龙和霸王龙等恐龙。这一表述是真的,还是假的?

研究人员发现:说真的人,大多支持在美国边境修建围墙;说假的人,大多不支持。同样,在地图上找不到乌克兰位置的美国人更支持修建边境围墙。

这些事实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按照我前面的说的,这些都算是硬知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可能也没有多大用处。

但事实上,这些事实非常重要。

事实是我们理解和判断问题的基本要素,如果我们的记忆和事实相差100倍,建立在这些要素上的判断能有多大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呢?

这里我引用了书中美国的例子,你可以自行搜索中国的数据。你会发现,很多事实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是想当然认为自己知道。我们知道的与事实差距很大。因此,我们头脑中很多关于中国国情、行业环境、企业特点甚至公众想法的判断,都可能有极大地谬误。

搜索工具的优点体现出来——

我们碰到任何问题,别人给出了任何夸张的数据,有任何惊悚标题的文章,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搜索一下,看看其他文章是怎么说的,看看事实是不是作者说的那么夸张,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看待文章的结论了。

我们无法记住那么多事实,但是我们可以用搜索,帮我们验证这些事实。

事实非常重要,是我们形成判断和认识的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

5

“狐狸式”的广博

我们把关注度投向何方,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约翰·查尔迪John Ciardi

《知识大迁移》的作者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核心观点——在知识大迁移时代,我们更要“一知半解”。知识杂一点、乱一点、浅一点,各方面的知识会一些、懂一些,会更利于我们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生存。

用这本书的话说是:“狐狸式”的广博,胜过“刺猬式”的专精

刺猬是一个专家,能把所有事情都跟重大核心概念联系起来;狐狸是个多面手,对各种方法抱持开放心态,对彼此矛盾的观点也能理性处理。

广博的知识有很大好处:

一是可以避免元无知

“元无知”,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有些事情不知道,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些事情不知道。如果我们完全不知道某些事情,一个搜索工具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都不知道搜索什么。

比如,你会去搜索“涌现”这个词吗?你可能听都没听过。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哪怕浅一点,至少可以知道世界上有什么知识,我不知道很多具体的知识,我知道怎么去搜索查找。知道越多的人,认知边界越大,也就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很多。

二是可以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然而,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要提高想象力,需要“不相关”的知识,“不相关”的知识会成为各种大大小小的类比、灵感和解决方案的来源。

三是掌握多元思维工具

查理·芒格一直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应对这个世界巨大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如果只掌握一种思维工具,就像是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问题都像是钉子。

简而言之,既然现在一切可以连线,一切都在网上。我们自身就可以尽量掌握更多的打开网络世界大门的钥匙,你手里的钥匙越多,你的思路就会越开阔,就能够通过网络再开启更大的世界。

但是,广博的知识获取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术业不专。这与我们一直提倡的专注和聚焦有矛盾么?

6

专注

我在讲时间管理的时候,反复强调专注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聂卫平有一年在日本,与沈君山神侃桥牌,一边的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听到后,很认真地说:“博二兔,不得一兔。”

专注和广博有矛盾么?有。怎么办?

对于任何需要不断精湛的技艺,只有专注,才能水滴石穿。但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很多工作都是复杂的、没有唯一标准的,如何把这类的工作或事业做好做精,恐怕除了专注目标之外,还是非常需要多涉猎边缘学科,开拓思路,反倒有助于把事业做得更好。

无论是企业家、军事家、投资大佬、知识精英,没有一个不是饱览群书、终身学习的。你说他们的事业不专注么?显然不是。但是他们广泛的阅读分散精力了么?也不是。各领域的思维和经验可能有助于他们把复杂的决策做的更好。

昨天看投资大佬沈南鹏的一个访谈,感受就很明显。

他自己总结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投资业绩,主要也是因为他聚焦,聚焦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但同时,他也强调自己比较有好奇心,喜欢学习新事物。说投资生物医药行业,自己也不太懂,在不断学习。

以此看,你说他是聚集还是分散?

中国过去20年互联网发展本来就非常快,很多业态、模式、打法日新月异,在这个领域,专注也需要广博,精深也必须学习。

所以,具体到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

7

做工具的主人

互联网只是服务我们的工具,我们应该做这个工具的主人,而不是他的奴仆。

我们可以用互联网来娱乐,不能被互联网淹没。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一个驯化抖音的案例很有趣。

他的一个男同事上抖音想学习羽毛球知识。但是在大数据算法的操控性,刚开始,抖音必然给他推送的都是漂亮MM的视频。这个同事坚持做到“不听、不看、不打开”,只看羽毛球。通过长期主义的坚持,算法就知道了,他只想看羽毛球,于是全是羽毛球视频。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用最高效的手段和方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去实现你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避免干扰。一次做一件事。那些纯属八卦和无聊的信息,完全可以直接忽略。

再次,我们把那些能够获取有效信息的APP,放在自己手机的第一页。把听书、看书、学东西作为日常习惯和放松的方式,实践证明,这也很有趣。在此推荐我在用的两个APP,得到和樊登读书会。

然后呢,建议写下来。别管写的好不好,就算是流水账和意识流,形成文字的东西和听的东西有很大差别。

因为,阅读使人丰富,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确

写下来,整理出来,讲给别人听,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要能给别人讲清楚了,自己肯定需要学的更明白。所以,很多培训没必要老师一个人单向的灌输,完全可以让学员自己来讲。

最重要的一步来了,就是实践。没有实践,没有真知。

实践以后,你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哪些对的,哪些不对,哪些可能存在问题,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个过程就是反思,是复盘。复盘总结比傻干重要的多。

8

企业内部经验搜索

一个效率低的企业,必然是信息封闭,互相割裂。而一个高效的企业,必然是信息共享,互通有无。

企业的大量数据以文件、邮件、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存放在企业内计算机系统中的各个角落。有数字表明,企业发布到互联网的信息只占到信息量的1%-2%,而98%以上的信息是存储在企业内部的。

一个信息封闭的企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项目文档、工作经验等,作为企业的知识财富,仅仅留存在某台电脑上。而其他单位或部门的很多人,采用笨重低效的方法重复同样的工作。

比如:企业内部有大量的文字材料,写作人员每次撰写都绞尽脑汁,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做。而且一旦换了新的人员上岗,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

如果把写材料也按照工具化的方法模式化,就能很好的形成知识积累。如某类汇报,需要三块内容、五大部分、三级标题,每一部分需要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数据,需要什么案例等等,都模块化,体系化,就很容易把一个复杂的大课题具体为每一个小部分,一块一块完成即可。虽然不能妙笔生花,产生100分的好文章,但是八九十分足够满足要求了。

目前的方式是,通过师带徒口耳相传,没有标准、没有尺度、随机性太强。要么就是通过集中培训,即使前辈大牛讲的口若悬河,学员听得似乎收获满满,回去实践的时候还是不好操作。

不只是写材料,做任何管理类的工作,都可以参照技能操作人员的岗位操作手册的方式,形成固定的模板和流程,按步骤执行即可。A公司干过的事情,B公司直接参考再做一遍即可。结果是信息封闭,各自为战。

现在牛逼的公司都提出一个“中台”战略,不是前台,不是后天,是中台。

腾讯曾以86亿美元收购的Supercell。2015年年中,马云带领阿里高管对Supercell进行了商务拜访。让他们惊讶的是,这家创造了15亿美元利润的公司,只有不到200名员工。

Supercell的中台,指的是将游戏开发过程中公共和通用的游戏素材和算法整合起来,为小团队提供工作的工具和框架,从而支持好几个小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款新的游戏,并鼓励员工充分试错。

此行之后,阿里的领导层下定决心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并正式启动阿里巴巴的中台战略。

中台简单理解,就是信息共享中心、资源公用中心

一个小的革新,放在一个共享中心,就有成百上千倍的效益。如果只留在一个电脑上,就是一个垃圾。

9

总结

1、硬知识多记一点是一点,记不住没关系,可以搜索;

2、系统知识必须整理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有作用;

3、复杂知识可以联机学习,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交流;

4、要有批判性思维,要知道自己知识的盲点;

5、在目标上要专注,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可以广博;

6、将工具为我所用,学习、理解、书写、传播、实践……

由衷地建议,无聊的时候多读书,也很有趣。如果你从来没觉得读书有趣,可能只是因为你有一块关于读书的“元无知”。

如果你找不到读书的理由,那么很简单,我请你提出一个问题。

因为,一个好问题,就是一把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

只要你能够找到一个你关心的、感兴趣、想解决的问题,你可能很快就会找到答案,而且你会惊讶的发现,答案甚至是送上门的。

一本书可能就是答案,或者是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次演讲,或者是一个人……

如果你耐着性子读到了这里

,请在留言区提出你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尝试寻找一个新的答案。

效能提升工作坊与你一同成长……

节约时间,

然后把节约下的时间

用你喜欢的方式浪费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