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量子力学简史
量子群英会
如果说要评选20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事件,那么既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也不是人类登上太空,而是量子力学的出现和发展。因为量子力学,人类制造出毁灭性的核武器,彻底改变了世界军事格局;制造出清洁高效的核电站,不仅解决了部分国家的能源短缺问题,还给航空母舰和潜艇长久赋能;制造出晶体管,让功能强大的电脑可以放在办公桌上,甚至还可以装进背包里;制造出微芯片,让手机变成微型电脑,为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埋下伏笔;制造出核磁共振仪,让医生“长出”一双透视眼,准确地诊断疾病……有人估计,量子科学转化出来的技术成果,几乎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经济。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见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宏观层次跨进了微观层次。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的奇异现象,颠覆了人类的经验常识,引发了一场观念革命。
能量“量子化”假说
1900年,普朗克由黑体辐射的研究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成功地解决了“紫外灾难”导致的物理学危机。普朗克指出,辐射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能量一份一份地放射出来。这个最小能量单位叫能量子,简称量子。
“量子化”假说虽然成功地解决了黑体辐射难题,但普朗克坚持认为,这个假说仅仅是一种数学手段,不是自然的真实情况。
随后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普朗克公式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科学家逐渐接受了这一假说。
量子假说对量子论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光量子”假说
1905年,爱因斯坦受到普朗克的启发,提出“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光量子”假说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后人制造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随后,爱因斯坦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低温下固体的比热问题。
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后,波尔第一个跳出来投了一张反对票。波尔认为,如果光既是粒子又是波,那么一个系统就需要两套理论来解释,太不美丽了。
“光量子”假说,在1922年被康普顿X射线光谱实验证,波尔等科学家,最终接受了“光量子”假说。
光电效应被成功地解释了,科学家开始意识到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原子结构的量子化假说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认为,就像行星围绕太阳旋转那样,电子也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但是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在绕核运动的过程中,会辐射出电磁波而逐渐损失能量,螺旋般坍缩到原子核里。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很快破产。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认为电子没有固定的运动轨道,只有随机出现的轨域。波尔原子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随后,波尔描绘出了一套完整的原子结构学说。
1914年,夫兰克和赫兹用电子轰击汞蒸汽,实验结果显示汞原子内确实存在能量为4.9eV的量子态。
1920年,夫兰克和赫兹又继续改进实验装置,发现了汞原子内部更多的量子态,有力地证实了玻尔模型的正确性。
从此以后,以玻尔的量子原子论为基础,物质的光、电、磁及其他诸多化学性质,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波粒二象性假说
1924年底,德布罗意在“光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应当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随后,科学家通过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确实存在波动现象。
所有的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大胆的假设轰动了整个学术界。粒子与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形态,按照经典物理的观点,二者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但爱因斯坦十分赞赏地说道:“一幅巨大帷幕的一角卷起来了。”
所有的亚原子粒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粒子”与“波”的经典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能力。波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来著名的“互补性原理”。
矩阵力学
1925年,海森堡发表了矩阵力学理论,认为人不能够确定某时刻电子在空间的位置,也不能在轨道上跟踪它。马克斯·玻恩将它与爱因斯坦抛弃绝对时空观念相媲美。
狄拉克在研究过海森堡的理论与经典理论之间的本质区别后,于1927年发表了《量子代数学》一文,使矩阵力学理论体系更加严密。
1925年,泡利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狄拉克得出了电子具有磁矩的结论,并提出了符合狭义相对论要求的电子量子论,开创了相对论波动力学的研究。
1928年,狄拉克仅仅凭借数学运算,就预言到了正电子的存在。1932年,安德森等科学家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
自第一个反粒子发现之后,物理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一切粒子都有反粒子,它与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寿命和自旋,具有相反的电荷和磁矩。
波动力学
1926年,薛定谔沿着另一条途径,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又一种数学形式:波动力学。
薛定谔的物质波运动方程,提供了系统和定量处理原子结构问题的理论。除了物质的磁性及其相对论效应之外,它在原则上能解释所有原子现象,是原子物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公式。
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与牛顿运动方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相似。
不确定性原理
1927年,海森堡第一次提出了“不确定关系”,指出在同一时刻以相同的精度测定粒子的位置与动量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中精确确定两者之一。从此,“不确定关系”也成为了量子力学一个基本原理。
从波粒二象性到波动力学,再到相对论波动方程;从矩阵力学到不确定性原理、不相容原理和互补性原理,哥本哈根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量子力学体系。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统一,使量子力学理论构建成功。
量子力学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深度影响着其它相关学科。在量子力学的影响下,固体物理、生物物理、物理化学、核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由于参与人数众多、跨越时间漫长、理论争议巨大,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可谓惊心动魄。
量子力学给自然科学带来的冲击之大与变革之深,使得它成为一门极其独特的学科。
量子力学发端于欧洲那片“沃土',与欧洲深厚底蕴的自然哲学和繁荣发展的纯数学直接相关。数学思维加上对自然属性的哲学思考,直接影响到物理能力的开发。此外,宽松的教育体制、频繁的学术交流、严谨的学风传承、纯真的对话激辩、真挚的师生情谊等良好环境,都有利于量子科学的繁荣发展。
量子力学的诞生,引发了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包括核能、计算机、材料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完全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仅就科技成果而言,量子力学可以说是一门非常成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