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野干,在于树下。风吹枝折,堕其脊上。即便闭目,不欲看树,舍弃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来。遥见风吹大树,枝柯动摇上下,便言“唤我”,寻来树下。 愚痴弟子,亦复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师长,以小呵责,即便逃走。复于后时遇恶知识,恼乱不已,方还师所。如是去来,是为愚惑。譬如有一只果子狸栖息在大树下面。一阵风吹过,树枝折断了,掉在它的背上。于是它吓得紧闭双眼,不想在看见树,干脆离开树跑了,一直跑到空旷的地方。它一直待到太阳落山,也不肯回到树下。远远地看见风吹动大树,树枝上下摇摆,便说道:“这是在召唤我啊!”于是它又回到了树下。 愚笨痴钝的弟子,也是这样。已经出家修行,得以亲近善知识,只因为小小的呵斥和责备,便逃走了。再到后来遇到恶知识,被烦恼纠缠,混乱不堪,才回到善知识这里来。这样离开了又回来,正是被愚笨迷惑的缘故。对于未熏习知见、烦恼习气粗重的学子来说,面对逆境的唯一反应,就是情绪来、情绪去,所以“恶口、辱骂、毁谤”时常发生。有了定力以及心得决定的抉择智慧之人,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自己情绪的起伏。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转他,来使他转入凡夫我见中。定力的重要性,在于定力可以伏惑;当学人有了正确的观行智慧时,若有能够伏惑的定力时,断结的转依及证真如的转依都能成功;若无定力作为助缘,则断三缚结及证真如以后,纵有智慧,也将只有干慧而不能转依成功。 朋友们,老话一句:赶紧锻炼功夫,来提升自己的定力以及心得决定的抉择智慧吧!
【前三篇】
《百喻经》译文及注解--伎儿作乐喻
【译文】
譬如乐师在国王面前演奏,国王许诺给他一千个钱。事后向国王去索要,国王不肯给他。国王说:「你方才演奏的音乐,听着快乐,过后就没了:我许诺给你钱,也让你听着快乐,过后就没了。」
世间的因果报应也是这样。生在人中或是天上,虽是享受到少许的快乐,却也是并不实在的,都是易逝而不常住,倏忽间败灭了的,就像那音乐和许诺,无法长久地留住着。
【原典】
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
世间果报亦复如是。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源流】
《大智度论》卷九十二: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稍)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七O七页)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绵,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织师。师亦効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三O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