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18岁前,这4个黄金台阶一定要走稳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它是'培根教育’。”
孩子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根部汲取了什么样的营养。
由此可见,为人父母责任重大。
也正是由于压力重重,我们常常被各种焦虑裹挟,生怕贻误孩子成长的好时机。
然而,教育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诚惶诚恐,而是需要智慧和远见。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一个讲座里谈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路径的。
在以下4个心理发展的黄金台阶,一定要帮孩子走稳、走好。
01
第一个黄金台阶:0-3岁情感满足
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是来到世界上最无助、最需要照顾的阶段。
他们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生理满足,还需要父母的及时安抚、温柔回应,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满足。
3岁前的孩子,最需要建立的情感关系是依恋。
李玫瑾教授指出:“依恋是情感最初的起点。”
通过建立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会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相反,未能跟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他的内心世界是坍塌的、破碎的、不稳定的。
他们对世界持谨慎、怀疑、回避的态度,逐渐向内收缩和包裹,变得越来越胆怯。
演员马伊琍的两个女儿,就因为母亲所采用的不同的抚育方式,性格迥异。
在她的大女儿爱马3个月时,她便狠心地要把女儿“独立”出去,要求女儿分床睡。
她奉行残忍的“哭声免疫法”,试图用机械的负强化,让女儿尽快适应独立入睡。
然而,三个月就能独立睡整觉的女儿,却总是断断续续的反复,在她一岁时,出现了严重的不安,她常常每隔一小时就要啼哭,缠着妈妈不肯松手。
不仅在睡觉问题上,在平时的教育中,马伊琍对大女儿也异常严格。
爱马1岁时,把饭碗扣在脑袋上玩,她非常愤怒地要求女儿把米饭全部捡起来,甚至打了女儿手心。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爱马,内心是胆小、缺乏安全感的。
每当自己做错事,她总是忙不迭地向妈妈认错:“对不起,我不敢了!”
跟小朋友做游戏时,她从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
因为她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建立在渴望安全、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下,所以,她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被拒绝和训斥。
大女儿的表现,让马伊琍陷入自责和反思。
在二女儿出生后,她改变了疏离、冷酷的方式,而是遵循母婴之间天然的亲密感,给予孩子温柔的呵护。
在这样的养育方式下,二女儿的性格就变得非常开朗、活泼、爱笑。
罗伯特·S·费尔德曼在《发展心理学》指出:
“婴孩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我们余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3岁前,父母在孩子心中播撒什么样的种子,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关系模式。
生理需求上的及时满足、心理需求上的柔声安抚、以及温、积极的互动方式,都是建立安全型依恋的最佳途径,能够奠定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基础。
02
第二个黄金台阶:3-6岁塑造好性格
曾经有人问李玫瑾教授,为什么自己用尽了劝、说、打、骂等各种方法,孩子还是不听话?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父母没有在合适的时期,给孩子立好规矩。
错过了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没有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理解社会的秩序性,就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越来越跋扈、自私、任性。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一个小男孩把鞋踢飞,砸到了另一个男孩脸上,被凶了一句后,小男孩妈妈赶紧过来理论:“你凭什么训我儿子?”;
电影院里大家都在观影,一个男孩花样捶打电影巨幕,父母却视而不见,不加阻拦,导致巨幕损坏严重;
更有母亲为了讨女儿开心,在公园里生拉硬拽活孔雀的羽毛。
种种袒护、纵容、无底线娇惯的“母爱”之下,助长的都是一个个无限膨胀的欲望和灵魂。
父母毫无底线的教育,如同一杯杯毒酒,只会让人迷失方向,坠入深渊。
一个总是被给予、从不要求付出的孩子,学不会感恩;
一个总是被满足,从未体验过拒绝的孩子,学不会收敛;
一个总是被袒护,从未接受过批评的孩子,学不会承担。
每一个善良、暖心、阳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把是非观、规则意识,传输给他们。
戚薇和李承铉的女儿Lucky,是一个活泼可爱、有礼貌的小姑娘。
当很多人被李承铉“女儿奴”的父爱折服时,也被他的“严父”形象震惊。
有一次,Lucky总是忍不住去玩一个危险的车子,李承铉告诫多次都无效。
他便非常坚定地把女儿抱走,一板一眼地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带她到角落“罚站”。
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又惊讶又佩服。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忍不住父爱母爱爆棚,被孩子的可爱冲昏头脑,陷入一种极端的保护欲,试图把孩子的所有行为合理化。
然而,父母的这种“过度纵容”,其实体现的是本身的不成熟,和对孩子接受能力的不信任。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赞同和回应,还要有适当的拒绝和经历挫折。
所以,当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舍得拒绝;在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温和坚定地指出,且适当的要求其承担责任;
6岁前,请抓住立规矩的关键期,让孩子认识到世界的棱角和边界,在爱的滋润下,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阳光的性格雏形。
03
第三个黄金台阶:6-12岁,培养价值感
前段时间,微博有个热搜“自嘲废物的985大学生”,引来2亿人围观。
之所以自称为“废物”,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除了在“做题”、“考试”中表现优异,踏入社会时发现,自己的优秀,其实是一个陷阱。
他们很多人找不到与学历匹配的工作,薪水与普通人不相上下;
有的在名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强忍着牙疼坚持了一个多月;
还有的人,一再的跨行业转专业,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些孩子,智商高成绩好,但是却缺乏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价值感缺失。
李玫瑾教授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能力的特长,也就是找到了自我价值。
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自律和成长。
云南昆明,有一个叫宋心霓的7岁女孩,800米成绩达到3分40秒,梦想是参加奥运会。
为此,她参加了艰苦的训练,跨栏、接力、跑步,每周4次。
面对镜头,她眼中放光:“我的偶像是刘翔,现在的训练很辛苦,但是我也很开心。”
把天赋和乐趣结合,把梦想落在每一天的行动和汗水中,这样的孩子才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并成为督促自己努力的源泉。
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个性、智商、天赋各有不同。
尊重他们的天性和兴趣爱好,允许他们享有探寻价值的空间,才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与其盲目攀比成绩,用焦虑之心浇灭孩子真正的热爱,不如接受孩子的真实样子,帮助他寻找更好的发展。
就像李玫瑾教授的女儿,数学成绩不好,只是说明她不擅长逻辑思维。
李教授便通过观察和权衡,发现女儿对音乐感兴趣,还特别喜欢孩子,于是便培养她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现在女儿工作得非常愉快。
诗人叶芝说:“教育的使命,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点燃孩子心头的火焰,跟孩子谈一谈未来和人生,而不是着眼于试卷上的一个分数。
让孩子有能力和信念,追寻远方的那盏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这才是他们该走的路。
04
第四个台阶:12-18岁,平稳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有多令人头疼,我算是领教过了。
昨天晚上,楼上邻居大哥跟儿子狠狠地干了一架,两人因为手机的问题,爆发了激烈冲突。
爸爸吼:“我是你老子,你就得听我的,还管不了你了?”
儿子回:“凭什么管我,少管我!”
接着就传来摔杯子、摔书、摔门的砰砰声。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头炸毛的小野马,任谁都拉不住。
无论是父母好好说话,还是批评一下,似乎都只能换来他们的反抗。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失控的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正在快速长大。
一方面,急切的独立意愿,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通过否定他人,肯定自己,从而证明“我能行”;
另一方面,身体发育,激素增长,导致情绪波动,极不稳定。
在建立身份同一性、寻求自主性的诉求之下,造就了一个内心矛盾、容易激动、排斥他人的青春期孩子。
对于父母而言,要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时期,避免冲动和激化矛盾。
知乎上有一位父亲与青春期女儿的相处方式,令人惊艳。
女儿请老爸帮忙参谋一下择校,老爸说:“我不是很懂,你先自己看。”
女儿成绩没考好,老爸说:“情绪不好就哭一会儿,别憋着。”
老妈怂恿老爸管管女儿选专业,老爸说:“不用,孩子心里有谱儿。”
总结下来就是六个字:示弱、尊重、信任。
只有获得尊重和力量感的孩子,才能从虚假的自我中抽离出来,还原成自己真实的样子。
他不用竖起满身的刺,证明自己的强大,而是从紧张中放松、解脱,收起敌意,与父母和解。
05
李玫瑾老师说:
孩子成长的四个黄金台阶,先要走好前三个,第四个阶段孩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调整,达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6岁前,要在“养”的过程中“育”,给他安全感和好性格;
6-18岁,重点在于“教”,给他价值感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平稳地走好每一个台阶,帮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