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赵兰奇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据《新修南阳县志》载:“迨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赊旗发展繁荣,逐渐形成72条街,店铺林立,商家云集,人口稠密,水陆两便,总集百货,辐射中心,热闹非凡,成为驰名遐迩的水旱码头。”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赊旗镇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使货船停运,客商离去,店铺关门,昔日那门庭若市的商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扑鼻而来的香味的街道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百业萧条。特别是1938年6月6日,河南省省会开封沦陷后,日军加紧对京汉铁路交通线的垄断,不断出动轰炸机对郑州、漯河、驻马店等地进行疯狂轰炸。作为慈禧太后第七行宫的山陕会馆所在地-赊旗镇,自然也成了日军轰炸的“后方”目标。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和减少人员伤亡、财物损失,当时在国民党南阳县赊旗镇区区长曲令铎正面指挥,和王子云、刘毅然、李作栋、李作梁、安兰芳等中共地下党员积极利用“民众夜校”,从中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影响下,赊旗镇采取三项措施进行防备。先在城垣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寨墙上搭建4座警报楼,又在长春街东口、关帝庙街东口、南瓷器街南口、北瓷器街北口、永庆街北口、南马神庙街北口、仙爷庙街东口、中骡店街北口等主要街口设立“警报点”,以敲钟为号,每个警报点至少有两个敲钟员,敲钟员一日24小时轮流值班。“警报楼”一旦接到从叶县、方城方向有日机轰炸的电话,随即拉动警报。各个“警报点”听到警报后,敲钟员立即向老百姓传递警报信息。敲钟分为三种:一是预备钟。就是“当、当”缓敲两下,让老百姓做好转移或隐蔽准备。二是紧急钟。就是“当、当、当、当.......”连续敲打,让老百姓立即按指定地点、有序转移或隐蔽。
三是解除钟。就是每次“当”只敲一下,让老百姓从城外或隐蔽处出来返回。同时,山陕会馆的大钟也一起敲响。
镇政府要求家家户户在自己院内都挖防空洞。具体挖法是洞口如小井口粗细(只要容一人上下即可),向下挖至3—5米左右,再向左右分开延伸,一旦遇到敌机轰炸,老百姓外逃不及,或是遇阴雨天、晚上,就钻入防空洞。当时租房住在北兴隆街只有十来岁的贾庭高,由于家穷白天父亲在牛行当伙计没时间挖防空洞,自己就和年龄相仿的房东(姓朱,外号叫花老婆,其孙子名讳朱章记,后搬至武汉)的三个外孙,有的用小铲子在下边挖,有的用绳子绑在小箩筐上往上拉土。就这样,他们上下轮流拼命地干,为了早日挖起,饿了就紧紧裤腰带,手磨破了就吐口唾沫一抿按上一会儿,或是抓把细土一搓,坚持再干。晚上,父亲点上灯在底下挖,母亲在上边拉......大约有一个月时间,一个防空洞挖好。平时,就用破席遮盖着,一遇敌机空袭,两家十来口人就钻进去。召集强壮劳动力,在寨墙周围挖防空壕,其长度在30—50米之间,宽度一般在1米左右,深高在2米左右,呈弯曲型,两头均留出入口,上边用树枝作以伪装。一旦遇到敌机轰炸,来不及转移或隐蔽的人们,就急忙进入防空壕,待敌机撤后再出来,继续手头工作。当时,除山陕会馆每次必炸外,南阳县第十区中心小学所在地-赊旗镇火神庙也成了轰炸目标,其原因是庙内木牌坊顶上麒麟驮宝瓶中插的宝珠反光耀眼。为了让火神庙免遭轰炸,校长徐惠生和王宪武吩咐校工用树枝全部把房顶掩饰着。日机长时间一天连续几次的轰炸,镇内中小学只好在露天教室上课,老百姓只能在惊恐万状中度日。1944年3月的一天,是赊旗镇受日机轰炸最惨重的一天。那日,两架侧着翅膀的日机在赊旗镇上空盘旋,飞得相当低,顷刻间,只听“嗒、嗒、嗒、嗒”机枪扫射和震耳欲聋“隆、隆、隆” 的炸弹声震天动地,片刻一个个烟柱冲天而起,被炸毁的房屋变成一片火海,满镇烟雾弥漫,人们乱跑乱叫,牛马横冲直闯,镇内一片混乱。在日机盘旋时,把赵河湾沙滩处柴草集市的铁轮牛车行条向上扬起的牛车,误认为是中国的高射炮,就恶狠狠地投下数枚炸弹,很多活蹦乱跳的人畜性命被残忍地炸弹吞噬。有一次,日机在西南门外,把一名肩扛头上挂有一兜食盐扁担的老百姓,误认为是扛着长枪准备射击的中国军人,就用机枪对其进行反复扫射,使这名老百姓身上多处被子弹穿透,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还有一次,三皇庙街南口一名老百姓正在用铁锹收拾粪便,被日机误认为是在埋地雷,也被机枪打死。日机对赊旗镇的轰炸,也给周边的村庄带来了不幸。最惨重的属桥头街西头,正在看戏的老百姓被日军发现,连投几颗炸弹,有许多人在这次轰炸中丧生,所炸飞的头、腿、脚、胳膊和肠子被挂在树上,让人心寒。在数年屡次日机狂轰滥炸中,赊旗镇数百间民房被炸毁,百余人被炸死、炸伤。山陕会馆道房三庭院的5间大厅、6间厢房和大坐殿东回廊墙基、药王殿西北角被炸毁;悬鉴楼的西北角和鼓楼的东南角以及铁旗杆的龙身龙爪、铁狮的尾巴被炸掉;西边的一尊石狮子身背和怀抱的幼狮被炸得缺胳膊断腿的。1944年3月24日,赊旗镇不幸陷落在日寇铁蹄之下,百姓们终未逃脱敌人的魔爪。赵兰奇,60后,祖籍唐河县大河屯镇,出生于社旗县饶良镇,河南省委党校大专学历,就职于社旗县政府某单位,从事文秘工作。曾从戎5年,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先后在报纸及媒体发表稿件4000余篇(幅),有20多件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好新闻”奖,连续多年被市人大、市人口计生委、县委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