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时候,曹操跑承德来一趟干嘛了?

1.

三国演义的时候,承德还不叫承德,也不叫热河。

据《热河府志》载,汉朝的时候,承德这个地方是“匈奴左地。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在渔阳郡边外”,后(东)汉时,也就是快到三国演义的时候,承德为“乌桓地,后属鲜卑中部”。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承德这个地方是乌桓境内,后来归属了鲜卑。

这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事了。

2.

乌桓,也叫乌丸,清朝人丁谦说:乌桓因山得名乌桓者,乌兰之转音者。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

赤山也就是现在的赤峰。

到东汉时期,乌桓人主要生活在西拉木伦河和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当时还是奴隶社会,比中原地区的社会制度要落后一些,“王”是部落的首领,有的部落几百人,有的部落几千人不等。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灵帝初,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者,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者,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并勇健而多计策。”

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也就是汉献帝刚刚做上皇帝的时候,辽西丘力居的从子蹋顿很厉害,有武略,总摄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乌桓之地,相当于统一了乌恒,乌桓人皆从其号令,雄踞于北边诸郡。

《哈佛中国史》这样说:乌桓最早和匈奴打仗,后来又和鲜卑作战,还镇压汉朝境内及其南部的叛乱,不但如此,在公元2世纪末,宁城市场上的贸易还使乌桓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黄巾起义时,有超过一百万的中原人逃到宁城附近,寻求庇护。

乌桓人以农业、游牧和狩猎为主,骑兵厉害。

有钱,有人,有部队,于是,蹋顿统领乌恒各个部落,不断参与汉族军阀之间的斗争。

2.

东汉后期,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势倾天下。

袁绍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早逝。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袁绍是标准的官几代,根红苗正,长得又帅,身边有一帮弟兄。

同样,曹操也算是官几代,他家的势力也不小,在很长时间内,曹操和袁绍是好兄弟。

在联兵讨伐董卓时,袁绍曾经问过曹操:“大事如果不顺,什么地方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足下的意思怎样呢?”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

袁绍说的乌丸,就是乌桓。袁绍这样说,是因为乌桓此时和袁绍关系密切。

建安初年,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到袁绍处求和亲,然后帮助袁绍击败公孙瓒。

和亲是一个好办法,结成儿女亲家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后来很多皇帝都用这招。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以汉献帝名义,封乌桓蹋顿、峭王苏仆延、汗鲁王乌延以单于印绶,“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

袁绍看中的是乌桓的骑兵,曹操也是。

原来是好兄弟,为了争夺皇帝的使用权,打起来更下黑手。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后袁绍病死,其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和弟弟袁熙一起胁迫十多万军民投奔乌桓蹋顿,想借助蹋顿的势力,东山再起,“复图冀州”。

曹操的野心比较大,想南下和孙权等人打架,但又怕后方袁氏残余势力联合乌桓抄其后路,又想利用乌桓的骑兵。

于是,就有了曹操承德之行。

3.

三国演义,都是诡计。

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远征乌桓,完成统一北方大业,这件事很多史书和各种演义都有记载,内容基本都差不多。

他从建安九年开始,为解决北征军粮运送问题,开挖了两条运河。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准备北征乌桓和袁尚,开会时,多数将士有顾虑,畏难情绪严重。也担心刘表派刘备出来袭击许昌。

这个时候谋士郭嘉站出来,发表了一通演说: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大致意思是:

一、乌桓地处偏远,肯定没有防备,可攻其不备;

二、袁绍过去对百姓和乌桓有恩,现在他儿子还在。现在四州的百姓归附于我们,都是害怕于威严,现在我们如果把他们丢下南征,袁尚肯定会借助乌桓的财力,招募英勇之士,那样蹋顿生觊觎之心,青州、冀州就不是咱们的了。

三、刘表和刘备不足为虑,掀不起大浪来。

曹操和众将士觉得很对,于是就开始北征。

4.

曹操北征,就来到了承德现在的宽城、兴隆、滦平、承德县、平泉,然后去了朝阳,打败了蹋顿,带着乌桓的20多万人口,返回中原。

大军行到易县时,郭嘉进言: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易。

听人劝,吃饱饭,这是曹操最大的优点。部队轻装以后,很快就来到了无终(今天津蓟县)。这时已经是七月雨季,沿海路线都是泥泞和暴涨的河水,关隘地方还有乌桓的部队把守,前进非常困难。

这时,田畴出现了。

田畴因为痛恨乌桓骚扰边境,毫无回报的支持曹操北征,他给曹操给找了一条新的路线,《资治通鉴》这样记载:

操令畴将其众为向导,上徐无山,堑山湮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八月,操登白狼山,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三国志》:太祖令畴将其众为向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阵,太祖与战,遂大斩获。

这两段话,讲述了战斗过程,也写了行军路线。

当时承德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乌桓境内,可曹操的行军路线却有不同的说法,他们到底都经过了承德哪些地方呢?

5.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曹操的部队上徐无山,开始离开沿海的路线,走山路。

徐无山是现在的盘山,在天津蓟县,接下来是出卢龙。

《宽城县志》载:207年七月,曹操率军出卢龙塞(喜峰口一带,古时有塞道),经平冈(今内蒙古宁城),至柳城(今朝阳),大坡乌桓。

很显然,《宽城县志》把“出卢龙”认定在喜峰口一带了,可这“一带”是多远呢?

《三国志辞典》认为卢龙塞也叫玄塞”,指位于宽城与迁西之间一段长约五十公里、呈东西走向的长城地段。

如果认定曹操是从宽城喜峰口附近出关的话,接下来《资治通鉴》里的“经白檀、历平冈”就不好解释了。

《三国志辞典》认为,白檀是西汉设置的一个县名,在现在的滦平县兴州河南岸,还特意说明:曹操征乌恒,路经白檀,即此县故城。

《滦平县志》与《三国志辞典》说的一致:汉武帝元光六年至元朔六年,派霍去病六击左匈奴,匈奴溃败至漠北,致漠南无王庭,汉于本县境设白檀县,治所今小城子村,隶于渔阳郡。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军出塞经白檀击乌桓于白狼堆,俘其众二十万徙于内陆。

吕思勉著《秦汉史》写到这段儿时,给“白檀”有一个注:汉县,在今热河承德县西。

从白檀出来直奔平冈,《三国志辞典》里认为:平冈,城名,右北平郡治平冈,后汉北平郡治迁至土垠县,原平冈县废。故地在河北平泉县。杨守敬沿革图标明汉平冈在今辽宁喀喇沁左旗。

这样看来,曹操来承德走这一遭,应该是从盘山(徐无山)——滦平兴州(白檀)——平泉(平冈)——朝阳(柳城)——喀左(白狼山)。

曹操大军从兴隆进入现在的承德境内,经兴隆(营子)——承德县——滦平——承德市区——承德县——平泉,进入现在的辽宁朝阳——喀左,在喀左歼灭了乌桓首领。

而从滦平开始至辽宁境内的路线,正与后来北宋与契丹(辽国)的驿道相重合。

6.

曹操消灭了乌桓,消除了北方边疆的隐患,统一了中国北方。

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一只骑兵劲旅,他在收降的20万人中,挑选精锐,组建了他南下的最精锐的骑兵,这只骑兵被称为“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志得意满的曹操,返回中原时已经是秋天了。

路过现在的绥中时,写下来那首著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只有伟大的人物才每天和太阳、月亮、星星、大海在一起。

具有这样胸怀的人,历史上没有几个,曹操是一个。

这一年,曹操五十一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