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选错方向,诸葛很是不亮。

很多人知道三国故事都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里,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刘备与之相去甚远。

罗贯中是诸葛亮的大粉丝,他把很多别人的事还有他自己想象的事都安在了诸葛亮的身上,在小说里,刘备就是因为姓刘,而成为正统,于是,刘氏集团就得到了大家认可。

小说家言,春秋笔法,“欲显刘备之长而厚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基本都是不可信的。

三国故事多,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写三国话题受累不讨好。

只是看有关三国的书越多,越觉得诸葛亮实在是选错了方向,

尽管孔明一生鞠躬尽瘁,可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刘备德玄,诸葛不亮。

刘备尽管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没有人去考证,一出场就是一个在涿州卖草鞋的,属于标准的屌丝,

他在遇到诸葛亮以前的履历很难看:

184年(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194年(34岁):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岁):与吕布议和,驻扎小沛。
   196年(36岁):吕布派兵进攻,战败投靠曹操。
   199年(39岁):借兵灭袁术、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岁):投靠袁绍,后逃亡。
   201年(41岁):投靠刘表,但不为信任。

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没什么大本事,还总想自立山头。

等到他听说有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卧龙孔明先生时,他已经47岁了。

如鱼得水的刘备比孔明先生整整大了20岁,

而此时53岁的曹操挟天子已经统一了北方,

比他小20岁的孙权家族已历三世。

这种形势下,想成就王道,兴复汉室,难,不是一般的难!

可偏偏来了一个不怕难的。

设想,如果诸葛亮当时投奔了曹操或者孙权,中国历史会不会改写?

只可惜,曹操发布的三个《求贤令》分别是210年、214年和217年。

那个时候连报纸都没有,传播学上真该好好写一下那个时候的招聘广告。

刘备这边儿关键是没人、没钱、还没粮,

在诸葛亮的履历中,有几次是因为没有粮食的而退兵。

公元228年,诸葛亮帅军伐魏,马谡在街亭战败、赵云、邓芝在箕谷战败,冬,围陈仓,粮尽退兵。

公元231年,51岁的诸葛亮帅军攻魏,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在卤城大破魏军后,粮尽退兵。

在诸葛亮的文章中,有让自家子侄运粮的记载。

战争中,粮食太重要了,官渡之战,如果袁绍的粮食没被烧掉,历史还会改写。

连年征战,把国家打穷了,穷到什么程度?

诸葛亮自己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诺大的一个天府之国,打仗最后的资金,只剩下(妇女们纺织的)锦了。

唐朝的唐彦谦写《邓艾庙》:

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

谯周是劝刘禅投降的那位,

别恨他了,家里都打的这么穷了,还拿什么打呀?

一方面是穷,另一方面是蜀国这边人员素质差,诸葛亮还管不了。

关羽大意失荆州,接着张飞就被人杀死,马谡失街亭......,感觉就没有过什么成功的案例。

诸葛亮去世前一年,写《三国志》的陈寿出生了,这个人是距离三国最近的史学家,有传言说他的父亲陈式还是马谡的部下,因为失街亭,也受到了处分。

他写三国志的同时,还把诸葛亮的文集收集到了一起,看看诸葛亮的几篇文章,就能知道刘备集团有多混乱,官员们素质有多低:

长水校尉廖立,狂妄自大,肆意指责百官,公开叫嚣国家不任用有才德的人士却任用不读诗书、出身低微的俗吏,辱骂前方将士,侮辱先帝,攻击群臣,有人称赞国家部队精干、纪律严明时,这家伙头一仰,望着屋顶,怒气冲冲的说:何值一谈!

(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诸葛亮说:身为高官,一般人识不破。

还有将军来敏,在上层官员中扬言:新提拔的后辈有什么功劳、德行,怎么能把我的荣誉和职位给他们呢?

老干部狂妄无理。

还有李平,231年,诸葛亮进军祁山,李平居然以粮草运不及时为借口,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军后,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向刘禅汇报说:诸葛亮退军是诱敌作战,

同时,又在群众中散布说:粮草充足,不该退兵。

又穷又乱,所以,诸葛亮上了这条船没办法,唯有把自己累死。

唐朝有个诗人叫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什么刘关张铁三角呀,没有诸葛亮,什么都不是。

当过丞相的王安石对诸葛亮的心可能最了解,也有他自己的感慨。

千载纷争共一毛, 可怜身世两徒劳。 

无人语与刘玄德, 问舍求田计最高。

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一起种地该多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