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校长监考,试图用考试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真荒唐
【家教智慧 第692期】
期末到了,学生要考试了。在我们的印象中的,考试都是老师在台上监考,学生在考场上答题,但在河北某中学,学生还未考试,先把老师给考了。
12月25、26、27日三天晚上,河北某中学,每个学科老师都相继参加了这次考试。开考前老师的手机统一收起来,考试规则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监场的当然是校长。
试题是从几十套高考原题中筛选整合而成的,评分的标准也是完全按照高考阅卷的标准实行,考试成绩如果在70分以下,还要补考。
据悉,这所学校的这种做法已坚持近十年了。这样做的理由有三:
一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杯水。学校对于老师的考核,比对学生的考核要求高得多;二是做高考真题,老师们不仅可以把握高考动向,在教学上更有针对性,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试题,了解学生的易错点,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三是老师通过做这些高考真题,可以筛选出一些更具有价值的试题,避免学生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简单的题目上。
这种理由好像很充分,也会令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人认可。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并无多少可取之处,不过是学校、校长宣传自己的一种华而不实的噱头而已。
首先,先说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当有一杯水,这绝对是一个真理。但是,我们当明白,老师的教学,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直接就倒进学生头脑里、学生就会了那么简单,而是要想着如何倒法,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让学生吸收才行。君不见小学一二年级内容多么“简单”啊,可是许多有着高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却是教不会。我听过不少这样教师的课,因为教不会,他们急得满头大汗,最后甚至冲学生大喊:“你们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讲了这么多遍,你们怎么就是听不懂呢?”
所以,老师给学生一滴水,一定要有一杯水,这没有错,但这杯水中更多的不是“纯知识”,更不是“纯考题”,而是教育教学的方法,你的一滴水如何让学生能自然顺畅地吸纳,而这一点,书本上没有,试卷上没有,考场上更学不到,唯有到实践中,而且,要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引导才行?
其次是通过做题把握高考动向,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易错点。在这一点上,我想这位校长未免说得是“外行话”。高考的动向在哪里?不是在考题里,而是在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考试说明)里,二者才是考试的“动向”,标准考纲和考题之间的关系,是“考点100从中取考题1个”的关系,而且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般的高考出题规律,重点内容,每年都要考,次重点内容两三年考一次,一般性内容,五年左右才循环一次。所以,要说把握高考动向,当是吃透课标精神,研究透高考大纲要求,然后通过对一定年度的高考试题梳理,找出“必考点”,“准考点”和“抽考点”,然后引领学生去复习,而让教师坐在考场里做那“唯一的题”是不会起到多大作用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过的题”是不会重考的,重考的只是知识点,而不会是原题。因此,教师在梳理出“考点”之后,要通过对此类知识点多套、多道试题的研究,找出可能出题的方向、方式才是正干。
再说,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易错点,更是一种理想化的教条思维,是外行的典型表现。千人千思想,人万模样,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层度不一样,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即便错的同一题,同一点,但错的原因可能是各异的。老师如果“以已之误,度学生之错”,对减少学生犯错并无多少裨益。真正有效的方法当是当学生出错的时候,老师不是在讲台上泛泛地纠正,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挖掘出他们出错的原因,发现他们出错背后的知识欠缺,对症补之才有效。
再次,通过“考试筛选出一些更具有价值的试题”的说法更是可笑了。筛选的意思是在占有大量试题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标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去衡量,经过反复分析、推敲、归纳、总结,然后才能选更具价值的试题,这个过程才叫“筛选”。而让教师坐到考场里,做一遍题就叫筛选了,岂不可笑?考试就是考试,做题就是做题,如何筛选呢?
迄今为止,我做教师三十有三年了,做过教师,也做过管理。我知道,就教学质量而言,无论应试也好,素质也罢,最后学生考不出成绩来就不能说你的质量高,高分的学生可能低能,但低分的学生高能则是讲不通的,因此,无论抓什么教育,学生应该“会么”,成绩不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唯一指标,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所学校,一名教师无论宣传得多么天花乱坠,口吐莲花,只要学生学不会,考不好,升不上学,一切全是白废。
但是,让学生出成绩,教师自身的“水”一定要多,但用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水”,却并不科学,也不实用。一则教师有“水”可能不愿意“放”给学生,二则教师“水”不会放给学生。所以,通过考这个手段基本上没有多大收效。
而且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一个单位上,教师的“水”平高低其实平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如果一名校长或学校管理者连教师的“水”平都不能掌握,那你是如何安排课程的呢?合着眼抓阄吗?
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应想办法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让老师愿教,应引领教师把功夫下在教学研究上,让教师会教,而非把老师的精力和功夫都下在应付考试上?
据悉,这所学校考教师已考了近十年,我想问一问学校管理者,根据这些年的考试结果,是否也做过大数据统计?如果每年学校所有教师的教学成绩和考试成绩是一致的,那你这种考老师的方法可以坚持、发扬光大;如果不完全是,比如,每年那些考试成绩比较高的教师,是不是都是教学的行家里手?有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成绩平平?而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教师是不是也有教学成绩佼佼者?如果是这样,那你的考老师的意义何在呢?只能是让那些会考试不会教学的老师扬眉吐气,而对那些会教学但考试成绩一般的老师进行打击,渐渐地让他们考不好,也不想着去教好了!
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而不是像学生一样去考试。如果学校管理者把考老师当做鉴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和手段,当做管理教师的法宝,不得不说,这样的校长是教学的外行人,这样的学校,可能不会太差,但一定不会太好,更不会有长足的发展!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