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灰缬在国染馆初步复活
唐朝有一种专门的碱性印花,简称为"灰缬",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印染操作: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织物上,用"抺子"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织物上,晾干后浸染于靛蓝之中,浸染次数十余次,从浅到深浸染完毕晒干,然后除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使用的是一种防染印花方法。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待布匹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葯」的部分是白色花纹,其他就是染上去的颜色。印制时可以一块型版为单位,拼接灵活,纸质型版轻便,易于移动和清洗,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一幅型版可用多年,防染的灰药材料也是平常物,价格低廉,由于这些缘故,蓝印花布的生产作坊流行各地,而蓝印花布也成为中国蓝染业的主流。
最早的灰缬是既有单色染也有多色套染彩色的,到了近代,随着化学染料的普及,植物染料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由于做工复杂价格昂贵普通乡间用的较少传统的彩色灰缬工艺逐渐失传了,造成现在的人们只知道蓝印花布而不知道灰缬以前是多色的世界。
作为“四缬”重要组成部分的灰缬,由于传统染色技艺的几近失传,绚丽多彩的灰缬湮没在时光流逝中,多少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多年以来,我一直没放弃对此技艺恢复的努力。在2010年得到一小块已经刮过浆料的棉布,尝试小样染色获得成功。
本次,再用手工土布作试验恢复。南通二甲镇的王振兴老师傅承担制版、刮浆的工序,由我负责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本次染色由我和弟子苏怡完成。
与蓝印花布染色不同。蓝染是反复浸泡还原染色,其他染料植物染色是需要温度和搅拌的,灰浆在此过程中会溶解褪掉,造成图案不完整,染色不是很均匀。虽然困难重重,我还是坚持染出了几个新的颜色。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首先是浆料要改,要符合不易受温度影响轻易溶解脱落的问题,其次还要在染料的选择和工艺上改善,尽量做到常温冷染或是低温染色。但无论如何,本次恢复是基本成功的,证明天然植物染料是完全可以恢复失传200多年的灰缬技艺,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
由于北京天气寒冷,对染色有极大影响,我准备待到春暖花开时节,将深入研发,多色灰缬与世人见面,指日可待!
图片拍摄:龚喻
再次感谢王振兴老师的大力协助!
附上操作过程:
操作程序如下:
(1)裱纸操作:采用皮纸,用野柿子捣汁光水胶合皮纸,优点是不溶于水,不起皮。约裱十至十二层,复在平板上,可保持坚挺平整。
(2)描稿操作:将两至三层纸版钉在一起(一次可雕刻两至三层),然后在纸版上面一层描绘事先设计好的图案或将已有花纹刷印于纸版之上。
(3)刻板操作:用专用刻刀照纸版上的花样镂刻成透空的漏版。刻刀一般有圆口、弧口、平口、斜口等口类。圆口刀又称"镂子",有大小数种,主要用来铳圆孔。孤口刀又称 "曲刀",各种弧度,用于刻月牙和尖瓣。平口刀用于刻直线和尖角。斜口刀则可立刃走刀,能将较长的线条一气呵成,刻版时,纸版下面垫上蜡盘,蜡盘一般用蜂蜡熔炭填入木盘内制成。
(4)上油操作: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打磨平整,并打上蜡,时称作砑版。然后经模版上深桐油或汦油,晾干后即可使用。
(5)调料操作:防染浆料可用四成黄豆粉,六成熟石灰加水调成糊状。石灰和黄豆粉都要越细越好,否则会影白花的亮度。
(6)刮浆操作:用牛骨或木版做的"抺子"将防染剂刮入花纹空隙,操作要求平整均匀。
(7)入染操作:将刮有防染剂的白布晒干,在45度温水中浸泡,也可在温水中加入适量猪血浆也可不用加猪血,可紧固灰浆,同时染后呈现紫色直至浸泡发软后即可入染。
染其他颜色工艺同上,只需将染料换成不同颜色染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