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妙理|最难解的方程

无中生有这句话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人思维。老子说无中生有,他不说万物源于原子、细胞、基因,前者说得如此之模糊,后者极尽精确之能事。佛陀在《金刚经》里曾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否?放眼望去,星河灿灿,无中生有正如佛陀喻指之东方虚空一样,广大无边得让常人无法思量。

说起有和无,再平常不过。怀孕了,说“有了”,没怀上呢?那就是无嘛!有钱了,没钱了,吃饭了,没吃饭,看见了,没看见……这个有与无,天天不知要重复多少遍。实际上,老子何其智慧,他并不故弄玄虚,不像时下那些满腹经纶的学人,总爱弄些生僻的字眼儿来蒙骗自己和国民,说些不中不洋的话,什么文本了、话语了,似乎不这样说不能表明他的学问大。而老子恰恰运用了常人最熟悉的一对名相——有与无,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

无中生有,并不是什么变戏法,而是让你注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的东西,是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生出来的。“无”并非那么不可捉摸,无和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一个小生命,当在精子和卵子相遇的刹那和在母腹里慢慢的成长阶段,我们可以理解是无;而到婴儿降生出世,我们可以说这是有。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无中生有的朴素思想——有是从无那儿来的,但无和有的标准是人定的。实际上,婴儿在母腹里不也是有吗?

禅宗经常参的一句话头是:我妈生我之前,我在哪儿?亦同此理,只不过是将无的范围,从常人能够想象的精子和卵子相遇之始,再向前延伸而已。但这种延伸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类似于原子前面有中子、电子、质子、夸克等等这种将“无”直线式地延伸,此问已立在了一道悬崖边——有之极处,或者说是人见之难逾处,老天跟人类开的最大的玩笑可能就在这儿——人的阴阳六根。

这样一说,无中生有的“无”绝不是常人理解的空无一物,举个例子人人都心知肚明,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无”为另一种存在,或者说是另一种有。

老子这样一指,只是借用了有、无之象来指向有的本源,把人们的知解引向了一片幽暗的大海深处。至于说你能否破译这生命源头的奥秘,那就得看你的造化了。在《道德经》里,老子不厌其烦地讲了不知多少法门,什么“绝圣弃智”啊!什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了!而太极学讲授的法门则又精炼又具体,比如初学者有三大口诀:守气不守动、守心不守意、守无不守有。气比动要虚无了,心比意要虚无了,守了形与神上的无,才能生出形与神上未知的有。总之就是一句话“守无不守有”,就应该够了。具体到形体有动静,具体到神上有念头,所以才演出了前面两句话。而守无不守有的关键之关键,也是要攀登到有之极境,否则亦多是在阴阳六根之间来回折腾。所以,如涉沙山、道山磋砣的说法,对于修道之人绝非戏言。

仅就无中生有的方向性而言,别以为只有老子能想得到,科学家们猜不出来,那可有点太夜郎自大了。物理学家认为人不过是由原子构成的,生物学家认为人是由细胞组成的,遗传学家认为人不过是基因的复制……他们都看到了组成人的这个大“有”是由那些看不见的“无”之“上帝之手”左右着,而且科学家有一句话最能激励人:科学是无止境的……

而科学家们由一片光明的有,走向了永无止境的、深不可测的无,这是因为有无本一体,守有必无;而老子及他的儿子、孙子们的起跑线正是从科学的终点:深不可测的无开始的,几千年过去了,他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前途却是一片光明的有,不然,老子的“自知者明”,佛陀的“明心见性”该怎么理解呢?他们俩不约而同地都说到了个“明”字!这也是因为有无本一体,守无必有。

我们在此发现了道性思维和科学思维的一个巨大差异:一方是模糊的无和有的概念,而另一方是细胞、基因等明确的、可以把握的概念。你说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他会说万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或者基因,不一而足。这么说还说得完吗?老子想必早有料到,你们说得都没错,一言以蔽之:无中生有。用太极学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应该说是:有以化有。那些原子、细胞、基因等等等等,一字以括,都是有!怪不得科学家们都忙得紧,原来有的前面总有个别的有或者说无等着,无穷无尽,难怪从原子分到了夸克,还分不完。

而你真的以为老子的无中生有说得很模糊?又错了。他如此精确地描述道: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里的指了两个源头:一个是万物的源头——有,而这个有还有一个源头——无。老子在这里借用常人的无有之相,寥寥数字,却揭示了一个生命的大迷。而且,他也发现,用有和无这对名相的精确表达已经到此为止了,于是,他给出了一道万物之源的数学方程来补充无中生有的宏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与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的那句话相对应,发现了这个万物生于有的有对应的是三。因此,道门中有句话叫作“三为万有根”。但是,一是X,二是Y,三是Z。这个方程如此简约,可每一个都是未知的,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难解的方程了吧?

怎么解呢?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五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明确告之:得先把一解决掉,剩下的Y和Z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还有比这个对世界本源更加精确描述的公式吗?

作者附注:

今天,当重新释读老子“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这句话的时候,发现其表述有欠:只讲万有的来处,而万有的去处则没有讲清。生生不息的万有最后一定要灭于无。太极学承上启下,将这一思想凝结为十二字的化生规:无中生有,有以化有,有必归无。寥寥数语,精确完满。虽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亦有“夫物芸芸,各复其根”的类似于有必归无的思想,但都没有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或许,原来的《道德经》里有如是描述,是否丢失也未可知。如何破译这十二字的化生规,其与一、二、三的关系、其与生命升华转归的关系等等等等,还望与我太极学同好共同探讨。

转自原《太极学》杂志1999年第6期

主编〡蒋华

图片〡袁仲

编辑〡周晓妮

本文图片版权归图片提供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