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斗笑社》在传统与流行之间找到结合点了吗?
「在传统艺术与流行综艺间探寻连接点,这绝非易事。」
<<<
第二季《德云斗笑社》上线以来,在猫眼、骨朵等平台的综艺热度榜单上一度位居前十,其第一季节目的前台播放量更是每期平均破亿。
(截止9月2日骨朵热指数网综排行榜)
除第一季邀请了周洁琼客串外,截至目前节目没有邀请其他明星。单靠德云社里说相声的角儿们撑起来的一档综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属实体现出了德云社的热度和对观众的号召力。
节目采取的是真人秀+相声竞演的模式。每期节目的上半期导演严敏延用的《极限挑战》风格,根据设定的故事情节和故事线进行真人秀。第一季中真人秀部分的输赢决定了演员们的搭档选择权以及出场顺序,第二季中相声的表演改为团体对抗赛,而真人秀部分的输赢则决定了队长竞选权,队长挑剩下的队员只能坐“冷板凳”并无缘这一期的舞台。
(第一期“冷板凳”成员)
但是如何将真人秀与相声结合起来属实是一个难题。如果说第一季是对相声专业的一次科普和对已经小有名气的角儿们的一次推广,那么第二季《德云斗笑社》则真的在为二者的结合摸索一种方式。
但《德云斗笑社》真的在传统艺术与现代流行之间找到结合点了吗?在内容、角色、形式等方面全面尝试新融合的节目里,这个结合点已经初有轮廓。但是要想用这种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同于纯明星,艺人们的相声属性是特色也是根本
《德云斗笑社》十分吸引人的一个点就是,参加这档节目的德云社演员都是平时很难在小剧场里看见的“角儿”。
和在《欢乐喜剧人》《相声有新人》等喜剧节目中看到他们不同,《德云斗笑社》可以展现出他们台下生活化的一面。尤其是对于岳云鹏、孟鹤堂、张鹤伦、周九良、张九龄、秦霄贤等人的粉丝来说,他们在团综里的表现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同时他们和师父、师兄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大看点。
相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生生不息,也是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因此转型前的相声艺人本身和娱乐圈的明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人们会更多地采用传统视角来要求和审视他们。这一点在“第一个吃螃蟹”的张云雷身上就有体现,作为以相声艺人身份进入娱乐圈和歌坛的德云第一人,他曾被很多人质疑“忘了本”。张云雷本人也多次表达过继续说相声对自己的重要性。
同样,对于德云社团综里同样小有名气的演员们来说,如若离开传统艺术相声之本而将自己当作明星艺人,恐怕也很难让因相声而喜爱他们的观众买账。
因此整个节目的主线是围绕相声本身开展,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根本。即使是在真人秀的部分,节目也力图在更深层次的内核里,将故事设定和艺人们相声演员的本质属性进行结合,这一点相比起第一季生硬的结合来说是一种进步。
以第二季第一期节目为例,节目以天津早点“大饼卷一切”为由头,引出“内卷”的话题。真人秀里14位首发阵容的艺人被分到不同职业里,有人做饼,有人磨面换饼,有人“放贷”赊饼……最终一张饼可以换得写有自己名字的一个兵乓球,在摇号机里谁的球越多,谁赢得队长职务的概率就越大。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人在做饼,如果大家都在“炒”饼,无意义地消耗和内卷,那么最后一定会出现断裂。这在映射当今社会很多公司内卷的弊病同时,也在郭德纲的解读下让人意识到,相声领域里好的内容才是一切的根本。
(张鹤伦在节目中烙饼)
真人秀部分结束后,获得登台机会的演员要在一天之内创作出和节目主题有关的新作品,第一期主题就是“内卷”。第二期节目里,演员们在体验过足疗师、保安、服务员等角色后,需要以“名头”为题进行相声的创造和表演。
在体验到服务员的辛苦后,烧饼(朱云峰)和孟鹤堂抱着哭作一团,他们不仅体验到了服务行业的不易,更是感受到如果不是因为幸运地进入了德云社,低学历的他们也会从事服务员等工作。想必这种初心的唤起会让他们意识到即使已名利双收,但是作为相声艺人的他们不能忘了自己来时的路。
观看喜剧节目的同时,还能够收获到一点关于相声行业、社会现实甚至是人生的思考,这是这档节目从单纯的“斗笑”到拥有一点深度和内涵的转变,也是节目在相声与这些自带热度的艺人之间寻找结合点的空间。
节目的新表达,用创新延续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节目里的相声表演和在小园子里听相声有所不同。小园子里的相声更多还是《汾河湾》《黄鹤楼》《论捧逗》等传统的相声节目,这些节目如同相声演员的基本功,表演好这些老节目是走上更大舞台的前提和基础。
尽管不同演员的诠释会有不同的特色和笑点,但是对于大多数相声迷来说,这些节目的台词早已可以熟烂于心,去小园子听老节目,更多图得是氛围感和与演员的互动感。
(德云社小剧场)
如果同样的节目未经创新而放在电视上,就会显得拿不出手了。一来电视相声与剧场相声的表演方式不同,行话来说就是“尺寸”“劲头”等都要有调整;二来电视相声通常意味着创新,能够与时代和社会有直接的联系才能让更多的人听懂并产生共鸣。
但是相声创新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几年,即使是郭德纲、于谦这样级别的相声大家也很难创作出新的作品,很多人也都感受到二人现在的节目,和之前或是能借古讽今、或是能带来人生思考的创作相比,已然没有了可比性。
因为搭档郭麒麟转型成影视演员而“失业”的阎鹤祥,在参加脱口秀节目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现在很多德云社相声演员主观上创作能力和意识不强的现状,这也是当今相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隐患。因为在观众已经熟悉了传统相声后,没有创新的相声意味着很难再拥有吸引力了。
(阎鹤祥参加脱口秀节目时接受采访)
第二季《德云斗笑社》中,几位相声演员对“内卷”现象的诠释各有不同。张九南和曹鹤阳从宠物狗世界的内卷进行隐喻,张九龄和栾云平则从队长压榨队员的角度演绎,孟鹤堂和烧饼更是巧妙设计,以表演时长的攀比为切入点,通过重演一遍已经演过的内容直接表现内卷。
尽管相声开始主动和社会现实进行联系,但是却让人感觉隔靴搔痒,甚至有点为了创作而创作。同样对内卷的表达,很多脱口秀的表演方式反而更能够说到人的心坎里去,甚至更有社会层面的意义。
但不论如何,创新感作为这档节目的主要看点,已经在倒逼这些当今相声行业里的佼佼者进行创新的思考了。
第二期以“名头”为题的相声竞演里,张鹤伦和栾云平用传统相声的梁子换上和“名头”相关的内容,新瓶装旧酒的创新方式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能会心一笑,获得了师父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张鹤伦、栾云平节目中的相声表演)
岳云鹏和孟鹤堂则一起创作了一段“悲伤的相声”,孟鹤堂(逗哏)将宣读自己名头的场景放在葬礼上,以念自己遗书的方式引发人们关于什么是名头的思考。虽有包袱和笑点,但整体来看直面死亡的悲伤内核着实是对相声表达方式的一种颠覆。郭德纲、于谦表示“相声不能这么说”的同时,也肯定了他们对于创新表达的尝试,很多观众也认为这种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相声的另一种魅力。
(竞演现场观众评价)
不论如何,迈出创新这个重要一步才能让这档节目的表演部分真正吸引人。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相结合,无疑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这一点,也是《德云斗笑社》寻求出圈的基石,因为传统艺术的内核才是支撑这档节目存在并受到欢迎的根本。
依托角儿的出名,不等同于传统艺术已经可以出圈
相声的发展经历了从茶馆繁荣,到八十年代开始在广播和电视里广受欢迎,在九十年代中期淡出大众媒介后,再到被德云社重新拉回小剧场的历程。如今在互联网中,相声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短视频时代,网友们将德云社小园子里的精彩表演片段传到网上,用这种方式捧起来了包括秦霄贤、尚九熙、张九南等人在内的角儿们。就连当年张云雷的爆火,也离不开观众把他改编的小曲《探清水河》发到抖音上这一举动。
(德云社演员秦霄贤)
但是在网络和年轻人的世界里,角儿们的火爆等同于相声本身火起来了吗?阎鹤祥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不是相声这行火了,只是郭德纲火了而已。
如果离开郭德纲、于谦,离开节目里本就自带流量的角儿们,《德云斗笑社》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就像郭德纲曾说过“观众喜欢一个演员,他坐在这吃碗面都有人来看”一样,作为一档试图把传统艺术与潮流相结合起来的综艺,《德云斗笑社》更多是靠角儿们的吸引力来吸引人们听相声。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一个传统艺术要想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就要能够适应新的传播介质。德云社所走的还是拥抱流量的路线,用流量带动吸引力,这确实也是为传统艺术赋予新鲜血液的一种方式,很多以传统文化或者传统艺术为主打的节目也在采取这种方式。例如《经典咏流传》是通过明星用现代唱法演唱古诗词等传统经典来吸引观众;《国风美少年》则是采用明星导师担任“国风召集人”来吸引年轻人的收看。但这还不是最优路径。
虽然观众可以被节目中明星吸引,且进了“门”之后的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节目本身受明星的影响因素更大。如果某些受人喜爱或者自带热度的明星不在,那么相应的传统文化或者艺术形式很容易回到甚至无人问津的局面。
如果仅仅把《德云斗笑社》作为德云社的团综和喜剧节目来看待,那么它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档相声与真人秀结合起来的综艺,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融合与创新。
不论如何,《德云斗笑社》为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与流行节目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结合路径。或许它的经验,还可以给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借鉴。尽管已经在路上了,但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来说,探索之路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