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丨永恒的需求定律(上)[第11.2讲]
文丨张是之
一、回顾
上一章我们简单介绍了下功用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以及等优曲线和吉芬物品等等,重点做了一些扩展。扩展到了由功用这个概念牵出来的权利问题,我们还提到经济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转型,就是从功利主义的分析转向权利主义的分析。功利主义想的是如何让全社会幸福指数最高,权利主义说这做不到,任何以「集体利益」的名义剥夺个人正当权利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也都是无效率的,是对经济发展有破坏作用的。
我们说经济学是一座大厦,我们学习的过程是跟着历史上研究这座大厦的大师们,试着在我们自己的思维中重建这样一座大厦。前面我们讲什么是科学、人是不是自私的,以及东西不够的时候会出现竞争和竞争规则,这些都是一层层的铺垫,一层层地帮助我们构建经济学的框架。
这一章我们进入需求定律的学习,需求定律可以说是经济学的一个灵魂和基石,对需求定律的把握是否精准,可以看出他经济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某种程度上讲,说需求定律根植于人性之中,是没有问题的。需求定律是我们人类的行动规律,并不是我们发明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定律,而是我们认识和发现了这些规律。
需求定律本身不难理解,但是学到家、用到家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需求定律是一个公理性的定律,它本身很简洁也很优美。但是世事之复杂,难就难在具体的局限条件。就像我们高中就学会了牛顿定律 F=ma,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大学就可能深入学习了量子力学,他们的最基本的公式很简单(当然量子力学的公式不简洁也不太优美)。但是让你解释下天体运动,原子之间的运动关系,那还是需要考察非常多非常具体的变量才行。
所以从学懂、学会到真正动手去解释一个现象,进而形成理论或文字,有些必经之路是绕不开的。好,我们进入正题,需求定律是什么?
二、什么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它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代价越大,需求量越小;或者说,代价越小,需求量越大。这个定律可以用图形来表示。习惯上,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Q,纵坐标表示价格P,也就是代价,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描绘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这条曲线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向右下倾斜」。
先举个例子吧,假设你是一个品牌手机的粉丝,它刚刚发布了最新款的手机。如果它的定价是1999元,你可能会觉得这价格不贵啊,买一个吧,这个想买的欲望就很强烈。而如果这款新手机定价是8999元,即使你是铁粉,可能也会犹豫不决,是该“剁手”呢还是该去“卖肾”?你的购买欲望就会比定价1999元的时候小了很多。
听到这里,也许你会说,哦那我懂了,意思就是东西便宜就卖的多,贵了就卖的少。这个意思跟需求定律很接近,但并不是需求定律的真正含义。
需求定律,它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它的真正含义,说的并不是真实的成交数据,东西卖的多还是少,它说的是一个趋势。什么意思呢?需求定律并不能直接解释你最后买了还是没买手机,需求定律所揭示的,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并没有决定性。
需求定律能够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你看到新款手机出来了,价格也不高,你就有想立刻拥有它的冲动;但同样一款手机,价格定的高一点,你就会想是不是再等等,降价的时候再买。最终是否购买,恐怕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钱包。你的钱包,才是那个决定性因素,经济学中通常称之为“局限条件”或者“约束条件”,也就是真正约束行为的那些条件。
要理解需求定律,这两个变量需要注意,一个是需求量,另外一个是价格,需求量随着价格的改变而改变。这里你要注意了,虽然价格和需求量都是两个变量,但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需求定律中的价格或代价,这个好理解,这是一个事实变量,也就是我们原则上是可以观察到,比如价格的变化情况,是涨价还是降价;或者做一件事情代价的变化情况,它的变化这都是能够观察到的。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变量。
但需求定律中的另外一个变量,需求量,却不是一个事实变量,因为它指的是一种变化趋势,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它是人们在面对价格的变化时,所造成的心理上的一个变化趋势或倾向。这点不像价格的变化,价格是事实,是可以观测的;而需求量是人的心理活动,是无法观测的。需求量所描述的这个变化趋势,最后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并不是由需求定律本身所决定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需求量很容易跟成交量相混淆,成交量是一个成交之后的历史数据,而不是我们在需求定律中所描述的那个需求量。
我来给你说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人向张五常教授提问,对需求定律提出了质疑。他说国内MBA,也就是工商管理硕士,它的学费连年上涨,但还是有很多人来报名参加,价格上涨,却有更多的人购买,这不明摆着推翻了需求定律了吗?
面对这个质疑,张五常的回答只有八个字:“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很明显,张五常是对的,提问者是错的。这里提问者所犯的错误,明显是把他看到的成交量错当成了需求量,看上去好像是推翻了需求定律,但实际上是因为他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张五常那八个字“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意思是说,人们收入增加、对知识能力等等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对 MBA 整体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价格上涨。请记住,成交量是一个历史事实,而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永远是一个理论上的变化趋势。
提问者实际上还忽略了需求定律中很关键的一句话,哪句话呢?就是最开始那句“其他条件不变时”。这句话看上去不起眼,但对于需求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却非常关键。哪些是不能变的其他条件呢?需求定律主要是说价格变化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所以凡是那些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不能变。比如你突然变得很有钱,或者你运动后很口渴,对水的需求量变大,这些因素在使用需求定律的时候,都是不能变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你理解这句“其他条件不变”,下面我们再用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都见过路边卖雨伞的小贩。假设你就是那个路边卖雨伞的小贩,突然遇到了下雨天,平时卖10块钱一把的雨伞,你涨价涨到了20块钱一把。这个时候你发现,虽然雨伞涨价了但卖的更好。这是为什么?因为天下雨了,而不是因为你的涨价。也就是说,下雨和没有下雨,这个关键的条件发生了改变。
正因为这个关键条件的改变,需求定律的适用范围也就发生了改变。雨伞销量的增加和涨价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和下雨有关,因为下雨使得雨伞的总需求增加了。晴天和下雨天,需求定律可以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下应用,但不能忽视天气这个条件。
需求定律说的是由价格本身引起的人们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下雨增加了人们对雨伞的需求,改变的是整个市场的需求,但这个增加不是由价格本身引起的。用需求定律来解释雨伞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要假设天气不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定律中所说的价格,永远都是一个相对价格。更广义来讲,它其实指的是代价,也就是你想去获得一个东西所要付出的代价。价格有高有低,代价也就有大有小,需求定律还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比如醉驾入刑之前,很多开车的人那都是自认为艺高人胆大,酒后开车那是常有的事。但酒后开车,特别是醉酒之后开车将会面临刑事处罚之后,我们再聚会的时候,开车的朋友通常都不喝酒了,或者喝酒也会找代驾。也就是因为立法的原因,酒后开车所要面临的代价上升了,人们原来的行为就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你看,酒后开车这个例子,虽然跟钱没有直接关系,但需求定律这个时候也是能够用得上的,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行为的改变。需求定律不光可以用来解释现象,它还可以帮助你做出预测,并指导你的选择和行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2012年国庆节期间,我国第一次推出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的“惠民政策”。政策公布时大家普遍鼓掌叫好,但真到了实施的时候,第一天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拥堵,最堵的路段100公里要开上六七个小时。这个速度啊,就跟你平时骑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高速公路变成停车场的画面,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因为免费刺激了人们的需求,原来没有计划在这个时段出行的人也选择了等着这个时间上路。原本是为了让大家节约出行成本,结果是大家一起堵在了路上,这一定不是当初制定这项政策时候的初衷。
免费造成拥堵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商场超市经常会做一些小活动,你会看到很多人排队等待领取免费的赠品。排队的人时间成本一定相对较低,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赠品。今天你知道了需求定律,下次再遇到免费的“优惠政策”,你就可以预测一下是不是会造成拥堵或者排队,再算一算用自己的时间成本来换得免费是不是合算了。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需求定律的具体内容,那就是“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使用需求定律需要注意的三个细节:第一,价格是一个事实变量,可以观测,而需求量不是一个事实变量,是无法观测的;第二,其他条件不变,就是要固定它的使用场景,在特定的场景下考察因果关系,需求定律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具体的局限条件;第三,需求定律中的价格是一个相对价格的概念,有些和钱没有直接关系的现象,也可以应用需求定律来解释,并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我们要再次强调,需求定律这个公理本身是不能用于解释现象的,我们必须加上其他的验证条件,利用可以观察到的局限条件的转变,才可以来进行解释或者推断。这就像是我们前面在讲自私的时候反复强调的一样,不能说这个是因为人的自私引起的行动,那个也是因为人的自私引起的行动,单说自私导致了行动,这样是没有解释力的,也是不科学的。
我们的理论,实际上是对真实世界的抽象,这个工作都是由历史上的巨匠来完成的。抽象,是我们将世界事物进行一般化理解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学会了这个理论,掌握一般化的基本原理,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实际上相当于带上了一副新的透视镜,有了全新的视角来思考世界的变化。但我们在思考和观察真实世界,考察局限条件变化的时候,又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无从观察,实际不存在,比如需求量、功用。为了验证,这一类越少越好。张教授的看法是,不能不接受的无从观察但要处理的只有需求量。
第二,可以观察到的真有其物,相对容易观察的比如价格,不容易考察的有时候要从代价的角度去观察和处理。
第三,原则上可以观察到,但实际上观察很困难,我们要想办法寻找间接的替代来做验证。比如,边际上的变化,我们每吃一口饭、每喝一口水都是边际上的行动,边际是事实,客观存在,但如何观察和处理,需要一定的积累和锻炼。
另外,就是关于品味不变的假设。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但又是一个常见的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品味,或者口味当然是会影响需求的。品味的转变会影响整条需求曲线向右或者向左移动。但是,当我们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解释世界的时候,是不允许口味或者品味改变的。否则我们可以用品味来解释一切,说这是这个人的品味不同,那是那个人的品味不同造成的结果。这样看上去能够解释一切,但也就失去了理论可以被证伪的可能性,这是不可以的。
有些时候,别人用品味或口味不同来做解释的时候,很容易分辨,但有些时候是隐藏的比较深的。比如经常见到说中国人的某些劣根性、民族劣根性,等等,这些看上去很有道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不是科学的解释,顶多是有感而发。记住,品味、口味的确存在,但经济学有他自己的研究范畴,在经济学的解释范围内,只能假设每个人的品味不变。
最后一点,我们还要讲一下用值与换值的理念。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使用价值(use value)和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
使用价值,是某物品给予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价值,或者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交换价值,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在市场上,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该物品的价格。可以说,使用价值是一个主观判断,而交换价值是一个成交之后的客观观察。
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下词语的变化,在我看来,亚当斯密和张五常教授在这个地方使用的词都不够准确,use value,简称用值,其实不符合我们的用词习惯,还是用「使用价值」即可。但是这个 exchange value 呢?显然我们刚才说了所谓的交换价值实际上是一个成交之后对于历史数据的一个观察,也就是是一个价格。这里换作 exchange price,也就是交换价格,或者简称「换价」更好一些。
好,我们今天重点讲解了什么是需求定律,以及反驳需求定律最常见的一个错误,还有介绍了需求定律的公理地位和变量的选择,下一讲我们继续讲解需求定律的后半部分,也很有意思。
——————
上一篇:华裔企业家当选美国总统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