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被AED电击时的样子,令人兴奋的急救结局
国内院外心脏骤停的数量庞大,每一分钟都有一人发生心脏骤停,而成功存活的不足1%。这种九十九死一生的状况如何才能得到改善?其实国际复苏指南已经给出了方案,
三个早:早期识别、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
要达到三早目标,依靠急救车是不可能的。只有培训更多的公众学会识别心脏骤停,学会并敢于实施心肺复苏、在更多的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才能早期做到生存链的这三环,提高院外心脏骤停存活几率。
下面这个视频,急救人员记录了一个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的过程,画面虽有点抖动,但过程非常完整,我同时给大家解读一下。
视频应该是急救人员胸前的记录仪所录制。
急救车到达现场时,两位院前急救员(台湾的急救员隶属消防队管理,并非执业医生或护士,仅仅是经过急救训练的消防员)见到在一诊所的大厅,有男子倒地,诊所医生和护士正在心肺复苏,急救员第一句话就是问“有贴AED吗?”
AED全程自动体外除颤仪,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心电图表现为室颤,而第一时间的除颤是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越早除颤,救活机会越大。而AED能自动分析患者心律,一旦识别室颤,自己就会充电,并指示操作者按下放电按钮进行电击,使用起来简单快捷。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从现场看起来,诊所配有心电图,并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也没看到手动除颤器,不知是诊所没有呢还是医生缺少第一时间除颤的意识。以我看来,如果一家诊所没有除颤器,就根本不允许它开张。
急救人员到达后,重新识别呼吸脉搏,确认心脏骤停,给患者贴上AED电击贴片,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停止胸外按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看见按压者和通气者没有遵循30:2的按压通气比,球囊通气的医生不停的在捏皮球,看起来台湾诊所医生的急救水平也不是很理想,在按压时这样不停的高频率通气会降低胸外按压质量的。)
反而是消防员出身的急救人员非常清楚急救的步骤,电击后继续保持按压,并给患者置入喉罩(高级气道的一种,比气管插管更快捷),随后在AED的提示下再给第二次除颤,在电击前,我们能看到患者胸腹部的起伏,那应该是濒死喘息。第二次电击后继续按压,过程中急救人员注意到患者呼吸增强,并再次判断脉搏,确认患者真正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就开始转运过程。
喉罩
两次电击的过程你会看到,患者肌肉抽搐时的样子,真TM是过电啊。
你看,没有静脉用药,没有气管插管,仅仅是早期按压+早期除颤,人就活了。
而急救人员也不纠结病因是什么,快速转运到医院急救中心,转运过程的沟通也很简洁: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电击2次,恢复呼吸脉搏,人仍不清醒。
到达医院时,患者已经开始明显躁动,此时是一个逐渐苏醒的过程,其实这个喉罩也可以考虑拔除了,因为随着患者苏醒的过程,咽喉部有这个刺激性的物件,是相当辛苦的,反而刺激患者呕吐,造成误吸风险。
至于后续医院如何确定患者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那是后话。但我想这个患者预后应该不错,至少这个心脏骤停的过程不会对患者大脑造成明显伤害,完全可以预期患者神经功能将完好。
院外心脏骤停,并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医生在现场,普通人经过急救训练,配置AED,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的机会。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这种轻而易举的政绩工程,应引起当局者的重视才好。
这才是群众所热切期盼的实事,值得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同意的点个赞!
靠谱急救,关注夜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