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舒适的社交法则:保持距离

文|简辛不过分热情,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彼此最舒适的交流空间,是现在成年人最喜欢的社交尺度。

“距离产生美”。

这是美学领域的著名命题,讲的是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恰当的距离,否则会影响和削弱审美效果。

其实,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人际交往中,尤其是成年人的社交关系。

过度热情,是一种困扰

成年人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了,没有人愿意绞尽脑汁想着怎么去“婉拒”别人的热情。

我家楼上的邻居是一位特别热心的大姐,全职在家带娃,时不时跟我妈取取育儿经,一来二去的就熟了。

每次去逛市场都叫上我妈,开车带她一块去。尽管我妈有时不想去,但是她说“人家也是好心好意,咋好意思拒绝。”

大姐娘家在周边农村,每次回家都要拿回来很多农家青菜,说:“阿姨,你们上了年纪就更要多吃蔬菜了,你看这白菜都带着泥呢,最新鲜了。”

开始我妈觉得盛情难却,就接受了。后来大姐每个星期都要送来成筐的白菜、大葱、土豆,根本吃不完也没地方存放。

最近大姐去超市囤卫生纸、洗衣液也要给我家带一份,还说“这东西也不坏,打折就该多囤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词叫自我界限,超过自我界限会给他人带来被侵犯的感觉。

热情这种东西,只有适度,才会让人觉得是“好意”,如果过度,那就会是“负担”。

就像金靖曾在一档节目中说的,自己是大S的粉丝,后来因为工作机会能和她一起共事,就给大S发了很长一条信息,表达自己的喜欢。

而大S只是礼貌的回应金靖“谢谢你,明天也要加油啊。”金靖起初也因为大S的这种冷淡有点失望,但是后来她想明白了:

自己的这种过分热情,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困扰,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

邻居大姐就是没有明白金靖说得这种社交法则。在原本就没有很相熟的情况下,过分亲近和过度热情,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而社交关系中,一旦出现“不舒服”,就意味着一方打破了关系的边界,这对双方来讲都是消耗。

过分关心,是一种负担

孙俪领衔主演的《理想之城》一集中,苏筱(孙俪饰)因为甲方和公司合作的项目出了问题,自己成了替罪羊被开除。

而与此同时,男朋友出轨自己女领导,在同一天,她事业、感情都陷入了最黑暗的低谷。

这时候她的好朋友红玫打电话来关心,一边吐槽工程公司都这样,让她别难过,一边劝她以后的行事风格要改一改。

而在电话这头的苏筱,只说了一句“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汝非吾焉知吾之痛。”没有人能真正的对另一个人感同身受。

有时候关心也要讲究适当、适度。

毕竟,关心的本质是为了让对方感到安心,如果超过了那个尺度,会让对方感受到负担。

同事志刚,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熬夜、吃外卖是经常的事。

他的妈妈经常打电话督促他要按时吃饭,准时睡觉,不要总吃外卖。

有一次他加班回家很累,妈妈发来视频看到他桌子上的外卖盒子,说他怎么不爱惜身体,这样会让家里很担心的。

志刚拖着一身的疲惫,可还要假装没事先安慰妈妈,说只是偶尔吃一次,自己好着呢。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最无私的,可是,也是最容易过度的。

就像志刚,他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还要刻意去假装,对他来说这种过分关心无疑是一种负担。

任何事情一旦超过那个“度”就会变味儿,包括关心。在社交关系中,拿捏好关心的“度”,不把关心变成“操心”,才能不让好心变成“闹心”。

距离产生美:成年人最后的社交底线

叔本华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是最难的,尤其是成年人之间。

离得远了一点,关系就淡了,靠得太近,恩怨又多了。

所以朋友之间的交往,就像是刺猬冬天取暖一样,靠得太近就会扎人。

在西方的故事里,有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它们想要相互取暖。可是,每次它们靠得太近,它们的刺就会把对方扎的鲜血淋漓。

为了能达到取暖的目的,它们不断变换姿势,让彼此之间的距离一调再调,最后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距离,既能够让它们取暖,可是又不会让它们彼此受伤。

这就是心理学著名的“刺猬效应”。

把成年人比喻成“刺猬”再形象不过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每天面对各种鸡零狗碎、人际关系,不管内心多柔软,外在都要有刺来保护自己。

没有谁是容易的,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捍卫自己仅有的安全感。

而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很赞同美女作家李筱懿的观点:成年人之间的社交应该是有事真诚帮助,无事各自祝福就好,不把自己想法强加于别人,也不随便评论别人。

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

“成年人之间的社交,始于礼貌,止于距离;始于友好,止于分寸。”

舒适而稳定的社交关系,都是满足距离和分寸准则的。

纪伯伦说“热情,不小心的时候是一个自焚的火焰”。

不过分热情,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彼此最舒适的交流空间,是现在成年人最喜欢的社交尺度。

也应该是每个成年人应该有的自觉。

借用苏岑的16字箴言:

“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敷衍,绝不怠慢。”

愿每个成年人在世俗复杂的生活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最舒服的社交关系。

(0)

相关推荐

  • 不过分热情,是成年人该有的自觉——Earls360馨醫堂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就 情投意合,成为莫逆之交的毕竟少 之又少. 成年人的关系,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只有交情到位了,感情才能进一步深入. 如果只是打了一个照面,就话题没完没了: 只是加个微信,就 ...

  • “刺猬法则”告诉你要不要坦白自己的感情经历?

    最近一期的<心动的信号>节目中,有着"翰语词典"美誉的张翰谈到"要不要坦白感情经历"这个话题时,又爆出了金句:"有些东西你不知道是好的.& ...

  • 从刺猬效应到留白效应,原来不动声色地吸引一个人,是有方法的

    电视剧<最亲爱的你>里面的何欣喜欢林开拓,所以她只要一有时间就去找林开拓说话,哪怕是对方不搭理自己,她也可以自言自语,自己寻找话题. 在何欣看来,只要自己足够热情,足够主动,那么林开拓就会 ...

  • 朋友(528)高情商的处世法则: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2]

    [2].人与人相处要保持舒适距离,太远了不能维系感情,太近了则会感觉别扭.心理学上有一个"刺猬法则",就是刺猬间相互取暖的距离.冬季里,刺猬们觉得很冷,大家都在想办法取暖. 最好的 ...

  • 沉默,是成年人最大的哭声

    王冬梅 原创 昨天,给一个广东的姐们微友发信息,发现把我删除了.心惊了一地.曾经聊的很好,还邀请去对方的城市游玩,也一度是彼此朋友圈里的关注度高的人. 成年人的告别,无声无息,猝不及防.也许,她在等待 ...

  • 分手后保持距离,更能挽回爱情?挽回攻略062期

    『 有我,你不再孤单 』 ▽点击查看本期视频 ▷花好挽回攻略 情感挽回中的刺猬法则 1.像以上出现的经济压力.花销分配不均和对家人无限制帮衬这些问题,可以用刺猬法则加以解释说明.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 ...

  • 社交千万条,距离第一条

    适当的距离,才是我们表达爱的最佳方式.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在寒冷的冬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 为了取暖,这些刺猬出于本能地簇拥在一起,但靠在一起之后,又会被彼此身上的长刺刺伤,不得不各 ...

  • 成年人之间最好的社交状态:懂得留白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 人与人相交,不是距离越近越好.有时候,走得越近,矛盾反而会越多. 最好的关系,不是亲密无间,而是再亲密,也能给对方留下足够的私人空间.如此,关系才可以长久 ...

  • 成年人一定要知道的50条社交法则【转载】

    成年人一定要知道的50条社交法则 作者:每晚HeiFa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听过这样一句话:"人90%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quo ...

  • 成年人必须知道的社交潜规则……

    成年人必须知道的社交潜规则……

  • 成年人的42条社交潜规则

    成年人的42条社交潜规则

  • 成年人的44条社交潜规则(2020年必备版)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1.小孩子吵架了总会说"我再也不和你做朋友了",成年人绝交不用说出来,默默不联系,慢慢远离就可以了. 2.如果朋友圈有人给你留言了,一定要 ...

  • 刘涛一句话引4.8亿人热议,道破了成年人之间最大的社交潜规则……

    文/土豆 主播/小楼 之前看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5>,被其中的一幕戳中了心坎. 午夜时分,一对好闺蜜,边喝茶,边闲聊. 没想到,秦海璐突然对刘涛进行了灵魂拷问: "你说会有人觉得 ...

  • 聪明人都懂的三个社交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到底有多少了?我们总以为付出一片真心,可以换回一段可靠的感情,但是世态炎凉,很多时候,你付出的真心,最后只会被辜负!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热搜:一个人和同事约好一同辞职去旅行,结果自己辞职 ...

  • 成年人的44条社交潜规则(2021年必备版)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1.小孩子吵架了总会说"我再也不和你做朋友了",成年人绝交不用说出来,默默不联系,慢慢远离就可以了. 2.如果朋友圈有人给你留言了,一定要 ...

  • 成年人之间最好的社交状态

    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 人这辈子,有些人注定会与我们分道扬镳,也注定有些人会与我们渐行渐远. 到了一定的年纪,都希望相处舒服的模式,不希望处的心累. 最好的社交状态,就是做 ...

  • 成年人的52条社交潜规则

    [1]一句话不同的表述效果大不一样.把"谢谢"改为"谢谢你:把"随便你"改为"听你的":把"你听明白了吗"改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