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我挺你

文丨张是之
就在国庆节期间,朋友陪媳妇做孕检,结果出现重大变故。虽然谈不上十万火急,但急需要找权威医生来诊断指导或者手术。
但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并不在我们当地而是在省城济南,路途倒不算远,挂号费 300 元也不算贵,但就是非常非常难挂上。
事出紧急,早一天问诊早一天治疗就早一天安全。
网上挂号已经早就没有了,朋友和媳妇连夜赶往济南,打听到现场还留有十个排队的号。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排队,六点多去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十来个人排队挂号了。
门口保安都知道他们要挂的专家号非常难挂,说基本不可能挂上。
好在前面十几个人有的并不是挂他们要挂的那个专家号,他们十分幸运地挂上了权威专家号,也顺利得到了专家的诊断意见。
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意,还有可能会面临更坏的结果,但就医过程还算幸运。
他们在等待就诊过程中,亲眼看到了什么叫医疗资源的浪费。
朋友挂的这个专家是国内做多胎减胎领域的权威,上过央视那种,所以每天挂号要他诊断的人无数。
300 元的挂号费挡不住人们对他的热情,结果就是那些不是他擅长的业务,很多患者也都慕名而来。
有不孕不育的,还有普通流产的也都来找他,这些人挂上号了最后还是要安排到其他科室去。
这种情况还不是一个两个,是很多。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能够放出来的挂号数量也十分有限。
很明显,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急需他来诊断的患者,却无法得到及时诊疗。
像我朋友这算是运气好的,运气不好的,恐怕就只能急需排号等待,期待下一次专家出诊能挂上号。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 300 元的挂号费实在是太低了,低的以至于那些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个专家的患者也来占用这个挂号资源。
最终的结果便是,患者这边急需的排队等待,甚至排不上队。而医生这边,还要浪费时间在那些完全不需要不应该他来诊断的患者上面。
而那些不需要这个专家诊断的患者,还有种心态,钱都花了来都来了,您就给看看吧。
殊不知,隔行如隔山,医院科室的细分哪是那么容易越界的。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真正急需专家诊断的患者,他们肯定是宁愿多花一点钱「插队」就医。
这种自愿出高价的筛选机制未必绝对准确,但的确是可以让患者找到一种更快更公平的渠道,而且还可以阻挡那些并不是真正需要的患者。
之所以要提海底捞,是因为看到澎湃新闻的推送中,竟然对海底捞的市场行为进行口诛笔伐的文章。
文章指责海底捞「揣着明白装糊涂」,纵容多交钱就可以插队的行为,进而指责纵容黄牛和倒号的平台。
文章这个问题「换作是你,这笔钱花吗?」
正确回答是看情况,我不着急的时候当然可以等。但我着急有事或者招待朋友客人,他们有事或者赶时间的时候,这种服务当然是非常好的。
海底捞在火锅领域能做到上市,对市场的敏感明察秋毫,金钱换时间,自愿交换天经地义。
花钱的人都乐意,反倒是不愿意花钱的人跳出来指责海底捞、指责这些提供交易的平台。
凭什么呢?
这位作者要的是公平,他认为「一个人插队就意味着其他人要排更长的队,这样公平吗?」
在他眼里,来的早早进去是公平,来得晚多花钱也不行,这就是他所谓的公平。
别人多花钱买时间是不公平的,非要大家同一个价格、一起排队、一起等待才是公平。
这 TM 哪里是什么公平?纯粹是心理阴暗,还非要说的冠冕堂皇。
海底捞吃饭排队的逻辑和医院挂号等待的逻辑是一致的,只不过海底捞这边价格管制没有那么直接,所以还给了一点市场喘息的空间,让那些不想等待的人多花钱就可以先享受。
而医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恐怕连基本的挂号定价权都没有,价格管制的死死的,黄牛的口子也封住了。
看似大家都很公平了,但那些因此无法挂上号无法得到及时诊断的患者,只能默默哀叹自己运气不好。
打击黄牛可以成为新闻,乱挂号、挂不上号这都不是新闻,也没有人为他们发声。
我们很多人对市场的恐惧,在于允许多花钱早挂号,就让穷人挂不上号,看不上病。
他们对这种情况大肆鞭挞猛烈批评,却对因为挂号费偏低造成医疗资源的低效挤占视而不见,装聋装傻。
就海底捞这样自由度相对高的市场环境,都会引来讨伐,可想而知医疗问题面临的市场化阻力有多大。
科学不普及,就没有市场改革的土壤。
而后果便是,对海底捞花钱能插队这种行为大家讨伐的人,当他们想急需要挂专家号时,却发现想花钱插队都没有机会。
急需问诊而不得,这一定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2020年10月09日

——————

题图:Gustave Loiseau,La Banche

上一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