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孩子厌学=知识太抽象+缺乏必要制约手段

育邻梦

网友提问:小时候咱们学习不用家长过问,现在盯着孩子学习都不行,咋办啊?

小时候家里也是三个孩子,记得我们学习,爸爸妈妈从来不过问,家里条件不好,他们天天忙着柴米油盐的事情,哪有时间过问我们的学习,每次只知道看分数,从来不问过程。考得好就高兴,考得不好,就被批评一顿。现在呢,天天陪着孩子学习,紧盯着,催着,感觉像给我学习一样,就这样,学习还是费劲。为啥我小时候没这么费劲过,是倒退了吗?不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吗,这样的学习状况怎么能高起来呢!愁人,咋办?

回复:城镇孩子厌学=知识太抽象+缺乏必要制约手段,知识太抽象+学业重复性无趣+学习劳动无直接收益+不学无更坏必干农活儿=厌学。

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意思就是当同时面临两种危害,选择危害较小的;当同时面临两种利益,选择利益较大的。

学习和干活儿比较谁更费力?学习和玩儿当下谁更快活?若干年前农村孩子之所以勤奋好学,那是因为如果不好好学习等待他们的就是更累更苦的体力劳动;今天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那是因为城镇化之后孩子们的童年没有农活儿等着他们、相反有一堆能够带给他们无限即时快乐的虚拟电玩+影视+短视频+无聊直播。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专家和专家评委,日常生活中的他们能够轻松识别谁对自己是友好的、什么是当前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的选择。因此,自古常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富家子弟多纨绔,近代更是有无数贫困家庭孩子依靠上学走出了大山、告别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牧生活。

语文上罢,数学登场、绘画过后,音乐补上、历史在前,道德在后、每天在学校10个小时以上,自由活动时间姑且有1/6、小学至大学,勤学苦练15年以上才能试着用学识换得些许生活物资......试想孩子得有多强的忍耐能力才能“小媳妇熬成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试看有多少孩子因不堪忍受学业压力而变得越来越脆弱!

长时间被严格约束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学习、学习内容极为抽象还无法运用到生活实践、学习时间长还看不见收益的曙光......长时间被要求规律作息、学习本质上都是违背人类追求自由&舒适生活根本意志的事情。因此,如果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学习与干农活儿之间,孩子会选学习;学习与玩耍之间,孩子则必定会选玩耍。因为,干农活儿比学习累、玩耍则比学习容易带来即时快乐。

文化知识是人类对适应自然环境生存经验抽象汇集,人类社会向前进化时间越长、人类积淀形成的文化知识越抽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联性越差,汉字为象形文字,篆书以前字符与寓意几乎完全相同,看见字符也就基本知道它大概指代的事物。然而,历经多次继续抽象进化之后,今天的汉字已经与实际寓意相去甚远,比如人字和人体本身已经没有任何关联、看到牛字你怎么也不会知道牛的模样、写着猪字你也不能联想出猪的轮廓......

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及时行乐,是所有自然生命追求存续的第一目标,比如陆生植物存活的第一目标就是追随水土和阳光、陆生食草动物的第一目标就是寻找草场和水源、陆生食肉动物一定会选准目标之后在行动......现代人类教育极为抽象,且又无法及时得到学习收益【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看得见、摸得着、能当饭吃的直接劳动收益】。因此,说孩子学习成长是现代人类社会中最苦、最累的活儿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知识太抽象+学业重复性无趣+劳动收益性差+无更坏必选项=孩子厌学。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