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配芍药,能治肌肉痉挛、疼痛,你会用吗?
这方子很小,只有两味药,芍药与甘草。
它最早的出处是《伤寒论》,这本书是疾医的作品,是临床实践的产物,所以它虚饰,推理的成分很少,其中的方子用药指针明确,切合临床实际。
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来治疗什么呢?治疗“脚挛急”。
原文如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意思是说,患者汗多,小便多,脚痉挛,身体消耗大量水分。小便多说明患者正在“失津液”,这种情况就不能再发汗。桂枝也是发汗药,只是力量比麻黄弱些。如继续发汗,患者失津液的症状会更重,血液津液就达不到四肢了,手足就会冰冷,这便是“厥”。此时,患者如果出现口干舌燥,烦躁,呕吐,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患者喝了这个药,手足暖了,也不呕吐了,可脚还在抽筋怎么办呢?可以用芍药甘草汤,用后脚就能舒缓了。
分析下来,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失津液”引起的腿抽筋。
后世发现,它的作用不仅仅于此。
【白芍与甘草】
南宋有一个医家叫朱佐,他的生平事迹现已无考,但是他留下了一本很管用的书叫《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上面把芍药甘草汤叫“去杖方”,意思是说这个方子不仅仅可以用来治疗下肢肌肉痉挛,还可以用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这类患者服用了这剂中药后,甚至可以达到去除拐杖的效果。
大概在17世纪初,以日本古方派医学家吉益东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崇尚“伤寒论”的运动。他们本来就难以理解中国古典医书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看到《伤寒杂病论》这种基本没有阴阳五行,特别重视临床观察与实践,重视方证对应的著作,就特别喜欢。
他们对《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它可以治疗急剧发生的肌肉痉挛伴随的疼痛,包括腹痛、腰痛、下肢痛等等。
近代以来,“芍药甘草汤”的运用更广泛了。日本汉方家大塚敬节用它来治疗帕金森综合征导致的手足颤抖,取得良效。曹颖甫用它来治疗足痛不能行走,屡试屡效。江苏名医陶君仁先生用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来治疗胃痛,肝病。
总的来说,这个方子主要用来舒缓挛急。各种肌肉痉挛,脚挛急为特征的疾病均可辩证使用,比如,胃痉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不宁腿综合征,痛经等等。
最后,我把芍药甘草汤”用法写在下面,给大家参考。
【日本汉方诊所】
日本用法:
和中国的中成药相比,日本的汉方制剂“芍药甘草汤”说明极其详尽。
成分:
每袋中药,含芍药3克 白芍3克(中药热水提取颗粒)。
用法:
1日3次,饭前或饭间,温开水冲服。
成人(15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袋。
15岁以下7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2 / 3袋。
7岁以下4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 2袋。
4岁以下2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 3袋。
2岁以下:每日3次,每次1/ 4袋。
禁忌:
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妊娠期妇女,醛固酮增多者,低血钾患者禁止服用。
特别提醒:
如下人员服用时需与医师药剂师商量
1、血压高的人或高龄者
2、心脏或肾脏功能有障碍者
3、有浮肿者
4、正在接受医师治疗的病人
以下症状极其罕见,如出现请停止服用,并立即就医:
间质性肺炎:爬楼梯时呼吸急促,胸闷,干咳,发热,这些症状突然出现,或持续出现。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头痛,肌肉无力及软瘫多尿、烦渴抽搐、感觉异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和乏力,胸部不适,下肢水肿,心痛,头晕,晕厥。
肝功能障碍:发热,发痒,发疹,黄疸,黄疸,黑尿,褐色尿,全身疲惫,食欲不振。
若服药6次,症状没有好转,需与接诊自己的医师、药剂师商量。
【中国中医诊所】
中国用法:
日本用药极其死板,但是比较安全,中国中医用药则要灵活得多,不过风险亦大。
黄煌教授认为,芍药甘草汤的基本用量是芍药,炙甘草各12克。
用法则依照伤寒论的古法,盛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服用。
如果大腿疼痛剧烈,应适当增加芍药的用量,减少甘草的用量。
中医医师使用这个药,药量差异很大,有的芍药仅用12克,有的可以达到30克,甚至100克;芍药与甘草的比例,则在12:1~6:1~3:1~1:1之间浮动。
从中我们可以窥两国中医的不同,中国中医秉持辩证论证的理念,用药灵活,大胆,屡出奇效,也导致某些医师用药草率;日本汉方医用药谨慎小心,认真严谨,但也不免过于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