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札记(原创)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书札记

一、作者名片: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曾主持《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新闻会客厅》《感动中国》等节目,出版作品有《万事尽头,终将如意》《岩松看台湾:远的历史近的情》《白说》《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等。

二、“西西弗钦钦”札记:

1、《行走在爱恨之间》:

(1)放纵情感,理智会不答应;而一味理智,公众的情感又如何面对?也因此,《岩松看日本》,分寸的拿捏成了最富挑战性工作,像是一次赌博,容不得分心,带着压力出发。

(2)手机收到母亲发来的短信,字里行间,尽是对中日恩怨情仇的诠释,以及希望我在日本的过程中字斟句酌、谨慎并更理智的期待。我猜想,这短信的内容,必是母亲一夜未睡或几夜未眠的产物,看来,紧张和压力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

(3)去日本看什么?首先是听,听日本各界的声音,这个目标将由人物专访来实现。接下来是看8个与日本社会有关的专题:环保、老龄化问题、防灾、动漫、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4)在看日本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两种角色中转换,一个是新闻人,一个是中国人。离开理性与客观,新闻将毫无力量。

(5)我们不该用愤怒遮蔽了自己的双眼,不管对方是谁,不管他曾经做过什么,哪怕他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该把它学来,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心态。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大国,性格中必有以下品质:理性,对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并永远完善自己。

(6)学会在存在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往,是未来几年中日间的课题。《岩松看日本》就希望是一次行走在爱恨之间的旅程。

2、《东京:日本初印象》:

(1)诺大的一条机场跑道上,真的看不到一片落叶,一点儿垃圾,这也许是当时我们见过的 最干净的机场了。

(2)很有意思,在场的七八位日本人,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中文,这很让我们吃惊,在中央电视台,绝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说上几句日语。

(3)感觉东京气温与上海接近,风是温暖而潮湿的,吹在脸上很舒服。

(4)日式汤面,10个人,一人一碗,花了1万多日元,合人民币660多元,一碗面条60多元人民币,日本的高物价果然名不虚传。

3、《靖国神社:极端的日本“二战”史观》:

(1)靖国神社:位于东京市内,最早叫“东京招魂社”,建于1869年明治时期,以纪念在日本内战中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明治维新后开始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沙场的官兵。战后,靖国神社由军方移交给民间社团管理,每天有大量的日本民众来此参观。由于今年来中、韩、朝等国对靖国神社问题屡屡提出抗议,现在也吸引了不少外国参观者来此一探究竟。

(2)那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马路边非常高大的“大鸟居”,就是鸟可以在上面停留和居住的意思,像中国的大牌坊,看到它就标志着已经进入了神社。

(3)1869年,明治天皇为了纪念帮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战死者创立了“东京招魂社”。1879年,正式更名“靖国神社”。1978年10月17日,秋季祭奠,将远东军事法庭处决的14名甲级战犯、1000多二战处决的乙级、丙级英灵供奉。迄今为止供奉有246万“英灵”。他们的名字精确到个人。其中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主要罪犯松井石根。

(4)靖国神社正门马路边,有两个纪念塔,下方有16个,描绘了历次战争场面,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和中国有关。一年参拜靖国神社的超过了500万,近年年轻人增多,是右翼分子经常去的地方。

(5)靖国神社最右手边是游就馆,馆中展览的都是跟战争有关的各种物件。名字来源于中国《荀子》“君子游必就士”,意即你要出游的话,就要去学习一些有德行的人的规范和品行。其实它是一个战争博物馆,更是日本宣传所谓圣战的地方。

(6)里面循环播放两部录像片,把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称为“自卫战争”。心情:生气、愤怒、荒唐。

(7)靖国神社大门上和其他地方,处处可见菊花标准,这是皇家标志,这证明历史上靖国神社有很强的皇家属性和国家属性。

(8)在日本对“二战”和靖国神社的观点是多元的。

(9)靖国神社的正对面是“东京理科大学”六个大字。其中“理”深深触动我们。任何一种历史观应该讲理、有道理、要有理性,因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10)靖国神社的环境是非常优美的,,树木参天,古迹保护很好,洁白的和平鸽在此自由地飞翔,觅食……但和本身却背离。

(11)“和民”居酒屋,到这点菜不多,主要喝清酒,一壶一壶地喝,喝到女士没有了端庄,男人没有了斯文,胡言乱语,你推我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