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斗是个厨子
出于对厨艺的偏爱,每当看到有人炒菜做饭,总会凑过去观摩。在农村,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还是乐意在家里摆上几桌,聚个人气,图个热闹。于是就诞生一批俗称跑大棚的人,提供上门承办酒席的服务。他们通常由六七个人组成,有男有女,有红案有白案,有人掌勺,有人跑堂,分工明确,合作默契。他们拥有一整套完备的厨具、灶具和餐具,简直就是个流动的餐馆。谁家有事,找到他们,只需定好时间、标准,人数,其余的啥也不用管,全都交给他们。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宴会的前一天,进驻到主人家,搭棚、摆桌、布置厨灶。安顿好后,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择菜、洗菜、切菜、灌肠、炖肉、炸鱼,看得人眼花缭乱,但他们自己有条不紊,边干边聊,相互打趣。
遇到这样的场景,我定会参与其中,站在大厨身边,看他手起刀落,潇洒自如、踌躇满志的样子,心中充满敬慕。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我总是尊称他们为厨师,可是他们总是纠正我说:“我斗是个厨子。”
斗是,家乡的土话,“就是”的意思。
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非要强调自己是厨子而不是厨师?闲聊中,我曾就这个问题向他们请教。大多数人谦逊的表示自己够不上厨师的标准,充其量就是农村的厨子。而据我了解,他们中的一部分,曾有在饭店做厨师的经历,也曾获得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是名副其实的厨师。终于有一天,一个厨子的一番话,部分的解开我心中的谜团。他对我讲:厨师要的是名号,厨子看的是手艺。在十里八乡混,混得是啥,混的是手艺,乡里乡亲的,谁管你是几级厨师,特级厨师又怎么样,老百姓不爱吃、不实惠,那也是扯淡!
我真想告诉他,他的一番话,说出了“生命课堂”的真谛。一线教师创造的“生命课堂”,就像厨子做出的饭菜一样,不是给人看的,不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是实实在在供人享用的美味。
教育正在步入一个大师涌现的时代,大江南北、校园内外,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教育家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关于课堂的创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暂且不论形式的花样翻新,仅就名称的变化而言,就令人叹为观止。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开课的邀请函,每一个活动都声称代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走向。“生命课堂”是否也成为其中“争奇斗艳”的一朵?从我个人来讲,并不乐意。我曾经说过,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始终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或是把课堂视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共同体的话,其实要不要“生命课堂”这个标签都无所谓。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如果把课堂比喻成一道菜的话,它是给人看的还是给人吃的?好看又好吃固然好,但很难两全,若是不能得兼的话,我们是要好看还是好吃?
在推进“生命课堂”过程中,我希望致力于此的朋友能够学习并发扬厨子精神。何谓厨子精神,概言之有三。其一是心无旁骛。不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关注课堂的本质、学习的本质,就像厨子专心致志只为做一桌好菜一样;其二是追求实效。孩子的实际获得是什么,实际获得有多少,这些实际获得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意义何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实效。当前,还有很多人对实效存在误解和误读;其三是心存敬畏。厨子非常清楚,几桌饭菜,一方面代表自己的手艺和名声,另一方面代表主人的心意和面子,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教师,我们清楚一节课意味着什么吗?如果仅仅是那些知识的话,确实不值得敬畏,即使讲错了又何妨,再讲一遍不就行了。如果我们把课堂视为一段生命历程的话,那就必须心存敬畏,因为就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没有岁月可回头。
厨子精神的核心是匠人品质,匠人品质的核心是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无论夏天多么热,冬天多么冷,厨子们都全力以赴、一丝不苟,从中我们能够读出匠心的部分内涵。虽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厨子,但同样赢得老百姓的尊重。宴席的最后一道主菜端上来时,一般要履行向厨子道辛苦、送红包的程序。因为心无旁骛、因为追求实效、因为心存敬畏,所以他们理直气壮的说:我斗是个厨子。希望追求“生命课堂”的朋友也有这种胸怀和勇气,也能勇敢并自豪的说:我斗是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