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展示的课堂

没有展示的课堂
作者:李广生

“展示”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有一种课,名字就叫“展示课”:整节课都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小组展示,有个人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通过文本展示,有通过媒体展示,有通过实物展示,有通过表演展示,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精彩纷呈。

展示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兴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必须要清楚,展示究竟激发的是孩子的什么热情、调动的是孩子的什么兴趣?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只看到展示所呈现出的激动人心的效应,从而迷恋展示,乃至依赖展示,就很容易使我们的教学滑向形式化、出现肤浅化的倾向。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不重视展示,孩子没有展示的机会,课堂显得沉闷,孩子感觉压抑。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表达,勇于展现自己、表现自己,展示从这个时候开始,名正言顺、底气十足的走进课堂。

我清晰记得,十几年前,展示如一缕春风,让课堂焕发无限生机。有了展示的机会,有了展示的舞台,孩子们表现出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孩子们表现出的热情让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由自主的在心里惊呼:原来孩子们这么棒!给他一个机会,他就还你一个奇迹;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还你无限精彩。当时,我们都这样定义展示,并因此对展示寄予厚望。

随着展示之风越刮越猛,展示很快由稀缺变成了泛滥,以前孩子难得一个展示的机会,现在孩子几乎每节课都有展示的环节。当时,我很担心孩子的热情会被消磨掉,他们会厌烦展示。让我高兴的是绝大多数的孩子热情不减,但让我担忧的是,随着展示的增加,孩子越来越关注展示的形式,而对展示背后的东西越来越不重视。

我曾听过一节这样的课:课上,老师让孩子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只见孩子们纷纷登台,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手抄报,把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来,可真让人眼花缭乱。但他们都缺乏对资料的深度加工,只是从一个地方原封不动的搬到另一个地方,只是把他们搬来的这些资料进行了形式上的美化。在评价环节,大家也是对形式更加新颖、表现更加灵活的展示给予高度评价,而对其内容几乎是不闻不问。

展示越来越像表演,演得好不好至关重要,具体演的是什么,就没人关心了。

展示发展到这个阶段,激发的是孩子的表演热情,调动的是孩子的表现兴趣。孩子们越来越大胆,这一点非常明显。他们勇于表达、乐于表达、积极表现,这是令人可喜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们是否越来越深刻呢?——我们却不敢给出肯定的回答。如果胆子越来越大,但思想越来越肤浅,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今天,展示之风已经席卷课堂。教师要是不安排一个展示的环节,教学好像就是不完整的,学生要是不上台展示一下,其主体地位似乎就被剥夺了似的。展示的表演化倾向,为了展示而展示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不得不说,展示已经变了味道。

前段时间,我在一所学校听一节语文课。教师布置一个任务,让小组讨论,然后把组内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身边的小组,他们前后桌四个人,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论,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是其中一个孩子提出一个观点,其他三个立即附和,然后四个人紧锣密鼓的商量如何展示。我以为这是个例,就去观察别的小组。我遗憾的发现,几乎所有的小组,都轻易得出结论,都摩拳擦掌等待展示。在这节课上,展示虽然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但冲击了他们的探索和思考。

在另一个学校的数学课上,教师让不同的小组展示各自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站在台上展示的孩子兴高采烈,而在台下的孩子并没有认真倾听、也没有认真观察,他们在紧张的筹备自己的展示,积极争取下一个展示机会。教师让其他组的同学对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说的大多是套话,比如声音、神态等等,无实质内容。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问:对他们的方案,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下面鸦雀无声。教师又问:下面谁来展示?顿时,小手林立,争先恐后。一旦有人获得了这个机会,其他同学又开始各自为战。展示变成了展示者的自说自话、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学习因此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变了味道的展示,表面看让孩子获得自信,实质上让孩子们变得浮躁、虚荣,让教学变得肤浅、低效。

“生命课堂”崇尚真实的教育,致力于学习真实的发生。为避免教学陷入展示的误区,“生命课堂”勇敢的提出——没有展示的课堂。

没有展示的课堂并非剥夺学生表现的机会,走回老路。淡化展示的表演成分,学生走到前面,不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更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思想,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观点和思想上面,用观点碰撞观点,用思想激发思想,促进学习向纵深发展。

如果没有展示,孩子们就不会急于表现自己,他们不仅要独立思考、深入思考,还要认真倾听、审慎思辨,学习因此而真实发生;如果没有展示,孩子们就不会在表演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专注于值得思考的问题,热爱探索和创新,学习因此而深度发生;如果没有展示,孩子们就不会计较表演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而获得更加强大的自信和更加宝贵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展示,教师就不会过于关注形式上的东西,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教学,因此而发现弥足珍贵的属于生命的感动,课堂因此而充满温度;如果没有展示,课堂就不再是舞台,既没有演员,也没有观众,课堂变成了一间“作坊”,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合作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课堂便回归生命共同体的本义。

“没有展示的课堂”你怎么看?欢迎你通过留言的方式参与讨论,拜托你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