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种家长?
你是哪种家长?
作者:李广生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普遍这么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是承担家务劳动而不是参与家务劳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责任,后者强调的是体验。让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可以从体验开始,但最终要形成责任。或是说,可以先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获得劳动的体验,但千万不要就此止步,更不要浅尝辄止。随着体验的丰富、技能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渐渐地就把相应的家务转化成孩子的责任。
从体验到责任需要一段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共渡“难关”。“难关”这个词绝不是危言耸听。有育儿经验的父母都知道,扫地、做饭、洗衣、收拾东西等家务活儿,孩子们一开始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抢着干、争着干,像面对一样新鲜的游戏一样。但家务毕竟是家务,不具备游戏的趣味性和变化性,很快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开始躲避、逃避、拒绝家务。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所以称之为“难关”。
不止一位家长曾这样表示:孩子小的时候很喜欢做家务,可越大越懒,再也不肯做家务了。是越大越懒吗?如果是的话则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了。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在困难面前,家长往往比孩子更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这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他们往往以解决表面问题的方式逃避解决深层次问题,用虚假的勤快掩盖真实的懒惰。
家长与孩子达成协议,每天的洗碗的工作由孩子完成。孩子高兴的答应了。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与母亲一起洗碗,觉得很好玩。他答应承担这份工作的原因,可能就是觉得好玩。但很快,他觉得这并不好玩,特别是因为没有洗干净而遭到父母的批评,让他觉得很委屈。父母在客厅看电视,而自己在厨房洗碗,又让他觉得不公平。怎么办呢?他开始拖延吃饭的时间,磨磨蹭蹭总也吃不完,希望父母等不及了,不再让他洗碗。他开始找借口,编出写作业、读书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撒娇,或是撒赖,以此逃避洗碗这件事。这时候,要看父母怎么做了。
通常我们可以依据父母的态度和对孩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四类。一是温柔型家长。态度和蔼,要求不高,不洗就不洗吧,毕竟是小孩子。二是批评型家长。态度严厉,对孩子进行批评,甚至斥责,或表示失望,但要求不高,批评之后爱洗不洗吧。三是坚定型家长。态度和蔼,既不批评也不指责,甚至还会表示同情,但要求不放松、不让步,最终还是让孩子把碗洗了。四是专制型家长。态度严厉,要求严格,既严肃批评,又严格要求孩子完成任务。比照一下,你是哪种家长?
温柔型家长是最省事也是最省心的家长,他们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和做法,并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虽然很温柔,但对于培养孩子来而说,无异于“温柔的杀手”。批评型家长表面看尽到了教育的义务,毕竟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实际上他们借教育孩子之名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就把教育抛到了一边。专制型家长的做法似乎取得了教育的效果,但会让孩子收获到什么呢——服从,还会让孩子感受到压抑。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负面效应可能更大一些。坚定型家长的难度最大,一方面他们要压制心中的“怒火”,不急不躁,另一方面他们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绝不包办替代。难度可想而知。
想象一下:孩子在饭桌上磨磨蹭蹭,意图逃避洗碗,在厨房里大喊大叫,为了拒绝洗碗。作为家长,你忍得住吗?你会不会认为大可不必如此,不跟孩子较劲了,自己钻进厨房,把碗洗了?这样你就变成了温柔型家长,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你会不会怒气冲冲,对孩子大喊大叫,实施语言暴力,然后气呼呼走进厨房,自己把碗洗了?这样你就变成了批评型家长,以发泄而不是以教育为目的;你会不会严厉斥责孩子且不容分辩,横眉立目或阴沉着脸,孩子别无选择只能按你说的做。这样你就变成了专制型家长,极有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上的阴影。
看到这里,我希望朋友们反思一下,自己是哪一种家长;在培养孩子承担家务这件事或是在其他的事情上,自己是怎么做的。
我希望大家认识到这样一点:不是孩子越来越懒,是家长、是我们自己,越来越懒。我们希望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于是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情况:以解决表面问题的方式逃避解决深层次问题,用虚假的勤快掩盖真实的懒惰。真实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洗碗,是培养劳动意识,是培养家庭责任感,是造就一名有效的家庭成员。或是说,真实的问题是教育问题。既然是教育问题,那就不能想着立竿见影的解决,更不能怕麻烦。所有灵丹妙药,归根结底都不是教育。孩子不承担家务劳动怎么办?最省心最省事的办法就是不用他们承担。家务劳动问题解决了,还不用担心他们做不好,弄得家里乱七八糟,但留下了教育的遗憾。有些家长标榜自己勤快,什么事都不用孩子插手,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把孩子照顾的妥妥帖帖。从家庭主妇的角度来看,她们是勤快的,但从母亲的角度看,她们是懒惰的。
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的最好选择。千万不要以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准确的说应该是家长与孩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教育。所谓的“难关”,不仅是孩子的“难关”,也是家长的“难关”,是大家共同的“难关”。这就意味着,孩子不愿意洗碗、不想承担家务,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孩子,或干脆替代孩子,都是不对的。遇到这些问题,家长首先要表示同情和接纳,这是合作的基础。“是呀,小时候我也不想洗碗。”这样的表达要比“你怎么这么懒,什么都不干!”,好上不知道多少倍。其次是明确责任和底线,让他明白事实不可改变、责任不容逃避。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没办法,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要做点什么。”第三就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觉得并不孤单。“好吧,我们一起去厨房吧,你洗碗,我给你打下手,你看怎么样?”最后就是一定要让他获得成就感,让他感受到这个家庭因为他而更加幸福。“我们的厨房多干净,我们一家人多幸福!”用这样的话激励他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你真棒!”
最后我想说的是,劳动教育,核心是教育,途径是劳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