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217):凤皇来仪——说“凤”与“风”(中)
朱英贵
紧接《细说汉字(216):凤皇来仪——说“凤”与“风”(上)》
五、“凤”(鳳)与“风”(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为什么要将“凤”(鳳)与“风”(風)的字形一并解读?因为在甲骨文中,“凤”与“风”本是同一个字,或者说,“凤”(鳳)就是为“风”(風)而造的的字,因为“风”无形可现,来去无踪,但是先民又很崇拜它的威力,于是便将其神化。被神化后的“风”便幻化出一个神鸟“凤”的形象,所造出的是同一个字,它既是“凤”(鳳)又是“风”(風),是后来才逐渐分化出“鳳”与“風”两个不同的字形的。
让我们先来看“凤”(鳳)字与“风”(風)字的甲骨文字形:
“鳳”字或者“風”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以上48个“凤”(鳳)字或者“风”(風)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通常的说法是,像凤鸟昂首、高冠、长羽与羽尾的形象,如果进行实物联想的话,大致与今日所见孔雀形似。其中有一部分字形(大多在上部四横行),在凤鸟形象旁边还有一个类似甲骨文“凡”字的符号(两条竖线之间夹着两条短横线),据认为这个“凡”字符号是用作表示读音的声符。根据这样的解释,那就是说,有一部分是早期的象形字,另一部分是后期的形声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明明就是“凤”(鳳)嘛,为什么还要说它又是“风”(風)呢?这一问题容当后叙。
再来看“凤”(鳳)字与“风”(風)字的金文字形:
“鳳”字或者“風”字的金文字形
“凤”(鳳)字或者“风”(風)字的金文字形不多,从上图的五个字形来看,其构字理据应该是跟甲骨文一脉相承的,只是其中源自中方鼎的两个字形略有变异:其左侧为凤鸟形象,右侧上部应该是“凡”字符号的变形,右侧下部为何物?也许是凤鸟的幼雏或者是跟随凤鸟的群鸟?也许是一些虫类动物,借以标识“凤”(鳳)字是属于动物一类的神鸟?目前尚不明确,只好存疑待考。特别是最后一个字形,已经将其刻画为韵味十足的鸟类形象,足见后期金文字形的构字理据已经开始朝表神鸟一方倾斜。
既然后期金文字形的构字理据已经开始朝表神鸟一方倾斜,那么也就几乎同时分化出另一个字形开始朝表示流动的气流一方倾斜。下面就来看看“风”(風)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所谓“字形演变”是说该字的形体构造发生了哪些变化,所谓“字源演变”是说该字的形体构造是如何发生这些变化的(详见下图):
“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上图共两行“風”字的字形,第一行前三个字形(两个甲骨文和一个金文),我们前面已经见过,那就是甲骨文与金文的“鳳”字或者“風”字,也就是说,“鳳”与“風”本就是同一个字,或者说,“風”字与“鳳”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是同出一源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風”(风)字是如何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形体的:
“風”(风)字的现代楷书形体是在小篆字形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演变而来的,而“風”字的小篆字形则是由上部的“凡”与下部的“虫”组合而成。上图《说文》中保留的古文字形(第二行第二个字),其上部的“凡”清晰可见,而下部的“虫”却不甚明显,可见小篆字形不是直接来源于“说文古文”,而是跟上图中的两个简帛文字有字源演变关系。上图中的楚帛书(甲1.31)和秦睡虎地竹简(秦2)两个字形,都明显是由上部的“凡”与下部的“虫”组合而成的,这就是小篆“風”字的字源依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楚帛书和秦简两个字形的来源就应该是“中方鼎”中的金文形体(第一行第三个字),它省去了金文字形左侧的凤鸟形象,而将其右侧讹变为“从凡从虫”的字形结构了。
下面再来回过头来看看“鳳”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详见下图):
“鳳”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上图共三行“鳳”字的字形,下边一行分别罗列“鳳”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四种形体,可以清楚地看出“鳳”字的字形演变;上边两行分别罗列“鳳”字的八个古文字字形,可以窥测其字源演变的大致过程。其中的四个甲骨文字形由简入繁,前两个属于象形字,后两个添加了“凡”字符号,似乎是增加了表音成分。第二行的头一个是金文字形,除了继承甲骨文的要素之外,在右下部又增加了一些符号,这属于资源演变过程中的繁化现象。然后是具有过渡意义两个《说文》中保留的古文字形,一个简化,只取凤鸟的身躯与长羽;一个繁化,在前一个简化字形基础上又增加了右侧的“鸟”字,作为表意偏旁以强化表意;正是这个“鸟”字表意偏旁为小篆字形的定形奠定了基础,于是最后一个《说文》中的小篆字形便是由“鳥”字上“凡”字构成的“鳳”字,而现代楷书的“鳳”字便是由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而成的。
综上所述,借助观察“鳳”字与“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我们可以知道,“鳳”与“風”这两个字是同源的,也就是说“鳳”与“風”的最早初文本来就是同一个字。既然如此,那么从构字理据来看,这两个字的源头就应该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要么是为凤鸟的“凤”而造的字,要么是为大气流动的“风”而造的字。如果真要做这种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的话,是很让人左右为难的,因为在通常看来,“凤”与“风”的意思差别太大。
于是有人认为,既然二者在字义上的意思差别太大,而“凤”与“风”又读音相近,因此这两个字是同音假借关系。造字时参考鸡或者孔雀的形象为神鸟凤凰创造了“鳳”字,神鸟在天上飞必然有风相伴,于是就借用“凤”字来表“风”的意思。后来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为了区别字义,“凤”与“风”这两个意思就导致了字形的分化,表示流动的气流意思的字就改用“虫”作为表意偏旁,以示风动虫生之义,即风一吹来,宇宙的生物就生长了。
这样的解说,不失为有一定道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愚以为,从“凤”与“风”两个字义的纠葛来说,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凤”与“风”的同一个初文字形应该是为“风”造的字,而不是为“凤”造的字。这就如同此前我们曾经另文谈到过“龙”实际上是为闪电造的字一样,大自然的风雨利于万物,所以先民自然会对风神特别崇拜。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对民有利益的人和物,才能被尊敬为神,神一定是聪明正直不害民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大自然界的风吹拂万物,而且往往是先要“兴风”然后才能“作雨”,农业社会的先民最期待的就是风调雨顺,于是,风就这样被尊崇为神。
风从哪里来?无形又无踪,于是先民想象应该是天空中有一只大神鸟,当它展翅翱翔之时就产生了风,于是就仿造飞鸟(也许是鸡,也许是孔雀)的形象来为“风”造字,字造好了,那么这个字就既是“风”又是“凤”,“风”来了,也就是“凤”来了,人们对风神的崇拜也就转化为对凤鸟的崇拜了。
在甲骨文中,凤就是风,二字同音、同义、同字,有的以“凤”为“风”或借“凤”为“风”。例如:
①“其遘小凤。”(拾9.7)
②“癸亥卜,犾,贞:有大凤。”(甲3918)
③“乙亥卜,贞:今日不凤。”(后上31.13)
以上三例甲骨卜辞中的“凤”都是“风”的意思:“遘小凤”即遭遇小风,“有大凤”即有大风,“今日小凤”即今天不会刮风。由此可见,“凤”就是为“风”而造的字。
“凤”就是为“风”,而“凤”作为商族的图腾在祭典中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凤”成为上帝的使者,在卜辞中称之为“帝史”,如“于帝史凤二犬”(《卜通》)、“寮帝史凤一牛”(《殷墟文字续编》补)。上帝的使者要传达上帝的旨意,而“凤”与“风”的联系使它能胜任“天使”,成为天神,因此可以“帝史(使)凤(风)”,卜辞引文中的“史凤”即使风。故郭沫若认为“古人盖以凤为风神”(《卜辞通纂》卷二),这与庄子描述的“大鹏”形象显然一致。另外,甲骨文中有“凤”字却无“凰”字,可见“凤”是专门为风神造的字,周代凤神俗称“凤”,“凤鸟”或“凤皇”,后来由于崇拜神鸟“凤皇”,才又为它找了一个配偶,并将“凤皇”二字改写作“凤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关于“凤凰”的传说当在殷商甲骨文之后。
最后总结一下:拙文认为,“鳳”与“風”在造字之初本就是同一个字,这个字应该是为先民意识中上天的“风神”而造的,也就是说,“凤”字的造字本义当是“风”或者“风神”。由于“风”或者“风神”无形无踪,再加上先民对起风的动力源没有科学的认识,误认为应该是一只大神鸟的羽翼扇动的结果,于是这只大神鸟就被崇拜为风神。风神既然是一只神鸟,那么为它造字则必取鸟的形象无疑,而这个取象于鸟类形象的字就既是“凤”(风神)也是“风”(风神所鼓动的气流——刮的风)。
再说的具体一点,在先民造字时代,人世间并没有“凤凰”这种飞禽,也没有人看见过作为鸟类动物“凤凰”的实体形象,人们观念意识中的“凤”实际上是对“风神”形象的拟物化,于是所造的字,就既是对作为风神的“凤”的称呼,又是对风神所兴之“风”(来去无踪的气流)的称呼。这就是“鳳”字或者“風”字的构字理据,不知各位学人以为然否。谨此献疑,以求切磋。
“鳳”字或者“風”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既如上述,下面就来梳理一下各自的字义演变情形,先来看“凤”(鳳)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六、“凤”(鳳)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凤”(鳳)字的造字本义当为风神(凤鸟)。
《说文解字》卷四鳥部:“凤,神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崘,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寕。从鸟凡声。”
许慎所解的大意为:“凤”是一种神鸟。它的身上具有鸿(雁)、麐(鹿)、蛇、鱼、鹳、鸳、龙、虎、燕、鸡等十种动物的特征,其羽毛五彩颜色齐备。凤诞生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有时飞过昆仑山,有时又到砥柱水边饮水,白天到弱水河边濯洗羽翼,晚上住宿于风穴山洞之中。凡是凤鸟出现的时候,则天下大安宁。它的字形采用“鸟”作表意偏旁,采用“凡”作表音的声旁。
后来,“凤”(鳳)字由风神(凤鸟)的造字本义演变为传说中的神鸟(凤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例如:“《诗》曰:‘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荀子·解蔽》)再如:“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又如:“吾闻鸟有凤者,恒出于有道之国。”(唐·韩愈《送何坚序》)
“凤”(鳳)字在古代可以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例如:“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论语·微子》)邢昺疏:“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于凤。”再如:“凫鴈皆唼夫粱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楚辞·九辩》)王逸注:“贤者遯世,窜山谷也。”又如:“痛凤兮远逝,畜鴳兮近处。”(汉·王褒《九怀·通路》)
“凤”(鳳)字还可以比喻婚姻关系中的男方,女方可喻为“凰”。例如:“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再如:“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宋·文天祥《六歌》之一)
“凤”(鳳)字还可以借喻帝王,比如帝王即位前所居的府第可称之为“凤邸”。例如:“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再如:“太宗俯离凤邸,亲御龙韬。”(唐·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又如:“西京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钟在天。”(《旧唐书·音乐志三》)
“凤”(鳳)字还可以指称凤盖(帝王仪仗)。例如:“诏徒登季月,戒凤藻行川。”(《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吕延济注:“凤,凤盖也。藻,文彩也。言凤盖散文彩于所行之川。”
“凤”(鳳)字还可以指称凤钗(妇女的首饰)。例如:“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前蜀·李珣《虞美人》词)再如:“入傍妆台,对芙蓉镜,卸鬓边双凤。”(清·汤春生《夏闰晚景琐说》)
根据上面对“凤”(鳳)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凤”(鳳)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七、含有“凤”(鳳)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凤”字的成语,根据其中“凤”字出现的语言环境,大致有三种如下情形:
其一是描述凤鸟或凤凰的,例如: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源自宋·李昿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雏凤清声——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源自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朝阳鸣凤——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源自《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丹凤朝阳——比喻贤才逢明时。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凤冠霞帔——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源自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有凤来仪——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源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凤皇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同“凤凰来仪”。语见《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凤凰于飞——比喻夫妻和好恩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同凤凰于飞”。语见《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其二是“龙”与“凤”互现的,例如:
凤翥龙翔——翥鸟向上飞;翔盘旋飞翔。龙飞凤舞,形容气势非凡。语见明·张居正《陵寝纪》:“山趋水会,凤翥龙翔,信乾坤之……”
凤子龙孙——帝王或贵族的后代。语见《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真个是凤子龙孙,遭着不幸,流落到这个地位。”
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源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源自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龙飞白水,凤翔参墟。”语见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源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源自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
其三是“鸾”或者“麟”与“凤”互现的,例如:
鸾凤和鸣——和应和。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源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凤友鸾交——①比喻有情男女结成的夫妇。②比喻男女间情投意合。语见元·汤式《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套曲:“烘散燕子莺儿,拆散凤友鸾交。”
颠鸾倒凤——比喻顺序失常。旧小说用来形容男女交欢。语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绣帷里效绸缪,颠鸾倒凤百事有。”
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凤毛。”《南史·谢超宗传》:“超宗殊有凤毛。”《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