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白羽肉鸡

白羽肉鸡,实际上是属于快大白羽肉鸡中的某些品系。是从白洛克(或白温多得)中选育出来的。该鸡种除具有快大肉鸡的主要性状外,其特点是其羽毛的白色为隐性性状。白羽肉鸡的外貌特征基本上都是在白洛克品种的基础上选育出来的。其外貌特征与许多快大肉鸡配套系的母本甚为相似。该鸡全身羽毛均为白色,体型呈丰满的元宝形;单冠,冠叶较小,冠、脸、肉垂与耳叶均为鲜红色;皮肤与胫部为黄色。眼睛虹膜为褐(黑)色。

白羽肉鸡生长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育雏前期、育雏后期、仔鸡中期、仔鸡后期。育雏前期是指刚孵出到14日龄的小鸡。是白羽鸡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日粮中需要较多的高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有利于刺激雏鸡食欲,使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良好。少加勤添。由于鸡龄小,消化道中的酶种类较少,含量低,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差,要选择玉米豆粕等优质能量和蛋白原料,少用棉籽蛋白等不易消化吸收的原料。育雏后期是指15日龄至28日龄的小鸡。是白羽鸡骨骼和肌肉生长最为关键的时期,日粮中需要较高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消化吸收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适当增加能量饲料,投喂较粗的蛋白饲料。仔鸡中期是指29日龄至37日龄的仔鸡。是白羽鸡内脏器官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鸡的采食量不断增加,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很强,日增重不断上升。为了使肉鸡的骨骼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得到良好发育,同时增加脂肪含量,需要较高的能量水平,应饲喂比育雏期蛋白质含量较低但能量较高的饲料,达到快速增重的目的。仔鸡后期是指38日龄至出栏的仔鸡。是肌体快速增重的后期,是脂肪沉积的最佳时期,沉淀脂肪能力强,所以对能量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后期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逐渐降低。它的主要性能可分为生产期以及产蛋期。生长期0~21周龄的死亡率为2.5%。21周龄的体重为2100克。0~21周龄饲料消耗8.9千克。产蛋期21~68周龄的死亡率为4%。24周龄的体重2.4千克。68周龄的体重2.95千克。到68周龄每只母鸡平均产蛋量190枚,每只母鸡平均产种蛋数184枚,每只母鸡平均产雏鸡153只。21~68周龄饲料消耗48.2千克,每枚蛋平均耗料254克,每枚种蛋平均耗料262克,每只雏鸡平均耗料315克。

白羽肉鸡饲养是否成功育雏是关键,育雏期温度、湿度、舍内的空气新鲜度、鸡雏的密度都要合理,温度根据季节的不同略有差异。鸡雏不聚堆不张口呼吸就可以,不要一味地盯着温度计,不能违背它的生理要求;湿度控制在60%~65%,适宜的湿度能防止浮尘进入呼吸道,导致做首免疫苗后甩鼻、咳嗽;鸡雏的通风不能忽视,其实育雏期室内取暖的燃料耗氧很多,缺氧后鸡雏会暴饮导致非病理性腹泻或鸡雏窒息死亡;密度太大影响鸡雏的均匀毒和诱发腺胃炎,要适时转群。

白羽肉鸡发展形势可谓是突飞猛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最迅速、最典型的行业,是世界三大白羽肉鸡生产国之一。鸡肉产品已发展成为中国肉食品中唯一能够大量出口创汇的行业。近20年来,白羽肉鸡产量以年平均5%~6%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肉鸡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远超猪肉和牛肉的发展速度,成为我国消费比重第二的肉类,占比达20%以上。2010年中国人均肉鸡消费为10.3kg,低于人均11.3kg的国际水平,仅相当于先进国家美国的21%,巴西的23%,日本的59%。我国已基本形成由肉鸡养殖、屠宰分割、鸡肉制品深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环节构成的肉鸡产业体系,并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的肉鸡养殖加工龙头,如福建圣农、正大集团、吉林德大集团、北京华都集团和青岛九联集团等,其中圣农已成肯德基在中国的前三大鸡肉供应商之一,并已成为铭基、福喜、德克士的重要供应商。中国的鸡肉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膳食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以猪肉为代表的红肉消费逐年递减,预计到21 世纪30 年代,鸡肉将超过猪肉成为中国大众肉类膳食结构中的主流消费品。

白羽肉鸡产业更是中国畜禽养殖产业中规模化养殖程度最高的产业。规模化的养殖,相比于农户散养,更便于科学系统地管理,便于及时引进和运用新技术,能大大降低成本,提升畜禽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规模化的养殖通过建立完善的全程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保障了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国内大型白羽肉鸡企业在饲养过程中,都已采取“五统一”的管理方式,即“统一供应雏鸡、统一防疫消毒、统一供应饲料、统一供应药物、统一屠宰加工”,确保养殖过程受到严格监控,保证饲养的肉鸡原料安全。通过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国内白羽肉鸡企业有效保证了鸡群的健康成长。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