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质疑式教学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质疑式学习方式,是山东大学附中探索并实践多年形成的一项教学成果,其源头来自于初中数学老师对“数学学习能发展学生怎样的思维能力”的思考。目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的质疑式学习方式,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小学数学老师的认同,并尝试在小学数学课堂加以运用。
一段时间以来,我听了小学数学部分老师的课,课后跟执教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针对小学数学质疑式教学,我建议老师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不是移植是借鉴
我认为,学习借鉴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取其意而忘其形,取其神而忘其身。”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移植,而是借鉴。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段跨度大,年龄差异、认知差异也大,显然,在不同的学段,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用一个模式走下来。要针对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摸索出一个适合的学习流程。
好奇心是小学生最大的学习财富,唯有不断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才可能引发学生生疑、质疑,进而辩疑、解疑。
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体例,都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而设计的,是激发学生生疑、质疑的有效学习资源。所以,我觉得老师们还是要“紧扣课标”,指导学生“用好课本”。
二、不是讲堂是学堂
走进当下的课堂,仍然是以讲为主的课堂。老师讲,小老师(学生)讲,小组内讲,等等,算下来占用了课堂百分之八十乃至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我一直认为,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即便是变“一人讲”为“多人讲”,也是不足取的。课堂需要改变这种你讲我听的单向学习模式,需要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去动手动脑,而不仅仅的动口,至少应把课堂百分之四十或更大比例的时间还给学生。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操作、独立练习,在此基础上加强合作互助,切实提高学习效能。前些年有一种说法“一堂课只讲四分钟”,虽然言过其实,但提醒我们,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
三、不是导学是自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手中大都有一份老师提供的导学案,呈现给学生的是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流程。课堂上学生仍然是在教师一步一步的要求下完成导学案的。
我认为,导学案的价值其实就是一份学生的“自习单”---“自主学习单”。“自主学习单”的价值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老师先不讲,但可以要求学生先学、先练。低中段(一至四年级)学生不见得堂堂课都必备一份独立于课本的“自主学习单”,关键是由教师籍助课标要求和课本内容,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好奇心,在先试先练过程中自主生疑、质疑,进而辩疑、解疑,最终达成学习目标。高学段(五、六年级)小学生则可以依托课本独立完成“自习单”,在自学过程中自主生疑、质疑,再进一步在合作中辩疑、解疑,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四、不是作业是训练
数学知识的学习总需要辅以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练习力度和强度,我觉得是不够的,需要科学强化课堂练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唯有“时习之”,方才能学有所能、学有所成、学有所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遗忘曲线启示我们,可否依据人的“保持和遗忘”的时间规律,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训练安排,科学设计课上、课后(当天、一周、一个单元)的练习数量和强度,运用记忆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五、不是均力是克难
针对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我认为不应该平均用力。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例,对于前者,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显化思维过程,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方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区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难易程度。我们倡导单元备课,就是希望老师能够整体把握一个单元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该用力处须用力,敢于攻坚克难,而不是不论难易平均用力。
以上建议,供老师们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