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

今天是陈百强63岁生日。年纪大了,总还是觉得年轻时候喜欢的人、事、物好,包括那时候他们带来的心灵冲击。比如初听到这首《一生何求》时的震撼。随着年月的推移,一生何求,这个疑惑更加疑惑了。

这是经典港剧《义不容情》的主题曲,韦家辉监制(TVB监制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一直好人处处被欺,坏人总能得逞,到最后才翻盘。

温兆伦贡献了一个港剧里知道自己坏的坏人里最坏的角色丁有康,以后他再演什么也不像好人了,投靠杀父母的仇人,加害了身边所有至亲,蓝洁瑛又演了一个命运悲惨的角色,苏杏璇和黄日华继射雕之后再演母子,还有最后开放式的结尾,都是小时候的深刻回忆。

还是说到配的几首插曲。溯源的话,其实都来自王杰,来自他的第一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只是都翻成了粤语。

《几分伤心几分痴》就是专辑同名曲的粤语,《可能》翻自《安妮》,还有一首《故事的角色》翻自同名国语歌,而一生何求的国语版相对来说名气更小一些,叫《惦记这一些》。前三首也都收录在香港出生的王杰在台湾走红后返港第一张粤语专辑里,人歌剧三位一体推进。

而除了《安妮(可能)》,包括《一生何求》在内的三首,都出自一个叫王文清的创作人(国语的词也是他)。其实要看王杰早期几张,至少有十几首是他的作品,包括主打歌。这个人曾经是齐秦多年搭档的虹乐队键盘手,90年后期还在创作,之后就像消失了一样。微博上有些人还有过王文清是谁的讨论,有人说是某个人的笔名,有人说可能已经去世多年。后来终于挖掘出来,还有近照,昔日的精瘦长发键盘手,现在台中一个公寓当管理员,早已成了大腹便便的油腻宿管大叔,音乐的事也不再涉及,中间发生了什么就没有人知道了。

在国语专辑差点被埋没的这个曲子,经过潘伟源的改编,把简单的失恋情歌升华为了迷茫的人生感慨,重新赋予了生命。国语反复唱到“哦不要说”原本听着有些别扭,但改成了“一生何求”,就是在反复叩问的灵魂之问了,还有那句“我得到没有”也像一锤子猛击,加上配乐上也更加空灵。当然,也少不了陈百强的演绎。不过有人以这两首来评判陈百强比王杰水平高,那也有失偏颇了。只能说是这首《一生何求》是正确的时候遇上了正确的人,就如《千千阙歌》之于陈慧娴。

那年的陈百强,重回到老东家华纳。他出道于EMI百代,70年代末就已树立了自己学生偶像歌手的形象,当然他的创作也不弱,第一张专辑里的《眼泪为你流》就拿到十大金曲奖,也是他自己的创作,八二八三年到了华纳的《今宵多珍重》《偏偏喜欢你》等作品就使他事业到达高峰了。

那时候谭咏麟虽然也不错,但还在寻找定位,两人差距并不大,张国荣后来到八三八四年的《风继续吹》才跻身和他同列竞争。但过了两三年,形势突变,他发现已经被这两人甩下了。这时他做了一个说不清楚对还是错的决定,离开华纳去了一个朋友和EMI合开的小唱片公司DMI。在DMI,他可以减少受到华纳过于商业考虑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不到三年出了六张专辑,从专辑封面和选曲编曲等等,都亲力亲为,还贡献了多首创作佳品,据说有张专辑封面他坐的大椅子,是他在加拿大逛街看到的就买下来专门运回香港。

这6张专辑现在看来是艺术水准颇高,是陈百强歌迷以及粤语歌迷必收的精品,市场也不差,但不进则退,当时却是让他和谭张在市场反应拉开距离更大了,张学友等后起之秀也赶上来了。陈百强的纠结也在于此,既想坚持自己的风格,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执抝而敏感。其实从八十年代初,他就尝试多种风格,快歌劲歌妖歌民歌励志歌,但人们接受的还是他抒情慢歌。所以思考再三,又回到了华纳。这时已经进入到他有效生命的最后三年(最后昏迷了一年多)。这时候的华纳已经人才济济(但几个年轻人后来并没捧起来),不可能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他了,他还有明显短板就是普通话太差,没出过国语专辑甚至单曲,那时候歌手都要考虑台湾市场了,后两年更是发掘内陆市场。

幸亏他在这张专辑遇到了《一生何求》这首歌,也是这首歌幸运遇到了那年才30岁的陈百强。也成为事业最后一个经典。在华纳最后几年,只是一年一张专辑,没什么波澜,没什么起色,据说在现场还偶有走音破音忘词这些情况(有人推测那时已经开始放弃自己了)。到四大天王格局渐成,更是心灰意冷,甚至已经开始筹划告别歌坛演唱会。

出完《一生何求》之后没多久,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多年好友,与他和张国荣并称三剑客(三个人在80年代初期拍过几部青春偶像电影)的钟保罗(内陆人知道的很少了,主要是当主持人),因为欠巨债跳楼自杀。三个人虽然后来没那么紧密,但这事对其他两人影响巨大。后来还有他的红颜知己嫁给他人的传闻,他的状态更是一落千丈,直到后来只留下了无尽遗憾。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是啊,一生何求,1“生”是前提,不管追求什么,如何追求,财富,名声,奖项……都只是在1后面加上0,如果生命安全和健康没有了,失去的就是所有,后面再多0也没用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