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暮年:谢晋元遗孀,与八百勇士孤军那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80年前,
著名抗日八百壮士首领谢晋元,
被捕后因不愿叛变,
倒在了叛徒的屠刀之下,
享年37岁。
他牺牲后,留下壮士300名,
谁能想到,部分壮士的半辈子,
竟与一女人纠葛在了一起,
而这名女子,竟是谢晋元的夫人,
她和幸存孤军之间,
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今天我必须揭开这段无人知晓的历史!
她就是,凌维诚。
1907年,她出生于,
上海一个商人家庭中,
因为家里条件好,
她自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少年时期求学于,
上海务本女中和东南体育专科学校,
学会了钢琴、小提琴、唱歌等才艺,
这位公认的大家闺秀,
在22岁那年,
遇到了改写她命运的男人。
1927年,她去给朋友当伴娘,
婚礼上,英气俊郎的伴郎,
吸引了她的注意,
伴郎名为谢晋元,是一名北伐军人。
两人一见倾心,迅速陷入热恋,
虽然家里人不同意这段恋情,
但在经历过一次生死相许后,
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情郎,
1929年9月,两人举办了婚礼,
从此过上幸福的小日子。
婚后,丈夫调到上海,
两人顺理成章在上海安了家,
很快,他们的大女儿谢雪芬也出生了,
在上海,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
一位气质出众的女子,
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娃娃,
正是世人艳羡的温馨之家。
那段日子,她过得无比快乐,
她和丈夫说音乐,为他弹琴,
丈夫则给她分析国内局势,
在浓情蜜意中,
他们还迎来了二女儿和大儿子。
只可惜,在战争年代,
这样的美好很难长久。
1936年,
时任88师中校参谋主任的谢晋元,
预感到战争一触即发,
他担心妻儿安危,
便决定将怀孕的她和三个孩子,
先送回老家广东蕉岭。
一开始,她不同意,
她想要全家人同甘共苦,
但是丈夫很强硬:
“如果不安顿好你们,我无法安心杀敌。”
离别前,丈夫抓着她的手承诺道:
“等到胜利那天,我来接你们回上海。”
谁能想到,此一别竟成永别,
丈夫并没有如约而至。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
长达两个多月的正面抵抗,
让国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为了掩护十万大军西撤,
团长谢晋元奉命带着400多壮士,
据守四行仓库。
由于孤悬在后,不会再有援军,
史称孤军。为了迷惑敌人,
谢晋元对外宣称部队有800人,
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八百壮士。
1937年10月27日到31日,
四天四夜里,414位壮士,
以牺牲9人伤20余人的代价,
阻挡日军数十次火力全开的进攻,
毙敌200多人,
他们以血肉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当时,谢晋元和官兵全部写下遗书,
下定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
然而,日军无耻,
竟以进攻公共租界威胁其投降,
为了上海民众的安全,
谢晋元不得不屈服,
之后,他与孤军战士被拘禁4年之久。
期间,汪伪政权不断派人诱降他,
但都他被严词拒绝。
见他软硬不吃,汪伪特务下了杀心,
1941年4月24日早晨,
37岁的谢晋元,被残忍杀害。
遇害的消息传出后,
近30万上海市民自发前往吊唁,
葬礼堪比国葬。
而远在广东苦苦等待丈夫的她,
得知消息那一刻,直接晕倒过去,
过去5年,她从养尊处优的军官太太,
变成了每日下地种田的农妇。
4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年事已高的公婆,
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以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名门闺秀,
不得不脱下旗袍和皮鞋,
开始学习种田,播种、挑粪、施肥,
从无法忍受到能熟练完成,
她靠的就是丈夫那句:“我会来接你们。”
如今是彻底断绝了她的精神支柱。
可再悲痛欲绝,日子还要继续,
老人孩子都还等着她呢,
她不敢伤心太久,很快振作了起来,
以柔弱的身躯,继续撑住这个家。
1941年,她带着孩子,
辗转5个省,才到达重庆,
她希望国民政府能念及丈夫功绩,
安排他的几个孩子读书。
没想到,得到的却是蒋介石的推脱,
她心灰意冷,只能返回蕉岭,
用丈夫那微薄的抚恤金,
买了三亩地,靠种田养活孩子,
没能力上学,她就自己当老师,
带着孩子们读书写字,
日子紧巴巴地过着,
终于熬到了日本投降,
她很想回上海祭拜丈夫,
并找个学校让孩子们好好念书。
但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一方面,公公年纪大了,
她走了老人会无依无靠,
另外,去上海的路费不菲,
她根本没有钱。
公公知道她的难处,
便主动收养一个落难女孩当孙女,
以此让她安心,
之后还帮她变卖部分田地,
让她凑足了路费。
1946年4月,她带着四个孩子,
回到了阔别十年的上海。
然而,事情没有如她预料般发展,
她率先看到的,
是悲惨却又心痛的一幕。
当年丈夫遇难后,
日军占领了公共租界,
当时和丈夫出生入死的孤军战士,
被迫成为日军苦力,
部分人被押解到安徽、南京和杭州做苦工,
而那些反抗最激烈的,
则被发配到荒岛建机场,
其中被打死、饿死、病死的就有好几十人,
扛到抗战胜利的,仅剩36人,
回来后,这群人不知何去何从,
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作为团长夫人,她觉得自己有义务,
让丈夫的旧部们活得更有尊严一些。
一开始,她带老兵们前往南京,
希望寻求国民政府的救助,
没想到对方却要求老兵继续参与内战,
这一无耻的要求,
让她彻底看清这群人的嘴脸,
也明白了,
只有自救,才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这位拉扯4个孩子的妇女,
带着一群沧桑的孤军老兵回到上海,
并在吴淞路466号一栋废弃楼房里,
安顿了下来。
之后她四处奔波,托关系求人,
帮那些有文化、有手艺的老兵
找到了警察、司机、文员等体面工作。
但有好大一部分孤军老兵,
依旧没有生活来源。
于是,她绞尽脑汁,
开始回忆过去父亲的“生意经”,
从小耳濡目染的知识,
现在派上用场了。
在严苛的生存压力下,
几个月前还是勤勤恳恳的农妇,
摇身一变,成了女掌柜,
带领老兵组成孤军工业服务社,
帮助一群老人讨生活。
服务社成立后,
他们经营起“孤军牌”日常用品,
因为上海人对八百壮士有很深的感情,
所以对孤军牌的日用品很买账,
服务社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只可惜,好景不长,
不到一年的时间,
经手钱款的孤军老兵卷款跑了,
她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而留下来的人也心不在焉,
加上战事吃紧,上海通货膨胀严重,
物价暴涨,小本生意寸步难行。
而最让她痛心的是,
因为物价涨得太高,没钱吃饭,
有4位孤军竟偷偷走上了抢劫之路,
被抓前,他们还把抢来的东西,
留给了她的孩子和其他老人。
可犯罪就是犯罪,
四名老兵没有逃过死刑的命运,
她依旧来不及悲痛太久,
家里还有一群人等着她呢。
1948年,她组织老兵,
将丈夫墓地和原孤军营附近的地,
围了起来,
租给那些逃到上海躲战的人,
收取了少量租金,
这笔钱一小部分给孩子上学,
剩下的全部给了,
上百位孤苦无依的老兵。
靠这个方式,
他们终于熬到了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
上海房产登记造册,需要重新分配,
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给当时的陈毅市长写信,
说明自己居住地的历史,
和如今老兵们的现状。
这一次,她等来的终于不再是推脱,
陈市长知道后,马上批复,
将吴淞路466号房屋及墓地一段,
归谢晋元遗属使用,一切费用减免。
在中国共产党的关照下,
她和孩子们过上安稳生活,
在政府的协助下,
她还在幼儿园找到了工作。
而那些没能在上海安家的孤军老兵,
也陆陆续续返回了原籍,
每一位临行前都拿到了她给的路费。
好几位老兵在临走前,
跪在谢晋元的墓前痛哭:
“我们对不起你,谢团长,
你为国捐躯,我们无能,
还来叨扰你的家人。”
她则在旁好言安慰:
“我丈夫虽然牺牲了,
但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名字。
而你们,受了多少活人的罪,
九死一生活了下来,
却还要面对更残酷的生活,
每个活着的孤军士兵,
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虽然别人不知道你们的名字,
但你们的团长知道,我也知道!”
老兵们陆续返乡后,
她对这群人的救助并没有结束,
在困难时期,
孤军士兵郭兴发家里揭不开锅,
找到了她,
本身自己就过得特别困难的她,
硬是将自家口粮分了一半给郭兴发。
虽然分开了,
但她一直和孤军老兵保持着联系,
100多位老兵名字都写在她的本子上,
之后几十年间,
每一位老兵离世的消息传来,
她都会划掉对应的名字。
1991年1月6日,
84岁的她在上海病逝,
临终之前,
她将泛黄的笔记本交给孩子们,
并告诉他们:“上边的名字,
都是你们见过的叔叔。
他们与你父亲一起写下遗书,
立志同生共死,这些人遭的罪,
远比你们父亲的多。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尽力帮他们,
你们也要这样,
否则你们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
最后,她说完最后一个请求:
“让我葬在你们父亲身边。”
生前,他们不能相守,
死后,她要和他葬在一起。
团长带兵打仗,
让全世界看到了,
中华儿女抵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他无愧英雄之名。
每一年,有无数国人,
来到谢晋元将军墓前祭拜,
在献花时,
请不要忽略他身旁的谢夫人,
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
她的一生无高光时刻,
唯独将那中华女子特有的善良和坚贞,
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谢晋元心中,他是“白月光”,
在儿女心中,她是“温柔母亲”,
在孤军老兵心中,她是无私的“夫人”,
在后人心中,
她应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女英雄!
2021年,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2021年,谢晋元团长逝世80周年,
谢夫人逝世30周年,
让我们一起致敬,缅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