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的得最终就是败。甲骨文台历说字——得
今天一起学习的字是——得。得到、舍得、患得患失、得道多助的得。说起得字,就会说到大学之道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历经多个阶段才能实现得。那么得应该是一种很高级、很难得的状态,其本义是什么呢?
先看一下得字的甲骨文结构和含义。得,会意字,从又持贝。又是手的意思,贝是古时的货币,表示财富。以会所得之意,表经过努力得到了一些财物。后来增加彳,是行的一边,有前行的意思,又表四通八达,也表在十字路口做出选择。以表示懂得道,用道来规范自己行为的有德之人才会最终有所得。
小篆的写法贝字的字形讹变写为上面一个目字下面一个八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
【甲骨文台历,得】
下面看文献引用:
知得而不知丧《易乾》
这里得是获取的意思。知道获取也知道可能失去才是有智慧的人。甚至在损失已经产生了的情况下,如果能理智面对及时止损,调整心态让生活尽量少受其影响,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的得了。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 周南 关雎》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的第一句大家耳熟能详: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hǎo)逑。求之不得的意思是指想要追求,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得的意思:得到实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得:得到抓到的意思。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季氏》 意思:年老之时,血气衰弱,应当戒在好贪求得上。季孙氏是鲁国最有势力的贵族,其收入会占到鲁国税收的一半,孔子说这些话是劝季氏不能贪求好得。(春发夏长秋收冬藏,遵照生命发展的规律,年老要注重收养生息不能总是往外求得)这句话得也是向外求得,向外求取的意思。论语里有三益友,三损友,三乐,三损,三戒,三畏。这句话就是三戒之一。
少师得其君。《左传 桓公六年》意思为:少师很受君王的宠信。意思很直白简单容易理解。不过,这句话的出处很值得学习。出自于《季梁谏追楚师》大意如下:春秋时期,楚王入侵随,(楚: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是当时的大国。具体确切的疆域我没有找到准确的说法,可以知道其都城在湖北荆州。随:湖北随州。)楚派人去谈判议和,随派出少师(一种官名)主持议和。楚王的部下对楚王进言:我们之所以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完全是因为我们扩大军队增加军备,吓坏了其他小国,让他们抱团合作来抗衡我们。这些小国中就数随最大了,如果随骄傲起来,抛弃那些小国,我们就可以从中离间他们,从中找到机会打败他们而得益。少师这人一向狂妄,我们佯装成军队疲弱的样子,让他傲慢起来。”楚王的另一个部下马上说“随国还有季梁呢,这个做法没有作用,季梁不容易被骗到,会阻拦随王的。”第一个进言者说:以后会有用的,少师很得随王的宠信。(就是文献引用的“少师得其君”,得表示得到宠信。)
后来少师回去后果然上当了,进谏随王要追击楚军。这时随国的贤臣季梁急忙阻止,认为楚国现在是天方授福,佯装弱兵诱敌深入,不能追击。(意思是天都要其兴起,其他人不能违逆天的意思与其作对。)并说出:小国有道能抵御淫暴的大国。接下来季梁从国君要忠于人民,祭祀官要忠实地向鬼神汇报社稷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等方面,说明了人民和睦,鬼神赐福,才是真正的国力强盛。现在随国民众各有心思,鬼神缺了主人,光靠祭礼丰盛(表面功夫)是不能获得鬼神赐福气的。他劝随王还是整顿内务和邻国兄弟搞好关系,才能避免灾祸。随王听后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再侵犯随国。
季梁在说服随王的过程中用了以下句子: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治理国家的上道和规律在于让民众过上好生活。)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地球上生活的平民百姓是天上的神明的主人,百姓生活富足,日子过好了,神明会有自己的方式感知到,然后神明才会赐福于国家好运,就是我们说的国运。国运要好,先要民众生活好。)
三时无害,民和年丰。
民和而神将之福,故动之有成。(民众和谐,神明降福,国家的治理行动才会有好结果。)
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季梁的智慧思想很值得我们重复多次学习,其关于道,关于民与神,天与国,君与民的关系的思想表述在早期就很客观了。其中民与神,国与命运的关系,也和个人的细胞机体,意识,个人之国和个人发展命运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以上是得字的文献引用。下面结合个人理解说说得字在使用过程中的演变。
打个不完全贴切的比方,人们由于需求而发明了一种电器,这种刚开始发明出来的版本,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会被发现不够好用,不够人性化。然后相关工程师会对其做升级迭代。文字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个别的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分化出结构很相似,但是意思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今天的得字,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最早期的甲骨文得字,从贝从又,表示用手持贝。这只表示一种短暂时间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获得的财富如何才能一直保留甚至升华呢?最早期的得字写法不能满足这个表达需求,这个字后来在文字使用过程中被淘汰没有使用了。由这个字而又演变出下面两个结构上有关联,意思却截然相反的字。
甲骨文败字,从贝从攴pu。在原来得字的手部件处加了棍棒,表示手持棍棒敲打贝。贝壳会被损毁,财富流失。去年有句网红名言:凭运气赚来的钱会凭实力亏回去。大概就是描述这种得而又失,没有升华,不长久的状态。无道,无真得。
得字,一直沿用到现在。在原来的得字基础上加了彳,从彳用手持贝。彳是行的一边,有行进变化的动态,表示四通八达的道路,也表示有多种选择的路口。表示遵循道,守规则,有道德规范的前行中的得才能得以升华,才会恒久。有德之得方为真得。德者,得也。此得因为升华而长久,甚至可以传世,比如好家风,好品德,勇猛精进的修学精神和习惯等等。
以上对得字的理解基本上和我在6月底学习甲骨文系统课时的想法差不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这次重新学习得字的时候,我有了以下新的一些思考。
得字,主要部件有贝,贝表示货币,我在之前的学习中一直更多地把得和物质财富联系起来。再次学习时,发现孩子的教育也是可以和这组得和败的写法联系起来的。
把贝当作小孩,如果在养育陪伴过程中特别是其幼小不太懂语言表达的阶段,如果只用命令式语言,甚至威吓暴力对孩子施加要求,不注重用心交流,估计会破坏掉孩子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勇气和好奇心等。如果家长能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自身懂道,守道,用好的品德指引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模仿成长,可能这种教育会更有所得,让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再想远一点,这个贝可以看作任何珍贵的,值得珍惜的品质、人和事;这些都值得我们尊重,以道引领而运用发挥,使其得以升华。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我猜想:最高境界的得,可能是大学之道所讲的知止,后能定静安虑得。得是在坚持不懈的遵循道的前行中,达到目标,达成目前阶段能做到最好的状态,甚至得以升华。如能到达那个得的程度,是否就算得上是生命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了?
以上是我对得字的理解,有讲得不对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忙指出。感谢。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