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学服务的技术,不能只用表象

《数字时代的教与学2》中《让教学更贴近你的学生》的引文部分,王绪溢博士写下这样一句话:教学总是要回归到人,数据、科技其实会帮助你更接近“人”;当你只用表象时,你会离人越来越远。这句话说明了技术与人的关系,更是点明了技术的本质——为“人”服务。因此,为教学服务的技术,不能只用表象。

什么是“技术的表象”?这几天再一次读起,我一直在琢磨与思考这个问题。课堂上,技术呈现出的第一层直观数据,大概便是表象。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挖掘数据里隐藏着的信息,是读懂数字背后那些洋溢着多元且个性的青春。

表象➊:教学系统随机挑选到性格内敛的学生

“挑人”功能,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的技术小工具。教师使用“挑人”功能,其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当然,如果常常让教学系统随机挑选,那么总是有机会挑到班上那些性格内敛、不善表达的学生。

此时,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挑到这样的学生,他不擅长公众表达,现在却要求他非说不可。对他而言,不也是一种伤害吗?”很显然,我们看到了技术的表象,有了一点想法,但实则可以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教学系统确实是把人挑给了老师,但要怎样开启对话就要看老师的智慧了,比如你可以先询问他“今天你想不想说点什么?”,或是约定好下节课发言的具体要求。

核心素养背景之下,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学会表达,便是其间一件很重要的事。我们要努力创设各种锻炼机会,让学生从不敢说、到小声说、再到大声说,从同桌对话、到小组研讨、再到全班表达。

其实,不仅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还有那些学业能力较弱的学生,都需要教师额外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与鼓励,让他们不再畏惧“被挑中”,能在一次次练习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所以,“挑人”是以促进全班思考为目的,同时也要兼顾对人性的理解。

表象➋:课堂检测里极少数做错题的学生

《请记住,那些时刻不可当众“翻牌”》一文里,我专门写过这种情形。如果仅从表象来看,技术确实能够及时且精准地告诉教师,“究竟谁是那个做错的学生”。可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众把学生的名字“翻牌”出来,那么可能就把自己与学生都推入了尴尬的境地——学生大概率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而教师也很难知晓学生做错的真实原因。

当教师能意识到不能只用“表象”时,数据就会帮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学生。当你在课后调出数据,私下与这些学生交流时,他们会很真诚地与你一起探讨问题所在,这样才有机会真正开始进步。

表象➌:投票数据结果呈现多元化,则可开启小组研讨活动

在《让教学更贴近你的学生》这篇文章里,王博士分享了林欣玫老师工作坊里一道问题的数据与决策。学员们选择正确答案③的有34人(70.83%),其他3人(6.25%)选①,8人(16.67%)选②,2人(4.17%)选④,1人(2.08%)选⑤。在小组研讨活动开启之前,欣玫老师首先出示每一个小组的答题统计图。而后,她先到第10组,再到第1组,而不到其他组去参与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她从更细致的小组数据图中发现:第10组没有人选择正确答案,而第1组答对的人数少于答错的人数。

说实话,对于教学的理解,我们常常是比较粗糙的。投票数据结果呈现多元化,意味着学生对这个问题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么,就比较合适展开小组研讨。可是,此时的教师该去哪里呢?哪个小组很难讨论起来呢?哪个小组需要帮助呢?我们大概从来没有细致思考过,一般只是在教室里随意走一走、看一看,偶尔听一听学生在讨论什么。

当能习惯主动打开小组数据图时,我们兴许就离学生更近了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清晰地看见学生的需要,也就能提供更及时精准的帮助——可以是亲自引导与示范,也可以是邀请其他组的学生来参与研讨,实现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表象➍:快速收集以情感因素为主的评价数据

评价,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高阶目标。凭借技术手段,我们能够即时反馈评价结果。这种高效性,让“评价”成为公开课的新宠儿。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能力点考核“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中,它对其意义做了准确的说明:在信息化环境中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从而扩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范围和深度,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课堂上,教师通常会给出一定的范围值,请学生利用反馈器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打分。可是,学生是如何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的呢?他们打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如果我们使用工具仅仅是为了快速收集评价分数,或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喜好给出分数,那么这些绝非评价与技术融合的价值。

当使用技术工具进行评价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经历合理的评价过程,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而深化他们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评价并不是指向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束,而是引导学习走向更深入。当然,若要让使得评价更有效,那么则可在学习之初由教师给出或引导学生自行确定评价标准,使之成为整个学习活动方向的正确指引。

课堂上的技术与数据,不是为了抓住学生的错处,更不是故意使学生难堪,而是让教师有理有据地看见学生的思考,从而让教师更贴近自己的学生。为教学服务的技术,要跳出表象,从人的角度作更深刻的思考,赋能学生的成长。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