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古】谁分得清宁海的寺庙庵堂?

全文约9000字

细读约20分钟

宗教建筑涨知识

佛教建筑

公元一世纪,佛教从南天竺传入我国,洛阳的“白马寺”为我国第一座佛教的寺宇。佛教建筑往往是沿中轴线,先后毗连,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的总体布局形成定格较早,古称“伽蓝”。但它的内部结构却也经历了从雄伟古朴到精巧繁缛的演变过程。

宁海的佛寺始建于东晋,佛教则兴于梁代,唐宋尤盛。南朝,因许多帝王崇佛,宁海的佛寺建筑也趋高潮。唐时有兴衰的过程 ,宋时已趋极盛,继后却渐趋衰败。南北朝时,有寿宁、妙相、崇教、大智、吉祥、法海、永乐6寺;唐代有11所:净土、崇福、瑞相、慈胜、明恩、圆通、演法、广修、法昌、保宁、慈云;宋代有17所:延寿、普福、兴梵 、福兴、福胜、福安、大觉、广福、永福、澄深、宝岩、普照、清居、清溪、法安、灵泉、登台。

根据1949年统计,宁海城关就有寺院二座,庵堂二十余处。

民国19年(1930),中国佛教协会宁海分会成立,会址设妙相寺,后设大北门竹隐庵。1966年后,佛教活动停止。1985年9月,县佛教协会重新成立,会址设城关西来庵。

以下是我县主要寺院的兴建情况:

寿宁寺,在县城东南5公里港头村。旧名白水庵。晋义熙元年(405)僧昙猷建。相传昙猷自海上来,以僧杖戳地而得泉水,故名。唐天宝三年(744),鉴真和尚一行30余人第四次东渡日本,取道福州,路过宁海,夜宿此寺。后晋天福五年(940)改为海晏,宋淳化元年(990),改称寿宁寺。

慈尊寺,在邑之东三十里之瀛岩上,晋时建造。

妙相寺,原名妙香院,又称赤山。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称妙相寺。妙相寺南向,建有钟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及东西两厢。并有放生池,前后以四井为界。占地二十余亩。存大德四年(1300)的大铜钟、大木鱼及光绪年间的“妙相寺”石碑一方。

吉祥寺,原名雁门庵,在县城北15公里雁苍山上。梁天监元年(502)觉圆禅师结茅此山。唐武德元年(618)建寺,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嘉定间重修。清嘉庆时,增建寺宇。民国25年(1936),2月,浙江保安队称该寺为土匪据点而焚毁。后为僧修复。民国33年重修大殿。

大智寺,始创于南梁天监元年(502),位于城北方山顶上。

法海寺,在北二十里泉水,梁天监二(503)年葛蕴德、敬德同捐田九顷。

崇教寺,初称崇教院。原位于城北,梁天监四年(507)建。唐乾元元年(758)徙城西清泉山南麓。宋大中祥符更名崇教寺。

永乐院,在西五十里,旧名海云。梁天监中里人蒋政舍宅建。

梁皇寺(原名崇福寺),位于梁皇山南麓,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拱台书院”。古老的梁王寺只有3间小屋,现住持元中和尚正在建造一个高大的大雄宝殿和其他寺院用房。寺后有梁源潭、拜经台、石镬等胜景。

净土寺,在县城东14公里拓浦街村后,旧名海国。唐武德五年(622)建。宋时赐今额。泉水葛氏舍田赠僧。有舍田碑一块,元吴兴牟山巘撰,赵孟頫书丹。

慈胜寺,唐贞观(627--648)中建,旧名慈安。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瑞香寺,始创于唐贞观二年(628),旧名芳香院,宋治平三年改今额,位于今梅枝田村。

明恩寺,在县城北23公里香岩山北。唐乾元二年(759)建。明崇祯时,再建大雄宝殿。清康熙年间,增建天王殿及诸寮舍。清乾隆、嘉庆、咸丰间多次扩建。1966年拆毁佛殿,存金刚殿及部分寮舍,尚存《正因和尚重兴明恩寺》石碑和《大雄宝殿》金字匾一块,毛玉佩书,庚寅年心地重修。毛玉佩(1760—1833年)字孟迁,号石台,又自号为伴我山民。溪口镇岩头村人。一生仰慕书圣王羲之,喜作七尺见方大字,宁波境内均有其匾额留迹。1833年,邻乡响岩庙开光,毛玉佩惊叹某书法家的大字,一脚失控、跌崖而亡,时年七十有三。

圆通寺,始创于唐贞元初(785--786),原址在力洋茶山,后徙迁力洋里岙村。

慈云寺,在县城西6公里黄坛,旧名齐云寺,唐咸通三年(826)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

法昌寺,在县城北10公里梅林。原名灵山禅院。唐大顺年间(890--891)里人李延禩奏建。后裔进士李应雷重修。

演法寺,在南四十里。宋大中祥符赐额。唐景福(892--893)中建。

保宁寺,位于今西店樟树村。始建于唐,系里人孙妙兰舍基创庵。

集福寺,在县城东33公里西岙村。五代时建。周广顺元年(951)赐名保福。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后圮。明复创1龛。清康熙初重建殿宇,乾隆三十六年(1677)续修大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建法堂、净土堂及寺右兴福庙。后仅存大殿与厢房。

灵峰寺,在县城东北29公里东仓乡寺后山村。吴越年间,改尚书叶裕宅建。宋开宝中赐名三峰。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寺内藏有《海天佛国》匾一块,光绪戊戍年〔1898〕,住持古德敬书。普陀山称为海天佛国。古德,是对古昔有德高僧之尊称,或尊称古佛。题匾人落款为古德,或认为是有德高僧。

大宁寺,位于今西店镇团堧村。始创于后晋天福中(936),后为兵毁。元至正年间,戴氏族人捐资重建。

广福寺,位于今强蛟长山。始创于宋乾德中(960--967),俗称长山寺。

普照寺,位于大佳何镇和平岙。始创于宋乾德中(960--967)。俗称和平寺。

延寿寺,位于越溪。始创于宋乾德二年(964),旧名崇寿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今额。

兴梵寺,位于今武岙村。始创于宋开宝中(968--975),旧名兴国寺。

福泉寺,位于福泉山。亦名福兴寺。唐时开山,宋开宝五年(972)始建殿宇,明崇祯四年(1631)僧慧文、真亮重修。

清居寺,位于水车村。始创于宋治平三年(1066)。

福兴寺,位于茶院南溪。始创于宋治平三年(1066),清嘉庆年间三僧复兴。

澄深寺,在县城西北23公里澄深村。挂有《澄深寺》匾额,光绪二十三年〔1906〕。宋景德四年(1007)兴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为天台山七十二寺之一。

登台寺,位于宁海县胡陈乡车家村,是南宋(1225--1264)丞相大学士郑霖为镇海所建。

灵泉寺,旧称摘星庵,在县城南11公里官岭乡山上方村西新岭头。宋咸淳年间(1265--1274),绝崖居士汪垠始结庵。宋德祐元年(1275)重修殿宇。后兴废无考。民国35年(1946)重修大殿。1976年拆去部分屋宇,现存大殿和厢房。

集福禅院,位于龙宫村。原名琉璃寺,龙宫庵。配套齐全。建 于明正统九年(1444)。

福安寺,在县城西5公里大畈洋。宋杨太守女杨师姑建,规模较小。清顺治十四年(1657)建大殿。渐成盛刹。建于宋代的还有福胜、大觉、永福、宝岩、清溪等寺。

茶院乡佛匾有《五叶分支》,道光八年〔1828〕立。清莲寺是冠庄都总庙旁的小庵,原有匾额《五叶流芳》,民国八年〔1919〕,潘天寿题。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文物普查组在野猪岙寻找并征集,现由县藏。这二块匾的释义《坛经 ·自序品》记述,南宗禅和北宗禅之分,始自五祖弘忍选衣钵弟子。后来,南宗禅又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五派,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合称“一花五叶”。五叶流芳是潘天寿早年为宁海清莲寺题写的匾额。 

华山寺,缑城东有村,名华山。村前有河,曰颜公河,清雍正年间,时人筑石拱桥于河上,以贯东西,华山村民遂建庵于此。庵以桥名,曰大桥庵,尊关公为神,造关平、周仓、赤兔马诸像并刻石记之,迄今逾三百年。

独山寺,在南三十里东岙。清嘉庆间因兴梵两寺构讼,罚没其山五十亩,置社学田。

广德寺,位于宁海县城的西店镇香岩山脚下洪家村东南。始建于明末清初,因地理形似“水上荷花”,是修持佛法之宝地,风水格局为“玉带缠腰”。广德寺是蒋介石第一任妻子毛氏拜师皈依的庵堂。寺内建有:香岩大佛、弥勒韦陀殿、大雄宝殿、舍利殿、千佛殿、藏经阁、念佛堂、斋堂、菩提道场、僧寮、尼众安养院。此外还建立了佛学图书馆。现方丈"有圆法师",据传8岁诵读佛书,念经信佛,现年三十多岁, 现任宁海县佛教协会会长、宁波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宗教建筑往往在环境清幽的地方,远离村庄,靠山靠水、风景秀丽。其旁多有修篁松林、小桥流水,山泉淙淙、可灌可汲。或于门前植树,或樟或柏,或于院内种花,或菊或兰。因地近天台,宁海佛教以信奉天台宗为主,故建筑也遵循了天台宗的规制。一般依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或有藏经阁及禅房。

有许多现存的建筑很多是近现代重修或新建的,但它们的位置与格局估计不会有大的变动,与民居相较,佛寺的布局变化可能少一些。佛寺,其实是一处精美的综合性艺术殿堂。宁海现存的寺院,多少留有明清时期的风貌和遗迹,甚至更早。特别是登台寺的柱础、压沿石与天井的石板铺设方法,都依稀可见宋明的痕迹。历代的佛寺除失修倒坍,毁于兵祸等原因外,文革中又拆除了许多。

宁海佛寺多藏有古经书,如某小山村保存着一部明万历壬寅年〔1602〕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刻本,共计86册,缺失4册,今存82册。还有好几处寺志,如《雁苍山寺志》、《吉祥寺志》等。

关于宁海在宋治平三年由“院”改“寺”的探讨:治平三年(1066)之前,“寺”、“院”混称,合称“寺院”。治平三年,宁海有多座称“院”的佛教场所都改成了“寺”,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有二种可能:一种猜测是宋英宗赵曙是仁宗的义子,在位四年,信奉道教,他可能认为“院”是道教场所的专用名词,如“道院”,所以将佛院都改成“寺”;第二原因,此时的“院”为“行院”所兼用,行院在北宋可能已存在,是歌坊类的场所,到金、元时出现脚本,称“院本”,佛教场所应该是最神圣的地方,所以一律改成“寺”。为此,宁海佛门出现了这种现象。

宁海的佛门还留有许多佛匾,如《盘龙钟季》匾,在凤潭村。意为盘曲的龙的图像。南朝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绣桷金莲华,桂柱玉盘龙”;如《宰理西经》,都在胡陈乡某寺。明末称思想家等学者为“宰理”,见明方以智《通雅·音义杂论》,西经,指佛经。《灵缄镇宁》,乾隆秋月,在双湖村。《东海流长》,在黄坛双峰。《即是西方》,在西溪。而民间信士的愿心匾,却是更多,如在茶院乡平遥村《台岳玄灵》匾,大清光绪四年〔1878〕,岁次戊寅仲春月谷旦,合境弟子王、张二姓敬立。关于匾义,应是这样:天台山正当太微垣星宿的分野,把天上主司命、司中、司禄的“三台六星”,与地下朝廷的三公对应起来,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这里指禅宗的神妙。

道教建筑

西汉景帝时(前156——前147)有茅山祖师茅盈在县内天庆观一带炼丹;三国时有葛元、梁时有陶弘景、张少霞都到过宁海修炼,但都未留下建筑的文献。已见记载的有茶院道士桥村,我县最早的道观建筑—天庆观所在地。村因观前之桥,称道士桥,至今沿用为村名。此观建于宋祥符三年〔1010〕,宋嘉定元年〔1040〕,迁建于城关东郊东观山。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有道观5所:青云观、元妙观、崇圣观、桃源道院、孤山道院。

青云观〔又名龙山道院 〕,依跃龙山山势而筑,由西至东依次为大门、天井、山门、小天井、雷(嫘)祖殿、望潮楼、大天井、吕祖殿,吕祖殿是重檐三层。高大巍峨的青云观于六十年代拆毁,仅存的三重檐建筑的吕祖殿,也于九十年代拆毁 。每年古历六月二十四为雷(嫘)祖诞辰,观中举行“斗会”, 奉祭“斗姆”,据传斗姆是玉皇之母,系紫薇星君。

2001年5月8日,在龙山吕祖殿南山墙下出土了三尊石人,一块同时出土的,刻有《应如是住》,落款为道光九年沃洲■■题刻的石匾一块。

此三尊石像经我们初步鉴定,为明代的三清造像,即道教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三官殿,位于跃龙山。元末,储复初建。储妻方氏,系方孝孺姑母,在此出家,方童年曾随其姑母居此读书。

崇圣观,位于城关东门。现城东小学即原遗址。

道观坑,跃龙山东面,有原元妙观遗址。

孤山道院位于强蛟镇泗顾坪,建于清光绪辛已(1881),后圮。1985年住持培钗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太极八卦宫廷24间,呈八卦形,单层泥墙木屋。院内尚存古太极井二口,石碑一座,还保留有古茶花二株。这种八卦形道教建筑,实则是按太极阴阳鱼图设计的,以屋为图,天井为鱼身,二口古井为鱼眼。这种按原样重建的道教建筑在浙东地区可能已很难见到,这是宁海道教建筑上的又一个特色。

爵山村孤山道院,有三块挂匾,分别是《太极宫》,光绪辛已年〔1881〕小春月立,云龙山人书,开山弟子吴儒艺、通敬立。太极宫,唐皇宫名。为唐代皇帝在京师长安的正官,故又称京大内或大内;又因其位置在大明宫之西,亦称西内。建于隋初开皇二年至三年(582—583),隋称大兴宫,唐改称太极宫,此匾题太极宫,恐出于此。《桂香内阁》,云龙山人鸾书,■■立。《三官宝殿》,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荷月,爵山居士敬书。三官是指赐福赦罪解厄,善恶攸分的天官、地官、水官。

火神庙,原在城关南门里溪。火神,听似不祥,其实是善神。据老钓翁回忆,为朝南平房三间,墙体涂以丹红,木质栅栏。庙前有一深塘,野生有红皮鱼,大的有四指宽。火神庙,全称敕建火德真君庙,属道教正一派宫观。火神庙主要供奉南方火德真君火神。

都神殿,城关桃南北路。三月十五或六月初六,都神殿里有五瘟神要出来巡游。当经过城隍庙时,都要接进来客待之。五瘟神是道教传中的掌管瘟疫传播的五位瘟神,他们分别是春瘟神张元伯、夏瘟神刘元达、秋瘟神赵公明、冬瘟神钟士贵,总管中瘟神史文业。诗云:“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而赵公明,却是民间公认的财神,姜子牙在封神榜封神台上亲自册封他为正财神,此前,赵公明一直是道教神话中的瘟神。

金溪道观,位于宁海县梅林镇方前村,新建。2008年4月8日,浙江省道教协会会长高信一抵达宁海,参加金溪道观元辰殿上梁典礼。高会长曾三临金溪道观,亲定道观扩建事宜。方前村林氏供奉比干丞相,建有境主殿。

88岁道长的剑术(来源网络)

庙宇建筑

渔民们祈求的保护神 ,即是天妃。现独立的祭海神的场所已不见,偶而在一些海边的庙中见到船模,是对林默娘的象征性纪念,称娘娘宫天妃宫

来源乡土宁海

在海边甚至县城内,多见到的是白鹤庙,建筑也有特色,如梅枝田白鹤庙的特点有是规模较大,正殿廊厅合建,庙内对联、匾额、石刻的内容均歌颂着赵炳救驾的功德,形式与内涵相统一。白鹤大帝是东汉时的赵炳,因散布阴兵保驾康王,御封浙东六郡为神。白鹤庙的增多,天妃宫的式微,这种信仰的兴替,也反映在建筑上,是民间的崇拜意识转换的体现。

庙宇是道教建筑的一个衍生物,为多神教的建筑,规模有大小之分,依中线为山门、仪门、戏台、正殿、后宫及两厢,围墙刷以红丹。神源于远古宗教中对自然力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王朝的出现,自然崇拜色彩渐渐消失,神转而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人格化也渐趋明显了。正因为有明显的人格化,正殿置神台案桌,旁立文武判官,牛头马面,相当于民间的县官,他们与人类的联系方法用的是筊贝签诗,又因他们原是人,故神像中要配以夫人,有的配一位,有的配二位。如宁海城隍爷就配东、西宫两位夫人,俗称“娘娘”。为此,建筑上也仿人居的方式,有它独特的风格。庙的建筑也有它独特的方面,配以戏台,老爷生日演酬神戏可与民同乐;庙宇的人性化的建筑,特别体现在专门为其建造的后宫上,是神与配偶的居所。并设锦被缎枕,大床衣柜,俨如人间夫妻。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庙建筑,与西来文化的佛寺建筑有着很多的不同。

我国第一所城隍庙建造于三国赤乌二年〔239〕的芜湖城隍庙,迄今已一千七百余年。而我县的城隍庙初建于唐永昌间,至今已有一千余年。都总庙也系赵宋时敕建,始建时间也可谓历史久远。因此,神一般由历代聪明贤哲之士,英雄或功臣来充当,这些真人被人们抬上了神坛,成为当地的境主爷,保护神。

宁海城关还曾有过气势恢宏的孔庙,香火鼎盛的武庙、白鹤庙、它山庙等 ,历史上就真有其人。梁太清二年(548),梁殿前将军田什因候景乱保王(萧伦)至宁海,后定居广度里,葬于杏树脚。唐广德间(763--764)建花楼庙,隔街有戏台,演酬神戏,祀梁太清年间田什将军及董贾二将,为本镇最古之殿庙。

城隍庙,城关桃南路。光绪《宁海县志》载,系唐永昌(689)中建;崇祯《宁海县志》载为唐武德(618--626)中建。今多依前说。配套齐全,规模宏大。城隍庙原有《呼吸通天》,匾义:意思是一呼一吸之间,也是人的一念之间,要与诸佛同呼吸,不要存私念,这样才能达到佛门境界;《愿生好人》,宁海城隍庙。匾义: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即希望愿生好人,愿做好事。《思无邪》,宁海城隍庙。匾义: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炯》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此处借寓为意念要正。《照胆台》,宁海城隍庙。匾义:据说秦始皇有照胆镜,能透视人的内脏,这块照胆台匾可能就借用了这个典故,以后的“秦镜高悬”也即出于此。写照胆台匾的人据传是清代一个捉狗屎的老人,他不顾绅士和文人的讥笑,用破草鞋蘸满墨汁一挥而就,书法如龙飞凤舞,惊倒四座。这几块匾一直挂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毁失。

崇兴庙,为西店镇后溪、石家两村共有,建于清康熙年间,1841年重迁境庙于祠堂侧。三连贯藻井,额枋上见彩绘,为戏剧内容“金沙滩”、“白门楼”、“借东风”等。 

它山庙,纪念唐太和元年(827)时任鄮县县令的王元玮营造鄞江“它山堰”。根据光绪《宁海县志》有五处,南门大溪、浮溪、朱行桥 、胡陈翰嘉岙、岔路桐州桥。

双枝庙,位于大里清潭村。是清潭六个自然村的张、竺、孔三姓共祀神明之所。初建于明,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

另外,每个村落所祭的神明及建筑物还有其独特性,如井山庙,祭葛仙翁,以乾隆的模式存世。井山庙因地制宜,小巧而紧凑,与跳丸般的小山成珠连璧合之态,更觉相映成趣,玲珑小巧,可谓是遥望成金,俯视如玉,似一盘放大了的盆景,不免惊其选址的慧眼和慧心。而内架的结构却粗砺大气,并可见不同朝代的构件集腋于此,风格迥异。

前童的庙宇又各有特点:

🔸偶像的特殊性:财神庙的财神就与别地的不同,前童财神姓童,叫童仲玉;塔山庙中祭祀的是敷惠王,旁祀蒋一、蒋二、蒋三、蒋四;南宫庙祀楚灵公,旁祀十大明王;镇龙庙,祀射猎将军裴公元帅;真君庙,祀石真人;前童南岙,相传萧梁将佐隐于此,后人立明王庙。这些寺庙大多废圮,现存南宫庙与镇宁庵。镇宁庵现改成寺,里面供奉的是佛像。在南宫庙宅南山脚下,祀楚灵公,旁祀十大明王、渭灵公子,又旁祀朱叶二公、童杨二姓,供奉香火。一般认为,这是民间信仰的地方神。

🔸初建的奇特性:这些寺庙,大多是族内人建造的。如镇宁庵,在上洋坎,系童建业建,其后童应斗又扩建,有庵田。有从简陋到上规模的,如元坛庙,在塔山红岩冈:“塔山四面皆山,易匿猛兽。近村渔耕牛豕犬不无虎豹之惊。康熙初年,有牧竖握泥塑天坛小像祀之,结石为庙,高二尺许。于塔山之南,朝夕率牧伴朝拜。久而声灵赫濯,于是诸父老为拓其庙,而硕其像云云。”

🔸庙庵由其它建筑移来。如前童坟庵,又叫福星堂,其原先的功用是管坟人的小屋。又有将神庙、神像移建一处合祀的。如“财神庙,在枕头垄上。民国二十九年(1940),将三官堂石柱移建,改换方向,扩大庙宇,藉作村居之屏蔽,并拟将庙堂神像合塑焉”。又如“将军庙”,今废,其像寄奉兴隆庙。赵玄坛在城关东门镇 宁庵东侧,神像系原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山童氏家庙,这座庙供奉着童氏的祖宗,每年的元宵灯会,童氏后人最先要扛着鼓亭到这里,把祖宗抬到岸南岙“舅舅”家里去拜年。这种为祖宗设立的家庙目前已非常少见,更何况它的建筑材料不是用木材,而全部用的是红石,石柱、石梁、石枋、甚至连瓦片也是红石做的。那红石条铺设的小庙,使人的感觉特别新鲜。在前童古建筑上到处找不到的彩绘却在这里发现了,这是一对山门上的门神。童氏家庙的门神虽已油漆斑驳,但画得很有神气,比例适中,据说是重描的彩绘。鹿山庙山门上也有类似的彩绘,照壁上还绘有麒麟。

还有一庙是孙荫庭庙,位于前横跳头村。塑像长衫大帽,手握文明棍,一身民国打扮,奉祭的是为东路受水灾百姓而献出生命的上海济生会主任孙荫庭。1928年8月31日,古渡乡的平岩、小青、塘厂、前横、跳头等村坝堤被冲倒,近2万亩农田和大多数房屋被冲垮,40多位村民被海水无情淹没,5000多村民流离失所。上海中国济生会闻悉后,1930年3月,派孙荫庭为工赈主任,带着4人,来宁海负责修筑海堤。工地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他高卷裤腿、脚穿蒲鞋的身影。1935年,孙荫庭因筑塘债务不能及时偿还,有愧友人,又得宁海古渡倒塘讹传,投身黄浦江中。为感孙公“再造之恩”,古渡乡民于前横、山头朱、跳头三处立庙塑像,今存跳头一处。

孙荫庭塑像

鲁班殿,在城北蒲湖。是纪念工匠祖师的纪念建筑。

城关崇教寺前原有龙王宫,祀诸龙王,建国后均废。妙山村南宫庙旁有龙王殿,当地有取水抬龙王的习俗。还有白歧庙,位于一市镇白歧村东首,东南为蛇蟠涂,庙后是小山。根据高浮雕双龙抢珠石供桌的文字,初步认为建造于清康熙年间。 

皇封庙,位于海口村。始建年代无考。挂有《皇封庙》直笃匾。清道光十八年(1838),紫溪詹、吴、邬合资重建。奉祀宋代大将曹彬。曹下江南不妄杀一人。规模宏大,大殿前有四根雕龙石柱。上刻“太学生邬韶立”,邬韶为前金村人,道光年间太学生,造庙董事。据传石柱自福建运来。

越溪盘屿村屿山和尚庙堂,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为纪念帮助村里筑海塘的游僧,在大堤合龙时,舍身堵缺,村民感其恩,造庙祭祀。

五公祠居城关东门镇宁庵前。清乾隆六十年〔1795〕造,纪念明清时期五位宁海的县令。财神庙,在城关白石井旁。光绪(宁海县志)坊巷图中标明有财神庙,即白石头井头旁。占地约三亩,有门厅、戏台、两厢、大殿、后宫等建筑。祭商时的赵公明大元帅,每年十二月底送财神,正月初接财神,演酬神戏。民国31年(1942)在此成立卫生院,为我县公立医院之始。

古代的官员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百姓的信仰和民俗习惯,在一些神庙内也留下匾额,为此可考证匾上官员的身份。如《灵绥康阜》,康熙二十八年〔1689〕春月,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宁海县事子卯科浙江乡试同考官奉旨卓翼。其中的文林郎,是散官名。隋文帝置,各朝有所不同,清代是正七品。关于同考官,明清沿用宋代以来三年开科一次的旧制。除主考官之外,还有协同主考官阅卷的同考官,同考官又称“同考试官”。各省乡试同考官由各省巡抚选派进士、举人出身的知州、知县担任。

长街振英庙,号称独木堂,此木伐于长亭巡检司。有《仁寿同登》挂匾,光绪癸末〔1883〕,仲春吉旦,黄岩王詠霓敬书,境下王思峻同弟王思歧敬立。王思峻、王思歧是清代进士。王咏霓(1839--1916),原名王仙骥,字子裳,号六潭,浙江省黄岩县兆桥乡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光绪年间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公使随员。有庠生、监生敬奉神爷的文人匾,黄坛大庵,有《圣德无涯》匾,宣统三年〔1911〕仲月,庠生严宗浚敬立。有《功参化育》匾,同治丁卯〔1867〕桃月谷旦,监弟子严德麟敬立。

长街阮玉将军庙之阮玉塑像

庵堂建筑

宋代《赤城志》仅记载我县有一所庵堂“广极院”,但从1949年统计材料中,宁海庵堂却有230所

庵,一般指的是僧尼出家修行之所在,为一种规模较小的出家之所,往往建造在幽雅僻静之处。它的建筑风格常以矮平房为主,早期庵堂建筑较低矮,其实是一种“男尊女卑”封建纲常在佛门中的折射。庭园中央常植以茶、桂、黄杨、牡丹等名贵花木 ,处处表现女性出家人守身如玉,洁身自好的性格特征。

清晚及民国时期出现双层的,如福云庵,慈仁庵(孔家庵),也有三层的。院内植以秀木,莳以花草,整个环境带有女性化。出家人诵经礼佛,是佛门的女子世界。这种建筑有独立存在的,如宁海的云竹庵宝莲庵等;也有依附于庙宇的,如福云庵清莲庵等。宁海还有居住着带发女居士的私家庵,如慈仁庵,在县城东南(原健康路内),民国二十二年(1933),孔墉出资由其女孔菊芬建。庵南向,楼房一栋五间二弄,另有斋厨杂室。该庵堂宇雅洁,庭昔花木,佛龛奉有千手观音。民国后期,部分庵宇改设医院。建国后,为县人民医院所在地。

孔菊芬传记

城关里原有许多庵:

镇宁庵,在东门外五公祠旁(今环城东路东侧)。清乾隆四年(1739)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庵西向,山门南向,大殿三间,天井两侧有厢房。觉圆庵,城关南门。清康熙(1663--1721)中僧人灵暎建。

准提庵,在城关蒲湖北,建时无考。

竹隐庵,在准提庵西侧。建国初,县佛教协会筹备会设于此。

瑞竹庵,在西山庵下,原名城西庵。清康熙十五年(1676)庵僧以枯竹插扶菊花,次年复活生笋,改名瑞竹庵。

永清庵,在小北门外羊府庙旁。

西来庵,在城西。据现存宣统三年所置匾额题记,为诰封奉政大夫五太祖所建。县佛教协会曾设此。

观音阁,在大北门外玄武庙之西,北大街东首。

福兴庵,在南门外觉圆庵西,僧思明建。

庄云庵,又称樟树庵,在小南门西侧。建于清初,《康熙宁海县志》载:“为上隍董樟捐资创建”。

福宁庵,在大北门外河岸庵旁,建时无考。

市门头庵,在市门庵后,建时无考。

水亭庙庵,在小北门西,相传为章姓所建,建时无考。

碧云庵,梅林镇岙胡村……

顺福庵,黄坛镇金家岙。挂有《顺福庵》匾额,大清咸丰拾年(1860)立,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金家岙并有《世沐神恩》匾,X壬仲冬月;黄坛镇下张村某庵有《星随德聚》匾,署台州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又大功十二次邓廷彩为,贡生严辑圭立,道光七年〔1827〕时在丁亥应钟月谷旦。《史记·天官书》说:“天晴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古以景星、岁星等为德星,认为国有道有福或有贤人出现,则德星现。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内有贤人焉 ”。邓廷彩嘉庆年间任宁海知县,曾大修城隍庙。道光七年为台州府正堂,道光二十一年, 任宁波知府。

罗冠岭老爷殿,有《名山永础》匾,民国三十三年〔1944〕吉旦,答愿弟子娄宗亮。凤潭村有《飞鹤朝霛》匾,霛通灵。《别有天》匾,在长街镇关爷庙。感应签字匾,大清嘉庆玖年〔1804〕正月岁次甲子腊月上浣,桑州镇;签诗匾,嘉庆癸酉年〔1813〕姑洗望月,日,子民敬献。咸丰丙辰年〔1856〕十一月 ,日,僧宝瑞捐。在相见岭,签诗匾,民国拾柒年〔1928〕元月,在一市镇下陈村。

天妃宫、白鹤庙、

羊祜殿建筑

宁海东南临三门湾,象山港深入县境东北,前代沿海数乡住户大多迁自福建,渔业颇兴,祭祀天妃的习俗因袭,天妃宫的建筑也自属众多。在宁海奉祀天妃的建筑物以其规模大小,因而有三种俗称,依次为:宫、娘娘宫、娘娘殿。

根据口碑测知,宁海最早的娘娘宫建筑系长街山头冯姓在田湾岛建造的“天妃宫”。田湾岛今属三门县,冯姓在清初因襄助张苍水抗清遭清廷追捕,故藏身田湾岛。继后,宁海沿海都建立了天妃宫〔殿、宫〕。据不完全统计,宁海境内原有独立奉祀天妃的建筑有七处,现仅见二处,附属于其它神庙的今仅见四处。村以天妃宫为名是龙浦“娘娘宫村”。该村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村后有天妃宫,规模较大,向为农村集市场所。现宫无存,村仍以宫名。还有一座位于官岭箬岙村口的镇宁神祠,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庙时前有大海。据传,奉祀的也是渔民们祈求的保护神,很可能即是天妃,或天妃的变异神灵。现独立的祭海神的场所近年新建或原地恢复的有几处。在多次的文物普查中,仅在海边的几所庙中见到船模,如紫溪皇封庙、一市白歧庙等,可能也是对林默娘的象征性纪念。

在宁海海边村庄及县城,多见到的是白鹤庙,建筑也有特色,如梅枝田白鹤庙的特点有是规模较大,庙内对联、匾额、石刻的内容均歌颂着赵炳救驾的功德,形式与内涵相统一。如一市镇梅枝田村《声闻于野》,道光乙亥年〔1839〕花月,境下庠生田梦良敬。关于“声闻于野”句,出自《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白鹤庙在岔路白水洋路边,别称水口庙,是上金、干坑、前后娄、新园等四村共有的境庙,奉祀白鹤大帝赵炳。始建年代约在宋代,重建于乾隆壬戌年〔1742〕。在城关西门、梅枝田、大佳何和平岙、岔路上金、下洋周东湖庙等处,都建有白鹤庙。白鹤大帝是东汉时的赵炳,在赵构南渡遇险时,赵炳散布阴兵保驾康王,御封浙东六郡为神。这种建筑的兴替,与沿海民间的崇拜意识转换是有直接原因的,从信仰林默娘转而为赵炳。上有好之,下必甚至,可能在南宋初年祭祀白鹤庙风行,海神受冷遇,寄宿于别的庙中。

大青村哆斋庙内供白鹤大帝

笔者认为海禁也是一个使信仰转移的原因,明崇祯《宁海县志》对这段历史也有详细的记载,因恐与倭寇通,为此造成明洪武年间的海禁,沿海数十里的居民向后撤,烧毁村舍,砍倒大树,海神庙因在海边,当然不在其外。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为断绝沿海百姓与台湾郑成功、张苍水的联系,颁布禁海令,尽迁近海居民,史称“迁海令”。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实行“安边实内”政策,又连下三道迁界令,下令实行禁海。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及各岛屿居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如井山庙就是一个例子“清顺治辛丑年〔1661〕,清政府为断绝郑成功粮草,颁布迁海令,百姓内迁,小庙毁于一旦。康熙庚戍年〔1670〕,村民复归故里”。

二是宁海久远的围海筑塘造田,使沿海的很多渔民成为了农民,土地上耕耘的农民渐渐失去了对海神的崇拜,继而转向信仰陆地上的保护神。

羊祜殿,也称羊府殿,为纪念东晋钜干候羊祜,在宁海有多处,最大一处是茶院南溪大梁山羊祜殿。另有峡山十都回龙殿,规模也较大。光绪《宁海县志》载“晋钜干候羊祜殿在城北十都长山岗北。羊府殿,又名回龙殿。”另有城关小北门羊祜殿、洪家塔灵凤殿、紫溪羊祜殿、涨坑羊祜殿等。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封为钜干候。宁海属吴地,羊祜为伐吴主帅,因他以德怀柔,深得江南民心。传说他能显现灵异,御灾捍患,并能普济众生,治病救人,故得到百姓的膜拜,尊其为“羊府相公”。

羊祜殿(陈绍斌 摄)

宁海的宗教建筑不可尽述,在此只选取一部分,请海涵。

第10期

古 道 探 古

作者:古 道

(0)

相关推荐

  • 孩儿立志出乡关,乡关到底是什么?来看看咱涉县的乡关

    从南岗券阁说"乡关" 山雨一家之言,"乡关"与"城关"相对而言.但凡"城关",均与县城--一县之城池相依并存.历史上,每 ...

  • 福建小城连江

    翻開福建水系图,你会发现福建第一大江--闽江,从三明市境内的严峰山西南坡跌宕而下,自西北向东南,一路浩浩汤汤而过,至福州注入东海:接着,将目光上移至地处闽江口北岸的福州下辖县连江,你又会发现,源自宁德 ...

  • 腊圃村: 对它心怀敬意吧,它已850岁……

    增城小楼镇腊圃村是一条有名的古村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赖天齐开基腊圃为始祖,至今已有850余年.此地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是一块风水宝地.<增城腊圃赖氏族谱>中有文章形容:&qu ...

  • 庄垌村

    ​城去四五里,325国道旁,有处不显眼的村落,村名"庄垌". 平日里少有外人至,村中长者多在家门屋檐下,做杂活,或闲坐打发时间. 村道空空,偶有鸡鸭从道旁树木竹林处窜出,牛粪味,家 ...

  •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55)

    本篇要目: *************************************** 1241.夹山寺 明至清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 1242.濂 ...

  • 【古道探古】刘伯温路过宁海

     记忆中的碑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组来到桑州镇X村采访,一位75岁的陈姓老人拿出一本光绪年间的手抄本,书中有一篇刘伯温题写在宁海白峤岭的碑文.老人说,刘伯温是来过宁海的,白峤岭头确实立过他写的石碑. ...

  • 【古道探古】宁海有银子矿吗?

    古代人的愿望是美好的,总希望家乡有阿里巴巴宝藏. 西溪银子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来到西溪乡沙地村普查.当地人说这里有个银子矿,我们觉得又好奇又高兴,就请了当地一个向导,去探索银子古矿洞. 银子矿不远 ...

  • 【古道探古】寞然独立的宁海石碾子

    恩格斯说"是大自然恩赐的石头完善了今天的人类".石碾就是大自然最后恩赐的石头. 作者:古道 远古的石碾 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经济进入了定居生活,发明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农业 ...

  • 【古道探古】宁海祈雨

    古 代 祈 雨 人们对天的认识,应该是从对水的需求而开始的.认识了水的作用后,才会认识了天.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从野蛮到朦昧时代,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奇幻的想法,抵抗力很弱,产生敬畏的心理.早在3 ...

  • 【古道探古】宁海古民居花样百出

    宁海古民居的寓意和象征 全文约5000字 细读需10分钟 古典干货涨知识 宁海古民居是寄寓意与象征的艺术宝库,如黄坛四堂的建筑者们寄五世其昌.读书求仕的希望于严氏后人,这种良好的愿心,处处反映在古民居 ...

  • 【古道探古】宁海的祠堂建筑与文化

    全文约2万字 细读涨知识约30分钟 第 11 期 从半坡遗址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规模,就能找到最早的祠堂雏形,又在殷墟遗址考古中,就已发现宗庙遗迹."祠堂"一词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的 ...

  • 【古道探古】宁海柴株人与天趣根雕

    李和康作品 全文约4000字 细读涨知识 第 12 期 根雕起源于中国 根雕起源于中国,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它与中国古文化其它艺术所产生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 ...

  • 【古道探古】长亭老街

    老 文/古道 街 长街古称长亭.主居王.谢.张.胡诸姓.长亭老街沿香花山麓构筑,长二里许,后因商贸繁荣,店铺增多,商街延伸,故又称长街.西为香花山,北为巡检司城. 宁海县最长的老街 长街,自东折南而至 ...

  • 【古道探古】石吼宋桥 千古之谜

    作者:古道 摄影:清涟 西岙,位于东南滨海平原之中,即长街镇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古称西洲. 宋代惠德桥为南宋单孔石拱桥,坐落在西岙村村口.惠德桥西北邻胡陈乡.三面山体如屏,一面港面如镜.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