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说吃】苞芦飘香姐妹花
苞芦麦糊头,从名称上看,似乎是苞芦粉和麦粉混合而成的食品,其实不然。在宁海西乡,前童、岔路、桑洲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做麦饼、麦糊头。宁海的西乡,也称上路,上路麦饼很有名气,在人民公社时期,岔路王爱一带,普遍种麦、种苞芦。四百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游圣徐霞客曾到王爱山,《徐霞客游记》记载,在王爱山的筋竹庵边上,“山顶随处见麦”。现在仍然可以见到王爱山有零星的小麦和苞芦种植。当地百姓,把麦饼、麦糊头当主食,也当点心。麦饼、麦糊头都是以麦粉为主料,而用苞芦粉做成的薄饼,原料只有苞芦粉,其实没有一点麦粉掺入,只因与麦糊头十分相似,故也习惯称其为苞芦麦糊头。
自从农村实行土地生产经营承包制,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充裕,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子女随之外出,岔路王爱山区常住人员逐步减少,这样,做麦饼、麦糊头的人也减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麦饼店、麦饼摊应运而生,麦饼、麦糊头已商品化。但是,苞芦麦糊头因为制作技术要求比较高,几近失传。
2013年,岔路王爱山王家坑人(冠峰村王家坑自然村)王玉娟,在宁海一家比较有名的饭店打工,主做麦饼。当年,玉娟的姊妹家(好友)生病,去看她时,常做麦饼给她吃。有一天,姊妹家对玉娟说,好想吃小时候吃过的苞芦麦糊头。姊妹家的妈妈会做苞芦麦糊头,而玉娟的奶奶和大妈都会做苞芦麦糊头,她们俩从小吃着苞芦麦糊头一起长大,记忆深刻。玉娟打小看着长辈们做,虽然之前没有亲手做过,但是,整个工序还有模糊的记忆。为了满足姊妹家的心愿,玉娟试着做,一试成功,非常好吃,姊妹家吃了又想吃,赞不绝口。姊妹家得的是胃部毛病,子女怕她吃多了会不舒服,劝她少吃点。姊妹家觉得介好吃的东西,做起来卖,一定会有人买。她为玉娟出主意,劝玉娟辞掉饭店工作,自己开家小吃店,专卖麦饼与麦糊头。
王玉娟受姊妹家的鼓励,辞掉了饭店工作,在宁海城区老三江超市边上,租了间街面房,开了小吃店,于2014年正月初二开业,夫妻两人共同经营,以麦饼、麦焦筒为主。开业第一天,好兆头,准备的材料上午十点不到就卖完,继续准备材料,第二天,准备材料比第一天多,又不够卖,后来,逐步积累经验,生意红火。空闲时,做点苞芦麦糊头自己吃,未吃完的随手放在台面上。玉娟的老公说这苞芦麦糊头跟象鲞头样的难看,不要放外面,玉娟没在意。有的顾客在等麦饼的时候会掰点尝尝味,一尝觉得很好吃,就提出来买。
既然有人买,何不做点卖呢。于是,夫妻俩开始卖苞芦麦糊头,一开卖,生意竟然非常好。做苞芦麦糊头的最后一道主要工序叫“揩”,有时来不及揩,顾客排起长队,开始时,技术不够熟练,火候难掌握,冷了容易碎,过热要焦掉。有时揩碎了,排前面的人,嫌样子不好看,不想要,排在后面的却抢着要,虽然碎了,味道丝毫没有改变。苞芦麦糊头,不用现揩现吃,所以空闲时可以揩起来,这样吃饭点也就不用排长队,生意越来越红火,苞芦麦糊头成了店内主营食品。后来,小吃店搬到兴宁小区对面,场地扩大。
不幸的是,王玉娟的老公身体不好,不能共同经营。于是,2018年,店搬到了淮河路口,店面仅几平方米,由王玉娟一个人经营,主营苞芦麦糊头,兼营麦饼、麦焦筒。
王玉娟的妹妹王雪娟,在王爱山冠峰农庄经营农家菜,看到姐姐的苞芦麦糊头深受顾客喜欢,也学着做苞芦麦糊头当辅食,深受顾客欢迎,很多顾客,尤其是宁波、上海来的顾客,吃了想买,刚开始时,来不及揩,无法满足顾客要求,后来,空闲时先揩好,有多少,都会被宁波、上海的顾客带走,有的留下邮址,要求快递过去。由于没有专门的包装,快递到宁波、上海容易碎掉,虽然碎掉,但味道不变,顾客反馈也没有意见。现在,只要有空就揩苞芦麦糊头,不愁卖。
苞芦麦糊头,香脆可口,营养丰富,又有降血脂、降血糖等功能,是保健食品,尤其是高血糖人群适宜的佳品,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王玉娟在城区主营苞芦麦糊头,兼营麦饼、麦焦筒,妹妹王雪娟在王爱山经营农家菜,兼营苞芦麦糊头。一个城区,一个山上,苞芦飘香姐妹花。
几近失传的宁海特色食品被姐妹俩挖掘和传承。笔者期待,这一宁海特色食品能够进入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宁海的苞芦麦糊头飘香四海。
第63期
作者:孔祥贵
编辑:飞红
审核:浩海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