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马鞍岭伏击战
马鞍岭伏击战
剡山自梁皇山蜿蜒而来,龙行数里,至马鞍岭略一沉吟,经福泉寺而下,复往下章山东去。远观剡山,岗上平缓舒展,云来山佳,时有村落隐现。
马鞍岭,乃贯通宁海城内与西乡之咽喉。岭北过溪南桥即为县城;岭南经岭根村,可直达竹林、前童一带;岗上则可以迂回至纵深的梁皇山脉,是天然的游击战场。
国共内战时,人们称马鞍岭、枫山、岵岫岭这一带为阴阳界,界的东北面是长江部队的势力范围,西南面为共产党的天下。
洪流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内战爆发。1947年1月,宁海白岭根“梅花村会议”后,台属地区由隐蔽的地下斗争转向公开的武装斗争。
1948年1月下旬,王槐秋从四明山区赶到福泉寺,代表浙东纵队司令部宣布,活动于当地的游击武装,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番号“铁流”。
同年8月,建立宁海的武装部队“洪流”,之后又陆续发展了第一、二、三武工队以及“鲁迅”部队。
“洪流”部队为宁海县大队部,由杨民奎担任政委兼大队长。1949年2月,抽出60余人,在指导员肖群的带领下,整编到第四支队,而活动在宁海境内的仅剩30余人,台工委派雪里红到“洪流”担任政治指导员,组成三个班。
章家良绘画丨“洪流”部队
败兵如匪,长江部队抢粮食、扣船只、拉担夫,敲诈勒索,无恶不作。6月1日,小学教师郑学文及进城卖笋的山民俞其来共8人,被活埋于东观山。
到了6月上旬,缺少军需的长江部队时不时越马鞍岭窜到竹林一带村庄抢粮。这些残兵抓鸡鸭,牵牛羊,扯玉米,翻米甏,闹得人心惶惶。连年战争,百姓本是衣不遮体,食难果腹,经此一抢,更是雪上加霜。
竹林一带百姓叫苦连天,期待正义之师来阻止这一切,祈求神兵天将降临马鞍岭。面对这种极其严峻的形势,杨民奎、雪里红忧心如焚,陷入沉思。
章家良绘画丨长江部队抢粮
钎挖战壕
当时“洪流”大部分人马转战于台州一带,仅有兵力30几人。武器装备又差,手上多数是土枪,步枪也已陈旧。 与装备精良的长江部队作战,无论从哪方面说,力量均是相当悬殊。如果出击,能否制敌取胜,实在没有多大把握。
打?
还是不打??
巨大的问号盘旋在两位指挥员紧锁的眉宇间,作为武装斗争的指挥员,既要果断决策,又要智制对策。沉思良久,斯文中略带威武的杨民奎,毅然作出了决定:打!
他想到了一位虎虎生威的硬汉,同为官地人的杨国宾,决定把第二武工队拉上来加强力量。杨国宾拉起的这支武装,百姓亲切地称其为丘八部队,有80余人,不但熟悉周围地形,而且历经游击锤炼,士气高昂。
马鞍岭地势险要,适合打伏击战。经过周密部署,他们在岭南两侧丛林密布的山岗上,悄悄地钎挖了战壕,准备等长江部队再度经过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
章家良绘画丨马鞍岭伏击
伏击激战
6月9日得到内线消息,长江部队将经由马鞍岭到竹林一带抢粮。
次日,杨民奎、雪里红亲率“洪流”两个分队,在拂晓前赶到马鞍岭东西两侧埋伏;杨国宾带领武工队配合“洪流”的另一个分队到竹林村后沿山阻击。
上午8时许,长江部队果然有50-60的人马过溪南桥,一路蛇行而来。
山野空寂,暗流涌动。敌军队形散乱,丝毫未曾察觉到异样,到了山岗顶大枫树脚还停下歇息,哼起小调,轻松说笑。
此地离游击队埋伏处相距不远,停久了,若被发现,他们居高临下,反会被动。这时,有些队员有点沉不住气了,意欲先下手为强。
指导员雪里红用目光向偎在身边的杨民奎征询意见。久经沙场的杨大队长素以冷静沉着著称,他密切关注着岭上的风吹草动,手指紧扣扳机,纹丝不动,只是朝南岭落岭处的泗洲堂略微努了努嘴,示意老战友按既定的“关门打狗”作战方案实施。
章家良摄丨马鞍岭泗洲堂
马鞍岭七弯八屈(古音:阔)三长直,泗洲堂位于古道南半岭,转弯后的斜坡名谓百步峻,陡峭难行。大约过了一刻钟,敌军开始动身,很快进入洪流部队的伏击圈。
待其先头部队通过后,“打!”大队长一声令下。
在战壕中埋伏良久的战士瞄准敌军开枪,一梭梭子弹从枪膛呼啸而出。事先备好的炮仗火油箱也同时点燃,用于助威。伴随着响亮的霹里啪啦声和沉闷的爆炸声,马鞍岭上顿时山鸣谷应,枪声大作。
敌军身在明处,被动挨打。冷不防遭此袭击,不知山上究竟有多少人马,纷纷找掩体躲避子弹。有的钻到岭沟里,抱头伏地;有的钻入树丛中,瑟瑟发抖。惊魂稍定,连滚带爬从预料的方向退去,中途又再次遭到杨国宾指挥的武工队拦腰截击,一时晕头转向,溃不成军,夺路从妙岭与和尚岭方向逃窜回城。
面对游击队员的伏击,敌军队伍被生生“斩”成两截,首尾不能相顾。逃至和尚岭的敌军,仓促架起迫击炮进行反击。
此时,岗上的游击队员按既定方案迅速撤出阵地。长江部队虽是南逃的残兵败将,但装备仍然胜过“洪流”部队,如若与他们硬拼,一定吃亏。
惊魂未定的抢粮队残余人员,也不敢继续往附近村庄肆意而为,最后分散溜回城里。
杨民奎(左)雪里红(右)合影
照片由雪夫人陈素文提供
硝烟散去,岭根村民给战士们送去香箸草、菊花煎的茶水与脆香的麦饼,军民共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附近的牧童还送来一顶带血的钢帽,和一件敌人逃跑时丢下的军衣。
马鞍岭伏击战,是“洪流”部队在游击战中最后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巧妙而有力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长江部队犹如惊弓之鸟,此后再也不敢贸然过马鞍岭到西乡游击区掠夺老百姓的粮食。
士学农商,挑担挈篮,岭上岭下,人声相闻,黎明前的马鞍岭恢复了古道往日的模样。
岭上的香箸草紫星点点,枯荣了一岁又一岁。念顷之间,七十春秋,马鞍岭已是古道荒芜,藤刺牵衣,杨民奎、雪里红和“洪流”部队战士们的事迹,却在剡山脚下的岭根村久久流传着。
乡韵21期
文化宁海工作室
编辑丨葱丛
岭根村村民口述
并参考《在难忘的战斗岁月里》
雪里红先生的回忆材料
由文化宁海工作室集体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