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用矩阵法来解读“绿色创新”
11月4日,由中关村人居环境工程与材料研究院主办,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与绿色建筑研习社等单位协办的第二届《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材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在主论坛上,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先生发表了《绿色创新的思考》,并用矩阵法高度概况分析了绿色与创新的关系及解决方案,以下为他的演讲内容:
绿色+创新
创新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
绿色
1.资源-循环-节约;2.环境-治污-友好
3.生态-安全;4.能源-低碳
绿色标志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
环境利用上线;能源安全基线。
矩阵式分析:绿色创新
1.资源+理论创新
自然资源有限性与需求的膨胀,规模扩张的空间收窄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并驾齐驱,智力资本在价值链高端作用显著
资源替代性拓宽,多种选择(钢-碳纤维)
资源利用周期与再生
2.资源+制度创新
价值与价格(有偿使用),公共资源不能用钱来衡量
资源分布格局与市场规则(国内外),资源分配的话语权
资源利用中的利益分配,配置资源的约束性和独占性,有资源也不见得获得利益
资源供给保障和经济安全,战略性常规性
3.资源+科技创新
获得资源,探明、提取……
资源成本,技术可行也要市场可行
循环利用,资源链(循环)
利用效率,资源的产出及社会价值
4.资源+文化创新
公共资源意识(消费端),钱是你的,资源是大家的
资源节约习惯的民风民俗要加以提倡
形成珍惜资源的社会文明
对节约利用循环资源要进行激励
5.环境+理论创新
环境容量,环境的自净化能力有限,周期较长
环境价值,不同质量环境的经济-社会,近期-远期价值评估
人与环境共存的底线和红线,缺乏负面清单
环境社会伦理,对破坏环境的社会压力
6.环境-制度创新
经济手段不足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污染代价太低
环境的公共资源属性,要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
法律约束力的严肃性,不能以罚款来衡量
城乡、区域、产业布局
7.环境-科技创新
末端治理工程技术(恢复),过去发展付出了代价,不能再扩延了
降低治理成本技术
环境污染的替代性技术
智能化收集和处理技术
8.环境—文化创新
自身健康的保护、维护意识,不能只当无奈的受害者
社会舆论与监督
政府职能的调整:以疏代堵;纳入考核、责任追究;信息公开(透明)
9.生态-理论创新
生态功能:不同尺度,时间跨度,演变规律
生态补偿方法学:核算和度量
生态修复:符合自然规律的修复设计
生态经济:良好生态下的经济产出和价值
10.生态—制度创新
区域性治理而非行政化治理,需统筹安排
多头管理的弊端严重,避免花钱办坏事
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要有时间表
生态建设的激励政策
调整分田到户的生态治理模式,组织规模性整治
11.生态-科技创新
水、土、气的平衡,因地制宜
生态修复成本与效益,借助于自然力(生态经济)
生态功能区的尺度把握(空间布局)
生态工程(整治),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生态补偿核算与盘点,动态调整
12.生态-文化创新
热土与乡愁,对大自然的尊重意识
进化的文明:游牧-农耕-工业-生态文明
生态自觉(素质、社会道德)
生态伦理:天人合一,敬畏自然
13.能源-理论创新
能源生成理论,各种能的形成
能源存储和传输理论
能源转化理论(效率)
能源-环境的关系
区域和全球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
14.能源-制度创新
传统管理体系与新能源体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调控);生产者与经营的关系(利益分割)
法律约束
强制性与激励政策
15.能源-科技创新
能源利用效率,单位产生的能耗
新能源的成本,新能源的竞争优势
安全及可靠性(智能化),稳定、持续、充足、安全
消费节能技术(建筑、交通、生活……),节能+减少浪费
16.能源-文化创新
公共能源意识(消费端),钱是你的,能源是大家的
新能源的成长与传统能源系统垄断的冲突和破解,新能源文明的建设
生产者(新能源)与消费者同一化的社会、经济认同;能源生产、消费、技术、体制革命的众创空间。
结论
绿色创新是中国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志
矩阵式思维帮助我们把绿色创新落地
绿色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