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大肠

有四时,各有精彩。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说哪一处最能体会个中妙处,能不忆江南。
江南地界,四季分明,也就讲究了个不时不食,啥季节该吃什么,都有传统的习俗,到了秋天,就该吃肥肠。
是不是跟贴秋膘有关系,我没有考证,因为按现代的餐饮观念,这种内脏的胆固醇最高,是很长肥肉的。但中国的饮食,还会涉及到寒啊热啊阴阳五行啊相生相克啊,太复杂太复杂。
撇开这些健康养生方面的因素不说,肥肠真好吃啊,
也有人说,肥肠真脏。
确实,肥肠其本身的功用,再加上那股子与众不同的气息,让人产生不太好的联想也是正常。即便是爱吃肥肠的人,万一遇到那些洗得不太干净的,也是会嫌弃,会骂街,会掀桌子。
所以对肠子菜的评价,一般放在首位,最重要的大概都是四个字“没有异味”,然后才轮到口感和味道。去异味,说难也不难,不过就是用盐搓去污物,用醋洗去粘液,再用碱或者小苏打化解气味。如果觉得碱或者小苏打不太常见,找一罐碳酸饮料也可以,原理是一样的。
但各个地区还是会有些微的不同,譬如西南部,比较多见的是将肠子里边的油脂撕得干干净净——其实油脂那些才是肠子的外壁,跟腹腔连在一块的部位,光滑的那一面才是走米田共的方向。
撕干净的肠子,会用来爆炒,卤,比较侧重的是脆爽的口感,但油脂撕净的肠子,会略微带有苦味,正好这边烹饪的习惯是重口味,辛辣为主,能够将苦味掩盖掉了,也算相得益彰。
但在有些地方,就不一样了。我觉得最能表现大肠本身是否出色的做法,是白煮。说是白煮,但不只是简单的葱姜料酒,还会加入一点香料譬如陈皮,草果等,一方面能掩去肠子的味道,另一方面更会成为很好的辅助,毕竟喜欢吃肥肠的朋友,痴迷的不就是肠子味么?对他们而言,那是一种香!而这些香料,会让肠子味产生奇妙的变化,成为一种复杂的气息。
白煮的大肠,就不能把油脂撕太干净,吃上去要有肥腴感,饱满感,满足感。为了增强这种感觉,甚至还要把肠子套起来,一根里边再塞进去上两三根,这种做法完成之后切出来,好像三叶草一样的切面,嚼下去满嘴流油,幸福的不得了!
白切大肠
但这么做太麻烦,现在还能坚持的饭店越来越少了。
在油脂满满的大肠基础上,再发展出来,红烧,脆皮,最著名当然是鲁菜中的九转大肠,那是一个菜系的代表了。沪菜中的草头圈子,亦是红烧的手法,江南菜浓油赤酱的风格,往往有人说草头更好吃,毕竟爱吃草头的还是比爱吃大肠的人数会多一点,喜欢吃素的人也渐渐比茹荤的人更多起来。西安的棒棒肉,是熏制的大肠,风味与别处不同,如果拿来跟泡馍小炒馍搭配就叫葫芦头,这名字的变化让人有些跟不上节奏,后来发现北京也叫葫芦头,那哪个部位是葫芦?难道是痔疮?
按中华悠久的吃啥补啥传统,吃大肠应该是就补痔疮了。

大董的九转大肠

葫芦头小炒馍

脆皮大肠

草头圈子

棒棒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