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加减治鼻窦炎医案、配方

鼻窦是头骨和面骨中围绕鼻腔周围的一些含气的空腔,包括上颔窦、额窦、筛窦和蝶窦,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以上颌窦炎最多见,依次为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炎症。发病原因多为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变态反应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鼻窦炎;邻近病灶,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导致鼻窦炎;其他,如鼻窦外伤骨折;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取立式跳水),或潜水与游泳后擤鼻不当,污水进入鼻窦内;鼻腔内填塞物置留时间过久;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鼻窦炎可以单发,亦可以多发。鼻窦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以鼻塞、多脓涕、头痛为主要,。

特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以多脓涕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轻重不一的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慢性鼻窦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黏膜下水肿,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等显着变化,使黏膜上层供血不足,上皮细胞与纤毛发生坏死与脱落,脓液在窦内稽留。

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鼻乃清窍,为肺之门户,乃清阳之居所,清气之通道。若肺气虚不固,外邪侵袭,邪入里化热,灼腐生脓,滞留空窍,弥散清空,清浊不分,窍隙闭塞,引致鼻塞流涕、头痛头胀、视力昏蒙、神疲肢倦、常易外感等症。外感后鼻窦炎又加重,如此互为因果,反复发作。在此病理机制中,痰浊脓液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其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通窍为主。

【病案举例】

胡娟治疗136例鼻窦炎患者,治疗组服用加味五味消毒饮,药方:苍耳子15g,白芷12g,辛夷12g,双花30g,蒲公英15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2g。每剂药煎2次,80~100ml,每日2次,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服,5天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头孢氨苄每日0.5g。结果:治疗组服药1~2个疗程者50例,显效30例,有效20例;服药3个疗程有42例,显效28例,有效14例;服药4个疗程以上者44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17%。对照组服药1~4个疗程后,结果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按:鼻渊最早载于《素问》。《素问·气厥论》提出:“胆移热于脑,则辛频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济生方》说:“热流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的病因主要为肺气虚不固,风湿热邪凝滞鼻窍,故清热解毒、祛风通窍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加味五味消毒饮方中苍耳子、白芷、辛夷宣通清窍,祛风散热;双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皆是清热解毒之品,全方合用其清热解毒,通窍排脓作用,对于消除鼻黏膜水肿,改善窦口引流,控制感染较为理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