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驻校社工服务项目 | 案例分析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刘凤珠
单位 | 佛山市南海区佰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罗村一中驻校服务项目,是由旅港南海罗村同乡联谊会杨宝林先生于2012年8月捐资50万港元设立的罗村慈善会杨氏助学慈善基金支持,专门为罗村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学习困难及遵守行为规范困难的学生提供驻校服务。
2018年4月罗村一中驻校服务项目由佛山市南海区佰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驻校社工开始积极探索罗村本土化的“1+4”驻校社工服务模式,其中1即驻校社工,4分别是学校、朋辈、原生家庭、社区。“1+4”驻校社工模式调动多方参与,透过社工+学校+朋辈+原生家庭+社区产生的合力,共同促进困难学生群体发生积极改变。
本文基于对过去半年多的服务经验,尝试总结罗村一中驻校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驻校社工如何调动学校的专业力量、朋辈的榜样力量、家庭的正向力量以及社区的支持力量,协助困难学生发掘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平台。
一、学校,专业力量
学校是学生全人发展的主战场和专业力量。班主任,一方面做好科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在校表现,包括成绩、纪律、人际、住宿等综合方面。心理老师,主要给学生上心理课程,做好预防性工作;同时开放心理辅导室,为有咨询需求的学生做心理层面的辅导工作。而驻校社工,则是通过个案、小组、活动三大手法,为项目服务对象提供预防性、发展性、治疗性的服务。虽然三者的工作重点各有侧重,但目标是一致的——协助有需要的学生调节好个人与环境的平衡,更好地融入初中生活,度过青春期。驻校过程中,驻校社工、心理老师、班主任间的跨专业合作,形成优质教育合力,共促学生成长。
(一)全面调研。驻校社工与心理老师合作,充分利用心理课时间,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需求调研。社工进驻后面向初一共15个班级做了超过600份调查问卷;新学期面向新生15个班级做了近400份信息收集。
(二)范围管理。驻校社工按照家庭结构、经济收入、学习、人际四个维度筛选服务范围内的潜在对象,形成单亲家庭学生名单、学习压力大学生名单、人际交往困难学生名单等分类名单,确保底数清。
(三)分类策略。掌握了某一学生群体的数据与名单后,驻校社工定期与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筛选重点跟进对象及制定初步介入策略。例如入学新生,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班主任对班上同学的认识有所增加。驻校社工联络班主任,了解新生情况,更新分类名单信息,对同一学生群体呈现出来的不同行为问题进行初步的介入策略。例如单亲家庭学生,若亲子矛盾较大,采取家访、亲子活动、家长工作坊的方式缓和亲子矛盾;若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则采取个案、主题小组的策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若家庭经济压力大,则通过时分券计划、关爱主题活动的策略介入。分类介入策略,使服务具有针对性。
(四)转介。班主任发现班上的某些学生“出现问题”,需要心理老师或者驻校社工提供专业服务时,便可以转介到心理室。驻校社工与心理老师根据范围管理及初步预估,决定是否接案。在驻校社工已结案或者跟进中的辅导个案中,班主任转介的个案占了40%。
(五)相互反馈。驻校社工为学生建立档案,开展咨询或辅导个案,小组工作或者活动后,反馈学生在当中的表现及变化。班主任在学生接受服务一段时期后,与驻校社工反馈学生近期表现,加强巩固效果。
▲罗村一中驻校专项服务跨专业合作模式
二、朋辈,榜样力量
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进入初中,大部分学生首次长时间离开父母,开始校园住宿生活。相对的,学生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增多,同伴关系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加。我们认为朋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可以在驻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有利的榜样力量。
驻校社工通过开展主题小组工作,把有共同需求的学生邀请到小组中,并在小组中树立朋辈榜样,为他们建立一个同伴相互支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有支持性服务,包括情绪支持、朋辈关系支持;有发展性服务,包括工具介绍、经验介绍、知识教育等。他们在朋辈中获得心理支持,减少孤独感;在朋辈榜样上获得好经验,减少无助感。面向“压力大甚至影响生活”的14名学生开展了“压力管理”小组共6节,服务84人次,组员学会了发掘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及管理压力的方法;面向12位开学阶段出现校园适应难的学生开展了“新生适应”小组共6节,服务了72人次。
以下是一位新生适应困难学生在小组中获得朋辈力量支持的案例:
在与初一年级班主任的沟通中了解到,发现了在新生中有遵守校园行为适应难的群体。小真是其中的一个,他暂时出现适应难“症状”:进入初中已经一个多月,但持续想家,尤其在晚上的时候,想着想着就会哭起来。他多次向班主任借电话,打电话给爸妈。最近他提出了“退宿”的想法。班主任将小真转介给驻校社工。驻校社工通过班主任初步了解到,小真比较腼腆,不会主动与同学沟通,常常是一个人在课室里安静地待着。
驻校社工与班主任一起鼓励动员小真参加新生适应小组。在第二节小组“初中印象”里,组员有机会把自己这一个月里对初中的印象以及自己不适应的地方写下来。原来,小真适应不了变快的节奏——学习节奏变快,生活节奏变快,吃饭洗澡要排队让他无法适从,他想念家里的自由。在小组内,也有组员有类似的烦恼,产生了共鸣,对小真予以回应。小真意识到“不只我适应不了初中生活”。他不是一个人,他有同伴。驻校社工在组内安排的朋辈榜样,向其他组员分享了他们所在宿舍是如何合作解决排队问题,给了小真和其他组员启发……
▲新生适应成长小组
三、原生家庭,正向力量
情景1:“这个学生让人很头疼,脾气暴躁。只要别人说他几句,就开始骂人甚至动手打人。简直就是他爸爸的“翻版”……”
情景2:“我不过是看电视放松,他们(父母)就开始说,越说越烦人”。
以上的情景在学校个案工作中经常碰到,我们发现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例如几位难以控制个人情绪,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正是在父亲或者母亲的打骂中长大,亦是这个过程他们习得打骂的行为。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表面行为与家庭密切相关,原生家庭深刻地塑造了学生的性格,并深远地影响着。驻校社工在思考“有没有可能过去不好的方式不要继续”。可能性是有的,就是为原生家庭“添加”新的内容,促进学家长意识提升,让原生家庭在驻校服务中发挥正向作用。
于是,驻校社工设计了“爱·成长”家长工作坊系列。通过链接家庭治疗、亲子教育经验丰富的导师资源,为服务对象家庭开展沙龙活动,传播新的亲子教育理念。目前已开展2期工作坊,服务了45人次。在第一期主题为“高效能亲子沟通”的活动中,共有25名深受亲子沟通困扰的父/母参与,在活动现场发现参与者都习惯了用负向表达,“你就顾着玩手机”“你这一次考得很差”“怎么那么懒”……这些学生家长出发点是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家长没有学过正向表达,更没有意识到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正在破坏甚至已经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重现家庭雕塑
家长工作坊系列的意义在于,家长每一次的参与,都引起他们对自己亲子教育的反思。例如在“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工作坊,根据活动后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得到,超过九成的家长意识到亲子关系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正如一位学生家长写到“我需要好好学习怎么去教孩子,过去打他骂他却让他变成现在这样怨恨我,让我很后悔”;家长的每一次参与,都能学习新的理念与经验,一点一滴冲击固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促使原生家庭发生改变。例如面对学生成绩退步,家长学会了从优势视角看孩子,“你下次考试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继续加油”;知道孩子打架的行为,家长学会关心打架的背后原因,而不是责怪……当家长发生改变,也是学生改变的开始。
▲家庭工作坊产生的成效路径
四、社区,支持力量
驻校服务有一个特点是,寒暑假学生离开学校,回到自己生活的社区/村里。社区,具有极其丰富的、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人的社会化功能。人的社会化,表达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过程,个人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的经验、技能和社会规范,扮演与自己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社会角色。
初中学生正处于早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学习社会生活,健全个性与人格,融入社会关系体系的初始阶段。社区是学生社会化重要的场所,因此,驻校社工通过寒暑两假把驻校服务延伸至社区,以社区为场域,把服务与社区特色文化相结合,例如罗村拥有四大文化品牌:状元文化、孝德文化、咏春文化、花灯文化。驻校社工组织人际沟通欠佳的学生群体,到状元公园、孝德湖公园、叶问纪念馆等地方开展为期6节的“发现社区的美”历奇成长小组,服务超过30人次,让学生在历奇过程中再认识社区,提高社区归属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分组历奇竞赛,促进学生积极与人沟通,感受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表达能力。
把服务与弱势社群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区的弱势群体。暑期的“手作的心意”“一勺米百家情”2场社区系列活动,28名学生学习为长者测量血压关心长者身体健康,亲手DIY手工向高龄长者、孤寡长者表达心意。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了健康的社区意识与公益精神。
▲学生为联星社区孤寡长者送上手工作品
此外,就读于罗村一中的学生主要分布在联星、联和、乐安、街边、沙坑等周边社区。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对辖区内的居民或村民在某些资料的掌握上更全面。因着罗一驻校服务的服务对象为困难学生群体,驻校社工主动拜访了周边社区,向负责低保工作、妇儿工作、青少年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所在社区经济困难生、单亲家庭生的数据与名单。社区的支持,为项目补充了低保家庭的数据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与罗村慈善会合作,在校内开设勤工俭学岗位,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单亲家庭生提供机会,有需要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
目前已有10位符合条件的学生参与了时分券计划,在学习优先的前提下,到学校图书室上岗。截止11月份累计服务了近80个小时。在回访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均表示在勤工俭学中学会了善用时间,更明白家长工作不容易,懂得了体谅父母。
罗村一中驻校项目在实务中初步探索了1+4的驻校社工模式,旨在透过社工+学校+朋辈+原生家庭+社区产生的合力,对困难学生群体发挥促进作用。
目前,狮山的驻校社工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罗村一中驻校模式会随着项目的推进而更加成熟,内涵更加丰富。我们希望可以将一中“1+4”驻校社工服务模式推广至其他学校,助力学生全人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