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李军:慷慨与慈悲
一提到慷慨就联想到一句成语-慷慨解囊。
意思也就是慷慨多半是指物质上倾囊相助。
而我在这里说的慷慨与物质无关。
慷慨在这里是和一个重要的人物关系有关,比如:
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
夫妻关系关系中,彼此双方;
工作关系中,领导与下级,师傅与徒弟;
学习关系中,老师与学生;
朋友关系中,彼此双方;
.......
我发现很多关系的紧张是因为“高势能”的一方的吝啬,吝啬于认可“低势能”的所作所为。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耳朵都起老茧的一句话:
“我这么辛苦,其实要的不多,就只要他说一句认可我的话就可以了,但是得来的都是批评和改进。”
在生活和工作中,某一阶段中的“低势能”人群是很辛苦的一群人,他们努力的目的也许只有一个:内在被肯定认可的需求得到满足。
被满足了就会充满无限的动力,没被满足就会失望沮丧,如果感觉实在达不到高势能一方的高要求,最终自暴自弃。
特别是在孩提时代。
父母属于高势能一方,孩子是十分渴望获得父母的夸奖表扬,很多父母却十分吝啬与这句认可,往往会高标准,严要求。
如果父母双方都不提供这份慷慨,就会在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自我价值缺失,这份缺失会让孩子用一生来弥补寻找证明,孩子不幸福的人生已经种下了种子。
更有甚者就是多子女家庭,高势能的父母会创造势能不均衡子女关系,比如骨子里的重男轻女,以及自身的喜恶的外在投射于子女身上。
多半父母不会承认,他们有这样的行为,父母经常性的说辞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来表明自己的平等性。用“五个手指也有长短”来掩盖造成不平等后的托词。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高势能父母的慷慨是孩子未来一辈子的幸福源泉。
“我就是要证明给你们看,我不是你说的那样。”这句话是孩子耗费一生耗费幸福为代价的呐喊。
父母不会是永远高势能的一方,当父母老的时候能量双方就发生了转换,那个时候也许父母只能得到所谓的“责任孝顺”,得不到“亲密无间”撒娇亲情。
普遍情况是在孩提时代认为造成的孩子间高势能一方,多半因为“慈母多败子”变成啃老族,他们只学会仗势欺人,而正真在社会上本领不足,到了最后变成了“嘴甜手软”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也是悲剧。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
亲密关系中也有高低势能之分,比如:
貌美如花的妻子,和还在奋斗中丈夫;
事业有成的丈夫,在家带娃的妻子;
地域差异,城乡差别的双方;
文化差异,学历高低的双方;
权贵差异,家庭背景高低的双方;
.......
种种的差异性就造就一方高势能,俗称“高姿态”,一方低势能的差别。这种差别在热恋期间容易被忽视,一旦热恋消退回归生活中柴米油盐,这种差异性就凸显出来。
高势能一方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颐指气使,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如果高势能一方学习能力低下,情商低下,还有一种幻觉以为“优越感”是永远的,那么从高势能转化成低势能后结局也是令人唏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话就是:
“当初他一名不文的时候我嫁给他,现在倒好居然抛弃了我。”
“当初这么多人追我,我选择了你,而你却这样待我。”
“如果不是我,你会有今天吗?”
.......
如果平日里高势能的一方不是多一点的认同认可尊重,共同创造属于亲密关系势能生态,那么亲密关系就会变成陌路关系。强调一点:认同认可尊重就是慷慨。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样好,世间万物的能量实在不断变化转化之中的,深处高势能的优势也会转化成低势能,所以“平等尊重,共同进步”,才是亲密关系幸福一生的秘诀。
在所有的关系之中都存在高低势能之别,高低势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环境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也不可能每天把经历都放在如何辨别这些势能的高低之别上,唯一的方式就是常怀“慈悲之心”慷慨予以“言施”“颜施”“眼施”“心施”和“身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