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8.8【2017-10-25】
#每日学论语#18.8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zhòng,下同)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
古今被冷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折辱自己的身心,这是伯夷、叔齐吧。”
说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志向,折辱自己的身心,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这样了。”
说虞仲、夷逸:“隐居起来随便说话,能够保持自身的纯洁,不担任任何职务以合乎权宜。”
“而我和这些人都不同,我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
【微言微感】
“官迷”“财迷”“色迷”……好像传销的,崇尚“要成功,先发疯”,无所不用其极,人格可以不要,良心可以不要,法纪可以不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君子嗤之以鼻的,但是更多利欲熏心的人,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心里干净,与世无争,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想被世俗拖累和污染,无欲则刚,退隐山林,这些被称之为逍遥隐士。如老子、庄子、列子、陶渊明、荷蓧丈人、楚国狂人、竹林七贤……也有一些人,为了原则,或者因为被打击,被伤害,心灰意冷,而退隐山林的。
和隐士差不多的,有一种“逸民”。百度解释说:逸民是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
孔子列举了7个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些人的身份,伯夷、叔齐、柳下惠是有记载的,其他人则不太清楚,只能猜测了。
伯夷、叔齐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多次大加赞赏。兄弟两个为什么逃离红尘呢?互相谦让,推让王位。老父亲孤竹君废长立幼,把王位传给了叔齐,叔齐勉为其难先接下来。等到父亲一死,就要把位置交给哥哥伯夷,怎么可以随便坏规矩呢?
伯夷很是仁厚,自然不愿意和弟弟争权夺势,所以就逃走了。你走我也走,弟弟干脆丢下王位,找哥哥做了隐士。
对此,一分为二看:为了兄弟和睦,为了政权稳定,没有手足相残,这自然是可亲可敬的。当时鲁国也好、卫国也罢、齐国、晋国、楚国、郑国……似乎哪一个国家,为了权力和地位,都是杀红了眼,把兄弟往绝路上逼,把老爹往死路上赶。从这个角度看,伯夷、叔齐很不错,堪称兄友弟恭的楷模。
另一个角度,互相推让,都逃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呢?社稷黎民的安危呢?祖宗家族的事业呢?一碗饭,你宁可挨饿也不独吃,我宁可挨饿也不吃,干脆倒掉喂狗,这恐怕不敢恭维吧。
特别是后来,固执劝谏武王伐纣,饿死不吃老姬家的饭,我看是不明事理,没有什么可以赞扬的。历史是往前走的,社会是要发展的,有道伐无道,这就是天道。
不过,人为了原则,痴心不改,死不变节,未必一定正确,但是让人肃然起敬。
中国文化的这种传承,演变成了后来的节气。司马迁的“人总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坚持原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吉鸿昌“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民族气节……
文化的根,支撑了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
关于柳下惠和少连,孔子说他们:“降志辱身矣,言中(zhòng,下同)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他们是如何降志辱身呢?
柳下惠作为法官,直道事人,三起三落,被臧文仲玩于鼓掌之间,没有做到“道不同不相为谋”一走了之,不得不降低身份,和世俗权贵妥协,孔子不以为然。似乎在批评柳下惠缺少血性,缺少骨气,委曲求全。
孔子可不委屈自己,他随时做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打算。凭本事吃饭,凭道行做官,为什么要委屈自己?所以他“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孔子一直的观点就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对此,我的观点是:政治就是站队,队站错了,再努力,再善良,再能干,再有功劳,都是白搭。所以,良禽择木而栖,大将择主而事。这一方面,我非常理解孔子。
政治风云下,不出错就是最大的正确。
选好阵营之后呢?同盟国和协约国,外部是对立的,内部也会错综复杂,甚至针锋相对。一个家庭都无法避免矛盾和冲突。能不能意气用事,大不了一拍两散,一走了之?
婚姻也好,单位也好,合作做事也好,最忌讳的就是动不动上纲上线,一点事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原则不退步,相处讲谦让。
现在认为天大的事情,放到明天就不算事情;气头上不可原谅的是是非非,冷静下来自己都觉得好笑。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是要政治站队的时候,糊涂一些好,厚道一下好,大气一下好。
最复杂的局面,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不用谋略,不耍手段,都放在桌面上,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先做好,想好了再说,说出来就算,不偏不倚,言出必行。没想到,一切顺利!
但是,表面的风平浪静,背后问题也一点不少。搞小动作的,耍小心眼的,还是有的。
一个老兄善意指导:你太迁就他们,应该给局长说说大换血,免得他们说一套说一套。
我憨厚笑笑。活总要有人做,事总要有人干,都换了就行了?况且,我何德何能,凭什么让人家心服口服,死心塌地为我卖命?
一个团队,如果能够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当然好,如果不能,立正站直,宽容包容,把对手变成帮手,把黑手变成助手,这何尝不是一个管理大课题?
当然,九年后,离开那所学校的时候,很多人依依不舍,一个众志成城的局面已经稳固。
我总是想,如果生了气就离婚,天下的夫妇很少有原配,几乎没有夫妻能恩爱到白头的。如果出现了矛盾就一拍两散,没有宽容,没有包容,合伙做生意恐怕没有做得起来的。牙还有碰舌头的时候,那就能一言不合,一拍两散?
从这点说,我倒是更欣赏柳下惠,能上能下,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
孔子的可敬之处,不是他“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他不放弃梦想,不停下脚步,有机会就上,没机会就修身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