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学论语#14.17【2017-6-29】

# 每日学论语#14.17【2017-6-29】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您看,齐桓公害了公子纠,管仲却没有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去辅佐齐桓公称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而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直到现在还享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假如没有管仲所做的这些,恐怕我们现在就要像落后民族那样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做事情怎能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就算殉主自杀于溪沟之中,又有谁能知道呢?”
【微言微感】
“仁”有大小,大仁无私,不拘小节,旨在天下苍生;小仁自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爱惜自己羽翼,生怕被误解被指责。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这是孟子的话。
有个叫淳于髡(音:kūn)的不以为然,他对孟子说,“嫂溺,则援之以手乎?”你说你说授受不亲,要是你嫂子掉河里,你伸手就可以拉她上来,不伸手就眼睁睁看着她死。怎么办?
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干嘛那么死心眼?事急从权,当然救命要紧啊!
生,还是死,如果没有特别原因,人必须首先选择活着。老百姓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还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死了就了了,就彻底没有了机会。随随便便放弃生命,在宗教里面是不允许的,基督教不同意,伊斯兰教也不同意,包括佛教也不允许自杀。
所以,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人轻易不能选择自杀。司马迁虽然被“宫刑”,为了写完《史记》,他选择了屈辱地活着。
程婴为了救赵氏孤儿,头顶卖友求荣的骂名,委身在仇人府上讨生活,度日如年,心怀希望。
生,或者死,总要有一个意义。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壮士可歌可泣;为了信仰,忍辱负重的英雄同样可敬。
这一章的背景,我们不妨放开想象:
上一次,子路和老师讨论管仲仁还是不仁,孔老师连说“如其仁,如其仁!”估计子路想不通,不服气,就和子贡念叨这事:“老师是不是糊涂了,贪生怕死的管仲,居然被说成是仁?”
很可能子贡也不服气——老师怎么可以这样论断呢?把贪生怕死背主求荣的管仲说成了大英雄,还冠之以“仁者”,这还有天理吗?这不是在误导学生们吗?
于是,善于辩论的子贡来找老师评理:“老师,管仲这家伙算不得仁吧!齐桓公把他主子杀了,他不为主人报仇雪恨,还投降了仇人,做了大官,这怎么可以算得上仁呢?”
和上次一样,孔子不说管仲投降对不对,而转换话题说管仲的贡献。管仲团结诸侯“尊王攘夷”,抗击蛮夷戎狄,让外族不敢觊觎中原。如果不是管仲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万一让蛮夷戎狄得了势,难免战乱不止,甚至会让我们国破家亡。如果这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和我说不定跟那些披头散发,袒露左肩的野蛮人一样,甚至给他们为奴为役呢!
让管仲为了公子纠殉主,这是毫无疑义的。死者已死,人死不能复生。如果为了自己的名节,为了让别人说一句有情有意,选择殉葬,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好比悄么声息躲到水沟沟里自杀是一样的,也没有人知道,没有任何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