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新藏---喀什.老城
在艾提尕尔广场对面,是另外半个喀什老城。喀什噶尔著名的维吾尔特色高台民居,就是集中在这一区域。这一地区地势较高,有突出的悬崖,虽然不是很高,但也形成了显眼的高台。近千年来维吾尔人世代在此居住,房屋不断叠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高台民居。
经过广场的地下通道过街到另一面去。地下通道里好多商铺,店主大多是美丽的维吾尔女子。
街对面是几个大的商厦,楼里面都是卖服装的摊位,基本全都是维族经营。看里面人很多,也没想进去逛一逛。
顺着巷子往里走,就逐渐深入喀什老城。
这一带看样子很新,似乎已经经过了改造,但是基本的特色还是保留了的。
街心小广场上有几位嬉戏的孩子。
传统的修鞋手艺人。
新鲜的羊肉就这样挂在烤肉店门外。
修补铜铁制的锅碗瓢盆的工匠店铺。
这家铜器店里,两位维族老人的胡子非常有民族特点。
看这陈旧的招牌,知道后面这巷子里,曾经是喀什噶尔老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喀什老城正在改造,这是在联合国备案的文化遗产改造项目。原来的老城建筑多是历史形成,老旧破烂,采光通风都不好,而且难以抵御曾经发生的地震,易燃,缺乏上下水及必要的卫生设施,街巷狭窄曲折,影响消防。老城改造项目曾引起很大争议,但是现在似乎已经得到认可,建筑争取都在原地恢复,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不过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来到老城,看到的是一个改造中的老城,一些仍然是老摸样,另一些则变成了建筑工地,有些影响观感。
这就是改造中的工地。原来的老建筑,大多是用杨木加泥土垒成,现在大多替换成红砖和水泥,外表再用泥土恢复原有风貌。
隐藏在街巷中的清真寺。这样的清真寺有很多,大多规模不大,我看见有很多也上着锁,平常非祈祷时间似乎也不开放。
这样的街道应该是老城原有的样子。
台阶上,就是所谓的“高台”。
很多这种后来搭建的骑楼和过街楼。看上去建筑很粗糙,主要靠木头支撑,觉得不会太结实。
路上能见到一些民居上面挂着“优秀民居”的牌子,这些都是建筑比较有特点的,对游客开放参观的民居。女主人很热情招呼我们进去坐。可以品尝点心和干果,家里的小女孩还可以表演一段民族歌舞,想吃饭也可以招待。当然,这都是要收费的。
巷子里游戏的孩子们。
路上见到的这类民居有一些没有开放,明显感觉到在老城里转悠的游客数量很少。大多数都是散客,成规模有导游的团很少。不知道是因为老城改造的缘故,还是受新疆时势的影响。看维族女主人的脸色,明显觉得有些落寞。
在这里遇到几位内陆游客,聊了一下,原来他们也是自驾从西藏过来的,和我们同样是昨天一早离开三十里营房,而且居然和我们在喀什住在同一家旅馆。区别在于,我们赶了个大早上路,走在了军车队前面,而他们一直被憋在军车队后面。我们傍晚五六点钟就已经到了喀什,而他们是后半夜三点才到。看来昨天还是没有白白早起。
这是另一间挂着牌子的民居。没有其他游客,也不见有人出来招呼。只在院子里照了几张相。
街上一间似乎已经快要盖完的民居。基本是砖石建筑,有敞亮的阳光房,平台上有木栅栏。看起来感觉不错。
街上卖的馓子,这也是古尔邦节的节日食谱之一。
在路边菜市场,又见到几位包裹严实的妇女。
前方是坎土曼巴扎,也就是铁艺巴扎,主要是铁匠铺,尤其做各种刀具。
顺着有路牌指示的道路走下去,是骡马店。这里历史上主要是从事牲畜交易的商人们住宿的地方。
骡马店街头闲坐的老人。
路边看见有工匠在给马钉蹄铁。
走出老城,相当于贯穿老城来到了另一面。这里有一座小广场,四周很多维族店铺,卖陶器铁器之类。广场上很多维族人闲坐。几个小时后等我们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挤了很多买羊的人。这些人可能都在等待为节日采购必备的羊只。
广场上有一个小的纪念碑,纪念喀什老城改造项目。
广场地上嵌着的石块上,刻着喀什老城的导游方位图。